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證據(jù)顯示張方平向劉保衡購買房子時使用了不正當手段,但他毫無疑問犯了該避嫌而沒有避嫌的大忌,你作為三司的長官居然跟三司所監(jiān)臨的商人發(fā)生私人交易,誰相信里面沒有貓膩啊?
劉保衡賣房還債
親愛的女兒,我們講新的故事。話說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春,開封府接到一起訴訟案:一名劉姓老嫗狀告她的侄子劉保衡“亡賴豪縱,壞劉氏產(chǎn)”。
劉保衡本為開封富民,在京城承包了一家大型酒場釀賣商品酒。宋朝對酒類的生產(chǎn)與銷售實行國家專賣制,不過,由于官營酒坊不可避免地存在效率問題,釀造出來的酒“多醨薄”,消費者都不愿意購買,政府往往“歲計獲無幾”。迫于壓力,不得不改制,走市場化的道路,將官營酒坊的釀酒權、經(jīng)營權承包出去。
宋政府在轉讓酒坊、酒場的過程中,逐漸推廣了一種極富現(xiàn)代色彩的招投標制度,叫作“撲買”。劉保衡就是一名通過“撲買”承包到京師某個酒場的富商。
“撲買”在當時是一種很先進的拍賣機制,但是,基于人性的理性局限,有些競標人因貪圖目前利益,或未能預判風險,為拍到酒場經(jīng)營權,不惜投下不切實際的高價,導致收不回成本,虧欠政府的官錢。
我們不知道劉保衡究竟是因為投標時標價過高,還是因為對酒場經(jīng)營不善,總之虧了大本,“負官曲錢百余萬”,欠下政府1000多貫錢。
負責管理京師官營企業(yè)“撲買”事務的三司,當然要找劉保衡討債。劉保衡被政府追債,沒辦法,只好賣掉祖業(yè)——京城中的一處宅院來償還欠款。北宋開封的房地產(chǎn)業(yè)非常發(fā)達,劉保衡到“莊宅牙人”(類似于房地產(chǎn)交易中介)那里一放盤,馬上就有人買下他的房產(chǎn)了。那時候也沒有按揭,都是一次性交錢,劉保衡“得錢即輸官,不復入家”,還清欠數(shù)后便不再回家。
那位到開封府告狀的劉姓老嫗,是劉保衡的姑姑;所控告一事,正是劉保衡賣掉祖業(yè)還債一事。
三司使被拖下水
開封府法官說,劉保衡賣掉的是他自己的物業(yè),沒什么不對啊。
這時劉氏姑姑向法官提供了一個對劉保衡極不利的證言:“保衡非劉氏子。”劉保衡實際上并不是劉家的兒子(也許是養(yǎng)子,史料沒有具體說明),他沒有權利賣掉劉家的祖業(yè)。
開封府馬上派吏員調查,證實劉氏姑姑所言非虛。換言之,劉保衡并不是劉家物業(yè)的權利人,由他簽字的田宅交易合同是無效的。于是,法官按律判處:取消劉保衡鬻賣劉家祖業(yè)的交易,劉保衡將錢款退還買方,買方將物業(yè)退還劉家。
這個案子很簡單,本來到此便可以結案。但是,開封府法官在審案時,得知當時跟劉保衡買下宅院的買家,正是現(xiàn)任三司使張方平。
說到這里,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北宋京城的房價。咸平年間,宰相向敏中“以錢五百萬”(即5000貫)買下薛安上的宅第,薛安上的庶母隨后擊登聞鼓,控告向敏中“賤貿”薛家故第,向敏中因此被罷去宰相之職。也就是說,東京一套豪宅的市場價當在5000貫以上,5000貫的成交價被認為是“賤貿”。
大中祥符年間,京師有一個叫作崔白的惡霸,強買鄰居梁文尉的住宅,梁文尉的遺孀張氏叫價“一百三十萬錢”(1300貫錢),但崔白倚勢欺人,只出了九十萬錢(900貫),便強行將宅子盤買下來,過后張氏跑到開封府起訴崔白強買人宅,崔白這才“增錢三十萬”。也就是說,京城一套像樣的宅院,至少也要1300貫。這是宋真宗朝的情況,到宋仁宗時,房價肯定又攀升到新高。
