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有人說中國已經不是發(fā)展中國家了,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超級大國。美國皮尤中心2009年9月公布的民調顯示,在全球參與調查的25個國家中,有13個國家大多數民眾認為中國將取代(或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主要超級大國。皮尤中心2012年6月公布的民調顯示,在全球參與調查的21個國家中,41%的受訪者將中國列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而認為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受訪者只有40%。在此以前,韓國半島進化財團公布C20綜合國力排名,美國為第1,中國為第2,第3至第10位依次是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西班牙。
中國人對國家發(fā)展階段的定位應當有一個清醒冷靜的認識。不能盲目自負,但也無需過分謙虛。于此,我們在歷史上有過深刻的教訓。
20世紀50年代,中國黨內一些同志認為可以比蘇聯早一步進入共產主義。毛澤東也有些動心,曾設想只要用5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就可以實現現代化。在這種樂觀情緒影響下,大家都急于求成,熱心搞“大躍進”,結果因為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遭受重大挫折。經過總結教訓,毛澤東重新冷靜思考發(fā)展戰(zhàn)略。1960年,他在同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談話時說:“至于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在你們國家,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經歷了好幾百年。十六世紀不算,那還是在中世紀。從十七世紀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用一百多年。”
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fā)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也許只要幾十年,例如有些人所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這樣,謝天謝地,豈不甚好。但是我勸同志們寧肯把困難想得多一點,因而把時間設想得長一點。西方國家三百幾十年建設強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毛澤東設想的“一百年內外”,就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50年代,大體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這個階段。
后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把這一段時間確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在十三大召開前夕就此作出如下談話:“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guī)劃?!?/p>
實踐已經證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國情定位非常準確。把握這個定位要注意兩個要點:第一,中國已經是一個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社會的本質所在,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偏離了這個大方向是沒有前途的;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這是一個不發(fā)達的階段,還處在工業(yè)化、市場化、信息化、城市化的過程之中,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在雖然已經成為數一數二的世界經濟大國,但不發(fā)達的狀態(tài)還沒有根本改變。僅就生產力發(fā)展情況即可以看清這一點:一是我國人口很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yè)產品人均產量大多處在世界一百位之后;二是發(fā)展很不平衡,部分發(fā)達地區(qū)和大多數不發(fā)達地區(qū)、貧困地區(qū)差距還在擴大;三是工業(yè)化之路尚未走完,50%左右的人口在農村,廣大農村地區(qū)還以手工勞動為主;四是產業(yè)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仍然突出,部分現代化產業(yè)和大部分落后產業(yè)同時存在,整體經濟的科技含量還較低,高新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fā)達國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發(fā)達的經濟基礎只能形成不完善的上層建筑。由此得出的必然結論是中國今天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還將長期處于這個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模式,當然是不完善的模式,是尚待不斷發(fā)展的模式。我們這樣說不是要為存在種種不足和弊端的中國模式開脫,而是我們強烈感受到中國模式向上提升和向前發(fā)展的巨大沖力。
中國模式怎樣發(fā)展,主要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但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角度作出某種規(guī)劃和設想也是有好處的。本書已經提出“一二三四五”的中國模式圖,現在又提出“一二三四五”的中國模式發(fā)展圖,供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參考。
簡要說來,“一”就是一條社會主義的科學發(fā)展觀之路,它好比是我們中國古代哲人設想的“太極”。
“二”就好比是“太極”化為“兩儀”,即矛盾的對立統一,陰陽的統一協調,具體化為德治和法治兩者相得益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者協調發(fā)展,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勝利前進和中華民族偉大振興兩大歷史任務。
“三”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三者有機統一,實現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利益三者有機統一,注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有機統一。
“四”是完善四大制度,即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民主自治制度。
“五”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五大文明,即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
高舉社會主義旗幟
中國模式之科學發(fā)展,就是要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理論,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注意統籌兼顧,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社會主義理論要發(fā)展
社會主義理論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精神和靈魂,中國模式能否繼續(xù)強勁發(fā)展,關鍵是能否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理論。
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沒有列寧主義,就沒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沒有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沒有社會主義中國;沒有鄧小平理論,就沒有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自我完善和奇跡般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社會主義理論,或者說是社會主義理論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發(fā)展形態(tài)。人類社會發(fā)展到21世紀,世界將迎來社會主義運動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時期,也必將出現社會主義理論新的突破和發(fā)展。由此形成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形態(tài),是否還要像以往那樣以某位理論家或革命家的名字來命名呢?這是一個值得慎重研究的問題。
社會主義是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社會主義運動是千百萬人民實踐的成果,社會主義理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科學社會主義的不同形態(tài),與其用某個理論家或革命家的名字來命名,不如把它們歸為一個統一而簡明的名稱:社會主義理論。隨著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必然出現反應不同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態(tài),就會出現許多以某人名字命名的“主義”“思想”和“理論”,那不就會顯得越來越繁雜嗎!故此,本書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它們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態(tài)統一稱為“社會主義理論”。
