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艷菊
一位朋友在微信里曬出了一組家居圖,很尋常的饅頭面條??吹降呐笥褌兙辜娂姙橹c贊,深為共鳴。關(guān)鍵在于那饅頭面條是朋友手工做的。她說,別上街買饅頭了,一點兒麥子的香味都沒有。自己做的就是好吃。
長大以后,我也有過這般的居家生活。親手親力,一捧捧面粉在閑情慧心之下變成了圓潤光滑的饅頭,細致筋道的面條。且親手制作的過程,溫情脈脈,心思柔軟。享用之時,氣定神閑,雖是再簡單不過的清淡食物,卻稱得上“人間有味是清歡”。
然而,在這個看似忙叨實則無時不刻在擺弄手機網(wǎng)絡的虛空現(xiàn)實里,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不慌不忙地蒸一鍋久遠的饅頭,搟久遠的面條呢?恐怕像我這般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多數(shù)人根本就不會蒸饅頭搟面條吧,更不用說更為年輕的人了。即使像我在鄉(xiāng)村成長,在大人的教導下學過制作賴于生存的食物,長大之后,各種便利,逐漸疏懶,也是偶爾為之了。
說久遠,真的是久遠啊,要時光回溯再回溯,到二十年前的生活,那時候我們的鄉(xiāng)村人家青磚紅瓦,庭前綠樹,瓦上清煙,家家戶戶都以自家地里的小麥為主食。小麥打成面粉,放在廚房門后的面缸里,那是一家人最安心的所在。
天長日久的生活,饅頭永遠是主題,早上吃,晚上吃,永遠吃不厭煩。媽媽總是早上和好面,讓面在時間中不緊不慢地發(fā)酵,到了傍晚才開始蒸饅頭。媽媽彎腰在面板前,笑盈盈的,不緊不慢,不慌不忙,來回揉著面。直到面有彈性了,才把面揉成光滑的饅頭或者切成整齊的小長方形。
媽媽并不著急把饅頭上鍋蒸,而是讓饅頭靜靜“長”。媽媽不閑著,她去灶下燒水。水開,饅頭“長”好,可以上鍋蒸了。我和弟妹坐在院子里玩,時不時望望房頂上的炊煙。晚霞明燦,炊煙裊裊,我們聞到了饅頭的香味。
多年過去,鄉(xiāng)村里的青磚紅瓦的房屋都變成了一排排明亮氣派的樓房,大家的生活也變化了不少,吃食多樣,生活便捷,鄉(xiāng)村里有了兩家饅頭坊,很多人也不再蒸饅頭了。
而面條則是過去鄉(xiāng)村人中午最常吃的食物。搟面條總是媽媽搟的最好,又細又長又筋道。院子里有葡萄架,夏季倭瓜很嫩的時候,媽媽摘下來,切成細絲,油炒之后,做成倭瓜湯面條,真是人間美味。至今依然懷念不已。
成長中還有一種媽媽做的面條,讓人回味不盡。它是干菜面條,干菜是曬干了的芝麻葉,面條則是需要手搟面條,才能擁有那種黏黏的綿厚味道。
后來家里有了面條機,媽媽很少搟面條了??墒?,我們在外讀書工作,給媽媽打電話,說想吃她做的干菜面條了。媽媽總會說,干菜早已備著呢,回來了,我給你們搟從前愛吃的面條。
這樣的撒嬌和溫情念想是一生一世的。就像很多人踏遍千山萬水,吃遍世間美食之后,最想念的味道不過是一個手工饅頭的香味,一碗手搟面的溫情。因為在那樣的手工制作里,有我們最親的人和我們自己的暖暖的柔柔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