張方平攢了一筆錢,準備買房子。恰好劉保衡因為欠了三司1000多貫酒場的租金,不得不賣房還債,張方平近水樓臺先得月,便掏錢將劉保衡的宅第買了下來。劉保衡急于將房子出手,要價不會太高,估計也就1000多貫左右。
張方平以為自己撿到了便宜,誰知半路殺出一個劉氏姑姑,跑到開封府起訴劉保衡“壞劉氏產(chǎn)”。這下好了,不但到嘴的鴨子飛走了,還惹來一身腥,京城人都知道三司使張方平賤買了酒商劉保衡的房產(chǎn)。
權御史中丞包拯很快上書劾奏張方平:“方平身主大計,而乘勢賤買所監(jiān)臨富民邸舍,無廉恥,不可處大位?!卑膹椲朗怯械览淼?,因為劉保衡的債權人是三司,而張方平是三司的行政長官,現(xiàn)在劉保衡賣房還債,恰好又是你張方平將房子買下來,那誰知道在交易的過程中有沒有存在不正當?shù)睦孑斔?,或者有單方面恃勢壓價的不公正行為。
張方平這下恐怕跳進汴河也洗不清了。
開封包公祠
開封包公祠
包拯擔任御史中丞,以敢言著稱,爭執(zhí)起來,唾沫星子直噴到宋仁宗臉上,皇帝都怵他三分。他不但上書彈劾張方平,還跑到宰相富弼的辦公室,“詬責宰相,指陳前三司使張方平過失,怒宰相不早罷之”。
隨后,“臺中僚屬相繼論列”,御史臺的言官都紛紛要求處分張方平。嘉祐四年三月,宋仁宗應御史臺的要求,下詔罷免了張方平的三司使之職,外放到陳州(今河南淮陽)。
說起來,這是第二個被包拯拉下馬的三司使了。九年前,即皇祐二年(1050),深得仁宗皇帝恩寵的外戚張堯佐,也是因為受包拯(時任諫官)彈劾而被免去三司使的。
“賤買民宅”一事,成了張方平一生的污點,以致八年后,即治平四年(1067),張方平為參知政事,權御史中丞司馬光還要抨擊他“貪猥”、“不協(xié)眾望”,原因就是仁宗朝時發(fā)生了劉保衡公案,“包拯最名公直,與臺諫官共言方平奸邪貪猥”。
包拯當上三司使
一次不得當?shù)姆慨a(chǎn)交易,居然導致一位高官去職,很想不到吧?但“劉保衡鬻賣房產(chǎn)案”引發(fā)的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宋仁宗罷去張方平的三司使職務后,任命剛回京述職的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宋祁接任。但這一人事任命很快又遭到包拯的強烈反對。包拯的理由是,宋祁在益州時,“多游宴”,貪圖享樂,不宜升遷;而且,宋祁的兄長宋庠是執(zhí)政官,宋祁應該避嫌,“不可任三司”。仁宗不聽,包拯就“累論之不已”。
諫官吳及也上書彈劾宋祁,稱宋祁以前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為官時,“縱家人貸公使錢數(shù)千緡”,在益州時又“奢侈過度”,這樣的人,實在不適合執(zhí)掌國家財政。宋祁的生活作風的確比較奢靡,他好賓客,常?!皶嬘趶V廈中,外設重幕,內列寶炬,歌舞相繼,坐客忘疲,但覺漏長,啟幕視之,已是二晝,名曰‘不曉天”。
這時,宋祁兄長宋庠也說,自己“身處機密,弟總大計,權任太重”,確實不合適,“乞除祁外官”,陛下還是將宋祁安排到地方吧。
因此,宋祁在三司使的位子上屁股還未坐熱,又被改任為鄭州(今河南鄭州)知州。宋祁本存拜相之志,三司使距宰執(zhí)也只有一步之遙,可惜他被放外任,仕途自此走到盡頭,以后每每從朝廷傳來誰誰被任命為宰相的消息,都“聞報悵然”。
宋祁走了,那么誰來接替他呢?
