楊婷
【摘 要】誠如著名民法學家王澤鑒先生所述:“現代社會亦可稱為危險社會,即吾人所處者,乃是一個充滿各種危害的生活環(huán)境或社會結構。”現代社會高速發(fā)展,科技革命的進一步發(fā)生與發(fā)展必然也會導致各種新型的侵權行為及各種損害發(fā)生。危險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社會發(fā)展至今,對于社會上一般風險應付諸個人之注意能力而得預防并可依據侵權法中過錯原則予以救濟并得保障個人之自由。然對于高度危險責任而言,不是一般的危險,它來源于高度危險的人類活動。
【關鍵詞】高度危險;責任;危險作業(yè)
一、高度危險責任之內涵
(一)含義及其特征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9條之規(guī)定多被學者理解為“高度危險責任的一般條款”,雖然立法中繼續(xù)援用《民法通則》第123條中的表述“高度危險作業(yè)”,但我國學者均認為其包括高度危險活動及高度危險物在內,以廣泛包含各種具體高度危險責任樣態(tài),達致侵權責任法中第九章高度危險責任的體系統一。高度危險責任一般表述為:指因高度危險活動或高度危險物導致他人損害,行為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特殊侵權責任。高度危險責任的特征主要為:
1.某一活動或物品對周圍環(huán)境具有高度危險性
何所謂為“高度危險性”?在美國法中,高度危險責任常常被稱為“內在的/實質性的危險”。在德國法中,有學者將其稱為“特別危險”。臺灣學者邱聰智所言及危險活動:“而所謂危險活動,則可視為,隱含高度而嚴重損害可能性,但為現代社會文明發(fā)展上必要的技術活動之總稱?!?《侵權責任法》在第九章規(guī)定之具體高度危險責任類型主要有:民用核設施致害責任、民用航空器致害責任、高度危險物致害責任、高度危險活動致害責任。那么,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高度危險性,即達到上述危險程度之危險則具有高度危險性。
2.高度危險責任為特殊之無過錯并可附限額之責任
高度危險責任不同于一般之無過錯之責任,突出表現在免責事由中,例如在民用核設施致害責任中免責事由為戰(zhàn)爭等情形或者受害人故意,在民用航空器致害責任中只有受害人故意一項免責事由。另外,實施高度危險行為或管領高度危險物既然為法所允許則其行為本身不為不法,并對社會有利,為平衡利益與危險,不致因此而受破產之虞而“法律規(guī)定賠償限額的,依照其規(guī)定”。
二、構成要件
(一)須有從事“高度危險作業(yè)”之行為
構成高度危險責任首先應當要求賠償義務人從事高度危險作業(yè),若無行為則無侵害之發(fā)生。在《侵權責任法》高度危險責任中從事高度危險作業(yè)之行為除第75條外均為合法之行為?!肚謾嘭熑畏ā吩谝?guī)定高度危險責任時,使用了“損害”概念,而非“侵害”概念,這本身也暗含了,高度危險責任不以違法性為要件的含義。
(二)須他人在其作業(yè)中受有損害
此處之損害為廣義之損害不僅指的是具體的損害后果而可要求損害賠償,另損害之虞亦應包括在內,可得要求實施危險作業(yè)之行為人采取《侵權責任法》第21條之適合之方式回復權利圓滿之狀態(tài)。
(三)須有因果關系存在
這種因果關系原則上應由受害人證明,如果危險活動人或危險物保有人不能證明危險活動或危險物與損害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則推定成立,確認其因果關系要件成立,構成侵權責任。
三、高度危險責任之基礎
(一)社會基礎
身處風險之社會,危險發(fā)生時以個人之力實無法抵御高度危險,事后又多引起巨大之損害,多難以個人承擔。這種危險是人為的不確定性,它呈現出不可感知性、自反性、人為性、平等性、全球性,使人類社會的形態(tài)由工業(yè)社會的“財富——分配”范式進入風險社會的“風險——分配”范式。2通過高度危險責任實現對高度風險的分配從而實現社會的正義。另外社會上之正義觀念也是高度危險責任之基礎。在出現高度危險活動之前,人們普遍的正義觀念多為“交換正義”,這樣的正義可以控制在自身能力范圍之內,然而高度危險活動出現后,科技之發(fā)展多超出人類之控制能力,損害之出現與彌補有時大企業(yè)也不能承擔,故高度危險活動帶來之損害不可由從事高度危險活動人以無過錯排除之,這樣有違人們的正義觀念。況現代民主法治國以保護人民為任務?!疤幵谝粋€危險社會,人民最需要的是安全。保障人民安全乃國家存在的意義及目的,此不僅是政治哲學的理念,更是憲法上的義務?!贝朔N理念在社會主義中國更具價值,并為我國憲法所明文保障,憲法不僅在序言中表明人民的“主人”的地位,在正文中保障人民自由與合法財產。
(二)經濟基礎
在高度危險活動出現之前不可能出現法律上的高度危險責任,這是由經濟的發(fā)展決定的。在古羅馬法中不會出現,同樣的,在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地區(qū)亦是如此。
保險制度的發(fā)展與營業(yè)活動的成本分擔也是危險責任的基礎。二者均為針對實施高度危險活動的主體而言。首先,從事此類活動之主體可以購買針對致害第三人之保險,在出現損害時可以通過保險制度轉移風險以分擔風險。其次,企業(yè)進行高度危險活動進行營業(yè)活動通過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同樣可以分擔風險。既然從事高度危險作業(yè)之主體可以通過各種手段進行風險之轉移,那么讓他們承擔無過錯之賠償責任便具有合理性。
(三)法律基礎
“個人本位”為近代法律之基本原理,“社會本位”則為現代法律之基本原理,故論及現代法律規(guī)范原理之變遷,大致可以“法律社會化”或“個人法到社會法”之概念,作綜合性之說明。3此種變遷并不是說不重視個人之價值,而在于關注重點之轉變,更加關注社會安全,而體現在侵權法中則是由“個人本位”之過錯原則到“社會本位”之無過錯原則之轉變。不僅是在傳統的動物致害責任中,另有產品責任、環(huán)境污染致害、機動車致害責任,特別是在高度危險責任領域中表現最為明顯直接。
此種變遷反映在侵權法中便為歸責原則與侵權損害賠償理念之變化?!肚謾嘭熑畏ā返谝粭l開宗明義: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制定本法。我們可以看出主要有三個目的,即,填補損害、損害預防、懲罰制裁。在以上針對高度危險責任的分析中,可知,在高度危險責任中責任的產生來源于高度危險作業(yè)之合法行為,這表明法律設定高度危險責任并不在于懲罰與制裁,高度危險責任之獨特法律特征決定了其自身合理存在,并構成其存在之法律基礎。
注釋:
1.邱聰智:《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頁。
2.廖湘文:《侵權行為法危險責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第1頁。
3.邱聰智:《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