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2016年,筆者參加學校送課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執(zhí)教的是二年級上冊的《登鸛雀樓》,通過此次活動,我深刻地體驗了學講方式下古詩教學該如何把握,在此淺談幾點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一、用干凈利索的語言引導學生
在剛開始的磨課中,我的語言過于啰嗦,通過一次次地學習,我慢慢使自己的語言干脆利落起來,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嘮叨者,而是課堂的引領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去想象畫面,思考學習?!缎抡n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當好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促進學生圍繞問題充分閱讀思考,并討論、交流。這首詩對二年級孩子來說,要透徹理解是相當難的,所以我在剛開始教學中潛意識地把部分問題設計的答案幾乎告訴了孩子,這是很不對的,對此我一遍又一遍地改正問題設計。并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當課堂的主宰者,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體會本課主旨。例如,在教學“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時,我先從字詞入手,從解決詞到理解詩句的意思,再來體會這首詩的蘊含的哲理。
二、想象畫面——合作交流
在剛開始教學這首詩時,我問學生讀出了哪些景色?卻忽視了學生的感受,這樣枯燥單一的問題,使學生大腦只能定格在某個特定的場景,學生沒法主動地走進古詩,忽略了從詩句到畫面再到意境的整體感。通過一次次探討修改,在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插圖,靜下心來,慢慢地讀,邊讀邊想,腦海中浮現(xiàn)出畫面。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此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同桌互相交流,讓他們在思想的火花碰撞中發(fā)揮想象,探討出想象的畫面、自己的感受。交流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靈活應對,引導學生把畫面想象得完整而具體: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除了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你還能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就這樣,孩子主動走進了古詩,慢慢進入主角角色,去自主探討、學習。一個人善不善于讀詩,在于你能不能把凝固的文字想象成活動的畫面(畫中有詩),當然這離不開教師的引導。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想象的畫面各有不同,這里重點培養(yǎng)學生通過文字想象畫面的學習方法。學生能發(fā)揮想象,但是想象的畫面是不清晰的,斷斷續(xù)續(xù)的,因此,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下工夫、花時間,實實在引領學生抓住“白日”“山”“黃河”等意象,想象整幅畫面,合作交流畫面,由點到面,從“意象”形成“意境”,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又符合文藝欣賞的規(guī)律,更使學生得到了實踐。
三、畫中悟情——吟詠背誦
詩句的意蘊非常豐富,充滿畫面感。但詩句并不僅僅表現(xiàn)畫面,更是表現(xiàn)情感。這個情,藏在后兩句中。本課的教學重點就在此,對此我苦惱了很長時間:這情到底如何引領二年級學生悟出來呢?在反復琢磨中,我引領學生從解析詞到理解這兩句話意思,再加上登上鸛雀樓看到的美景的插圖,引導學生悟出詩人心情,同時讀出自己的個人體驗。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從感悟意境生成畫面回到理解詩人情懷,從而將學生的心境與詩人的心境溝通起來,憑借對詩境的感悟,加深對作者心境的理解。最后,我把這千古流傳的名句做成書簽送給孩子們,再設置情境讓孩子們互贈書鑒,孩子們在這種合作學習中很好地吟誦起詩來了。
四、扶放結合法
在此次送課活動中,我還充分感受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一定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的特點,采用“扶放結合法”。對于本課的重點詞語的解析,我放手讓學生先提出不認識的詞,再互相幫助合作解決。
教學要更加富有童趣,以趣為線,吸引學生的眼球。當然,對于古詩,除了引領與合作之外,還需要以讀為主線,孩子在比賽中、合作中反復讀詩,效果明顯。
如果說教育是一艘船,那么,課程改革就是揚起的風帆,送教下鄉(xiāng)就是鼓起帆的風。但愿教育能揚起風帆,越走越寬闊,讓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優(yōu)越的教學資源,在教師引領下,探究合作中,愉快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湖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