宋仁宗大概覺得,以前張堯佐擔任三司使時,你包拯認為不合適;張方平任三司使,也被你彈劾下來;現(xiàn)在宋祁又被你趕走了,那不如你老包來做這個三司使吧。于是,仁宗下詔:“權御史中丞包拯為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
這下御史臺不再鬧騰了吧?
御史們有沒有意見且不說,翰林學士歐陽修首先就不干了,上疏反對包拯的任職:“伏見陛下近除包拯為三司使,命下之日,外議喧然,以謂朝廷貪(包)拯之材,而不為(包)拯惜名節(jié)。然猶冀(包)拯能執(zhí)節(jié)守義,堅讓以避嫌疑,而為朝廷惜事體。數(shù)日之間,遽聞(包)拯已受命,是可惜也,亦可嗟也?!?/p>
歐陽修認為,包拯接受三司使的任命,是非常愚蠢的表現(xiàn)。御史的天職是監(jiān)察政府、彈劾官員,你怎么抨擊都沒有人會覺得過分;但如果“逐其人而代其位”,那即便是自己確無取而代之的野心,外人也不能不這么猜疑。包拯說他別無用心,然而“人誰信之”?常人皆知“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何以包拯就不知道回避嫌疑呢?只能說,包拯這個人,“性好剛,天姿峭直”,但“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歐陽修又分析了朝廷任命包拯為三司使可能會誘發(fā)的負面效應:“有所不取之謂廉,有所不為之謂恥。近臣舉動,人所儀法”,包拯“取其所不宜取,為其所不宜為,豈惟自薄其身,亦以開誘他時言事之臣傾人以覬幸,相習而成風,此之為患,豈謂小哉”!
因此,歐陽修說,以包拯的才干、資望,陛下您給他封一個再大的官,外人也不會說三道四,但是,“其不可為者,惟三司使爾!非惟自涉嫌疑,其于朝廷所損不細”。
最后,歐陽修希望仁宗皇帝“別選材臣為三司使,而處(包)拯他職,置之京師,使(包)拯得避嫌疑之跡,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節(jié),不勝幸甚”!
歐陽修的奏疏呈上去,包拯聞知,也提出辭職,居家“避命”,但仁宗皇帝并沒有批準,過了一段時間,包拯“乃就職”。
有人說,歐陽修彈劾包拯,是為朋友張方平與宋祁鳴不平;也有人說,是因為歐陽修與包拯之間有私怨,歐陽修素來瞧不起包拯。這些說法都無法證實。不過,我們可以確定一點:歐陽修對包拯的彈劾是有道理的,他申明了一條重要的政治倫理:避嫌。
避嫌的政治倫理
“劉保衡鬻賣房產(chǎn)案”給嘉祐政壇帶來的震動還不止于此。開封府在審理這個案子時,還發(fā)現(xiàn)宰相富弼的女婿、揚州(今江蘇揚州)知州馮京也跟劉保衡有牽連:
馮京外放揚州之前,在京任館職,“與劉保衡鄰居”,有一次,馮京急需用錢,便以銅器為抵押,向劉保衡借錢。此時劉保衡可能因為酒場經(jīng)營不善,家里已沒什么余錢,卻又不便拒絕馮京,便用家里的銀器作為抵押物,向質庫貸款借給馮京。馮京還曾經(jīng)“從保衡借什物以供家用”。
這本是小事,但畢竟失當,因而也引起了一些議論。馮京“聞之,自劾,乞徙小郡”。仁宗遂將馮京從繁華大郡揚州調到小地方廬州(今安徽合肥)。
當初劉保衡賣房子時,肯定想不到,他的這一宗不合法的買賣,直接導致原三司使張方平與宰相女婿馮京被貶謫,間接致使宋庠被包拯彈劾、包拯被歐陽修彈劾。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北宋仁宗朝“嘉祐之治”的風氣,其中最值得我們留意者,就是彼時政要對“避嫌”的自覺與強調。
沒有證據(jù)顯示張方平向劉保衡購買房子時使用了不正當手段,但他毫無疑問犯了該避嫌而沒有避嫌的大忌,你作為三司的長官居然跟三司所監(jiān)臨的商人發(fā)生私人交易,誰相信里面沒有貓膩啊?
