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元忠
[摘要]:動手實踐作為一種數學學習方式是基于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存在的弊端而提出來的,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這種學習方式必然造成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更造成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缺失,強調動手實踐,即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關鍵詞]:動手實踐 數學學習
一、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興趣,學習的最好興趣,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濃厚的興趣是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數學學習,能很快的激發(fā)學生對學數學知識的求知欲。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實踐,去思考,去探索,從而自行發(fā)現科學道理,體會探索知識的方法,品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fā)出渴望參與學習的內驅力。例如: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時,讓學生找出幾組對應點連成的線段,通過觀察,度量它們的位置關系和長短關系,從而歸納平移的特征。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很好。
(二)增加學生的體驗。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實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三個階段。而動手實踐則在于促成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學生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最為寶貴的,它將為后兩個階段“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作充分的準備。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這與新課標提出“做數學”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利于知識的生成。高爾基曾說:“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倍跀祵W學習過程中,“游戲”應當與“實踐”是等價的。任何一個規(guī)律,任何一個法則,都有它自身形成的過程,過去我們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這個規(guī)律、這個法則的結論告知學生,卻忽視了規(guī)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導致學生只記住結論,卻不會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將最終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讓學生動手實踐便是讓學生經歷規(guī)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知識在學生內心自然生成。剛才那個平移的實例其實就是很好的說明。學生在利用平移作圖和解決問題時都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平移的特征他們印象特別深。
二、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呈現的幾種方式
(一)課前體驗。這種方式特指學習新知前所做的準備性實踐。學生因為生活經驗的淺薄,對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數學學習沒有好的方法和經驗,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那幾乎是一句空話。
(二)課中操作。這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動手實踐的形式,操作在課堂教學中對新知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導、形體特征的發(fā)現等等常常有必要讓學生通過操作自主探究,來發(fā)現、歸納和概括。
(三)課后實踐。這種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形成實踐意識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說課中操作是在老師的調控下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往往為了教學任務而使學生的操作顯得不夠獨立,為了在簡短的時間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難免有時帶有很強的預設性,很多意外的情況因為有老師的存在而被很好的處理或者避免;而課后實踐則是完完全全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獨立探索活動,所謂“獨立”最大的體現在于對意外情況的處理,也因為沒有老師可以依賴,所以學生要學會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與取舍,逐漸發(fā)現并總結得出結論。課后實踐應該說是學生獨立實踐能力的最佳體現。
三、教師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的作用
(一)先扶后放。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課前體驗,還是課中操作,再或是課后實踐,教師應逐步嘗試放手把整個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學生,讓學生根據步驟逐步操作、展開實驗,當然作為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實踐的具體情況作適時引導與點撥。另外教師的引導作用還體現在課中操作后的交流環(huán)節(jié)和課后實踐的反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實踐發(fā)現的結論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比較完整的結論,那么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從而得到準確答案。
(二)鼓勵合作與交流。合作幾乎與實踐密不可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一個結論的得出,一個規(guī)律的發(fā)現,如果只靠一個人,有時難免會顯得片面,顯得不夠完整,如何才能達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勵學生合作不愧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學生在合作中不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動手操作,還可以共同討論實驗結論。合作學習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還培養(yǎng)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因為面對共同的問題,每個小組、每位同學都必須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見,這是前提,每個學生都得動腦來思考問題,而討論的問題經過小組的補充,再經過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正確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優(yōu)生得到了鍛煉,因為他們的意見多是被肯定的,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fā)展。交流是數學學習過程中非常舉足輕重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共同分享動手實踐過程中的體驗,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在宣布自己實踐結論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探索欲望,而且在學生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往往還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因此教師在學生交流的時候還應慷慨地給予最大程度的肯定和表揚,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一句贊美辭,往往能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
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看,主動說,主動做,主動想,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感受數學本身的魅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因為未來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學生來創(chuàng)造的,而學生在學校只能獲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識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則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動地去學習,去不斷地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數學結論。這就需要學習者要有積極主動、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構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數學課堂煥發(fā)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