完整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理論,是由三個方面組成的:首先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其次是運用這個根本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得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結論;第三是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戰(zhàn)略策略。
社會主義理論必須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就是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當今時代,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變化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理論必須有新的突破和發(fā)展。
中國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發(fā)展社會主義理論承擔著特殊的責任。
中國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居于如此崇高的地位是歷史地形成的。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社會主義的思想萌芽。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自古就有“天下為公”的思想,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思想萌芽。但從這樣的思想萌芽發(fā)展為一種社會理論和社會運動,乃至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則是幾千年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成果。
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就是沒有階級之間的壓迫和剝削、生產資料社會所有為主、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為人民服務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只有在形成了現代化的社會生產力,出現了與這樣的社會生產力相結合的工人階級,創(chuàng)立了社會主義理論,工人階級政黨取得國家政權之后才會出現的。
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它標志著社會主義旗幟在地球上樹立起來了。旨在結束幾千年階級壓迫和剝削痛苦的社會主義運動從此走上了歷史舞臺。
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世界性的,它的生命力普遍地蘊藏在世界各國社會的機體之中,并以不同形態(tài)反應在世界各國人民的心中,但由于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國的出現會有先有后,而且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也一直處于變動之中,并呈現出由西向東依次遞進的軌跡。
歐洲國家在社會主義運動歷史上曾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個19世紀,社會主義運動中心都在歐洲國家。準確地說,是在歐洲西部的英國、法國、德國。英國有著名的工人階級的“大憲章運動”,法國有1848年的巴黎工人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德國則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鄉(xiāng),正是這兩位杰出的思想家,創(chuàng)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領導了“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國際工人協會”。所有這一切,奠定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的基礎。
20世紀前期,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逐漸向東方轉移。1917年,列寧創(chuàng)建的俄國工人階級政黨發(fā)動十月革命,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就這樣從理想的王國變?yōu)楝F實的王國,這是開辟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偉大創(chuàng)舉。
1949年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占全人類五分之一的中國人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使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社會主義已形成波瀾壯闊的大氣勢。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旗幟的共產黨發(fā)展到180多個,黨員9000多萬;共產黨執(zhí)政的國家達到15個,占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口的三分之一,工業(yè)產值的五分之二,國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此外,歐洲、美洲和亞洲,還有許多社會主義的思潮和流派。社會主義在20世紀確曾成為席卷全球的強大潮流,并且使人類的歷史、世界的面貌發(fā)生了最深刻的變化。
社會主義開辟了人類進步的嶄新道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20世紀,實現現代化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標,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之前,現代化只有資本主義一種模式。資本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少數列強國家不允許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和后進民族有出頭之日,只允許這些國家和民族地區(qū)成為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供應地,作為他們撈取高額利潤和轉嫁危機的地方。社會主義社會的誕生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社會進步有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人類發(fā)展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是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歷史主動性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果。
社會主義使一些落后民族登上改變世界面貌的中心舞臺。16世紀以來,世界歷史的主角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資本主義強國,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1949年革命勝利的驚雷震動了全世界,震醒了十幾億人民,他們第一次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新社會、新國家、新生活的偉大創(chuàng)造者。在短短幾十年內,蘇聯的經濟力、軍事力和科技力,曾經超過許多發(fā)達國家。同樣,中國的經濟力、軍事力和科技力也迅猛發(fā)展,躍居世界第二位,直逼美國,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都站到了現代世界先進民族之列。
社會主義是戰(zhàn)勝法西斯主義的重要力量。20世紀人類遇到的最大災難是法西斯主義的猖獗,社會主義則是戰(zhàn)勝法西斯惡魔的重要力量。在歐洲,蘇聯決定性地擊潰了希特勒的幾百萬大軍;在亞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使日本法西斯陷入了滅頂之災。不難設想,如果沒有社會主義,世界上許多國家、許多民族都會長期遭受法西斯統治的苦難。
社會主義使世界殖民主義體系完全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形成了世界殖民主義體系,少數西方大國直接和間接地統治著廣大落后國家和落后民族。到20世紀中期,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下,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席卷全球,許多被壓迫的民族獲得了解放,許多殖民地國家取得了獨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站立起上百個新的獨立國家,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社會主義迫使資本主義進行改革。20世紀中期,社會主義運動凱歌行進,民族解放戰(zhàn)爭烽火連天,工人運動波瀾壯闊,成為沖擊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大潮流。面臨重大危機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迫進行改革,它們實行凱恩斯主義,通過國家計劃限制經濟的無政府混亂狀態(tài);它們提高工人和民眾的福利待遇,并鼓勵工人持股,以緩和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它們調整社會經濟政策,以創(chuàng)造利用科技革命成果來推動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機制;它們調整政治制度,擴大民眾參與社會管理,以加強民眾對資產階級統治合法性的認同感。其中有一些措施,直接借用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這些改革雖然使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發(fā)展能力,但同時也為資本主義制度走向滅亡準備了更充足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