張方平離開三司之后,宋祁接任,包拯之所以強烈表示反對,其中的一個理由也是“避嫌”——既然你兄長宋庠已經(jīng)是執(zhí)政官,弟弟就不應該執(zhí)管財政大權。其實,嘉祐年間馮京曾為知制誥,因為要避岳父富弼當國之嫌,才外放揚州。
而包拯接替宋祁出任三司使之所以受到歐陽修的猛烈批評,亦是因為包拯不知道避嫌。包拯之前對張方平、宋祁二人提出彈劾,也許是出于公心,但由于他不知避嫌,自己取而代之當了三司使,這“公心”便免不了要被見疑。
馮京身為京官,跟鄰居劉保衡借錢、借什物以供家用,還是忘記了避嫌。人們有理由懷疑,馮京有沒有恃勢脅迫劉保衡?劉保衡有沒有趁機賄賂馮京?盡管查無實據(jù),但馮京還是聞言自劾,不失為明智之舉,承認自己當初的行為不當,應受處分。
那么宋人為什么這么強調避嫌呢?我覺得,與其說,這是在表達士大夫的某種道德潔癖,不如說,我們的先人們其實信奉一種比較務實的人性預設:人皆有私心,如果有機會,誰都可能會徇私。也因此,宋人不但將避嫌當成一種自覺的政治倫理,并且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回避制度,防患于未然。
說到古代的回避制,也許我們會脫口而出:不就是原籍回避嘛,地方官不能回原籍地當官,這我知道。
其實,宋朝的回避制度可不僅僅是原籍回避。一名宋朝官員獲得任命之時,必須在三十日內填寫好一份《射闕狀》,申明自己即將任職的部門中、本部門的中下級單位中、與本部門存在密切利害關系的機構中,是否有需要回避的親屬。如果在限期內不申報,“杖一百”。
根據(jù)成文的規(guī)定與不成文的慣例,宰執(zhí)與臺諫之間不可有親嫌關系,假設某位臺諫官的親屬、舉主被任命為宰執(zhí)大臣,那么這名臺諫官就需要辭職或調離;有親屬關系的官員也不可同時在構成上下級關系的部門任職。
宋朝的法院在受理一起訴訟案之后,開庭之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核定回避的法官。所有跟訴訟的原告或被告有親戚、師生、上下級、仇怨關系,或者曾經(jīng)有過薦舉關系者,都必須自行申報回避。
在一起刑事案的審理過程中,推鞫、錄問、檢法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法官之間也不可有親嫌關系,不可有人情往來,不可相互協(xié)商意見。如果是復審的案子,復審法官或與原審法官若有親嫌關系,也需要回避。
此外,在京官員薦舉人才時,不得推薦現(xiàn)任執(zhí)政官的親屬;諸州官吏不可與其管轄下屬結成姻親;監(jiān)臨官不得納所監(jiān)臨地區(qū)的女子為妾;官宦子弟參加科舉,有登第者,必須加以復試;大理寺與御史臺的司法官禁止接見賓客……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評價:中國人只有人治的傳統(tǒng),并不重視制度。對于這種企圖使用一個詞、一個短語來概括一部歷史與整個傳統(tǒng)的高論,我們笑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