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歡
中國攝影的年輕一代,或多或少受到“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川內倫子”“杉本博司”等一波又一波“日本風潮”的洗禮,但我們對日本攝影評論界卻似乎所知不多。日本著名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是少有的出現在中國攝影人視野里的日本攝影評論家之一。
在我們的攝影出版界,似乎有著兩種特別的極端。攝影技巧書因其讀者群體廣大,部分出版社就不斷出版,具體撰寫則大都是由專門的攝影圖書工作室批量“制造”,以至于市面上充斥著內容類似的此類書籍。而處于金字塔尖的另一部分,則是純粹的攝影理論,僅僅是對攝影有興趣的普通人很難輕松讀懂。《與寫真同歡》則另辟蹊徑,是作為引領讀者如何享受攝影的書。全書共分四章,從觀賞的樂趣,閱讀的樂趣,拍攝的樂趣到收藏的樂趣,幾乎涵蓋了攝影的各個層面。在2007年那個入門數碼單反邁入千萬像素的時代,此書即談到互聯網和數碼攝影對攝影的展示和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意義,現在來看,也覺得沒有過時。
作者從攝影術的誕生開始,講述以塔羅法印制照片的最初形態(tài)。以1955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人類一家》展覽作為攝影展覽典型案例,將不同類型的“畫廊”(照片展示空間)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從塔爾伯特的《自然的鉛筆》到沃克埃文斯的《美國照片》,閱讀的樂趣章節(jié)簡述了攝影集的歷史,又分析了攝影集的幾種形式。在“拍照這件事”章節(jié)里,以桑德的“注視,觀察,然后思考”作為開始攝影創(chuàng)作的建議。作者毫不遮掩的自我剖析未能成為攝影家的原因,向讀者提出邁向攝影家之路的要點,包括“充分掌握相機原理與功能的能力”,“掌握攝影現場的能力”,“持續(xù)拍攝下去的熱情”。在章節(jié)最后,附上了制作個人作品集的“教程”。作者以自己的“少女明信片”收藏為引,將收集和擁有影像從平易近人的“高度”開始,進一步講到收集攝影集及原作的魅力。并對原作照片(Original Print),版數編號(edition number),陳年照片(Vintage Print ),近代照片(Morden Print),遺產照片(Estate Print)這些攝影收藏常用名詞進行了解釋。
此書向讀者們展示了攝影作為一棵樹,如何不斷的生長分枝,并對那些“分枝”的節(jié)點性人物,事件和作品(展覽)一一進行解讀。而無論是想以旁觀者的視角從遠處來欣賞這棵“大樹”,還是作為鉆研其中某一部分“枝杈”的人,都可以藉由這本書,隨著作者一起與寫真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