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要]:孩子成長中,普遍存在“聽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的現(xiàn)象,文章從兒童心里角度、家長心理角度、學校教師心理變化角度分析了存在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同時也提出了解決這一心理變化的措施。
[關(guān)鍵詞]:孩子 老師 家長
一、孩子為什么聽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
(一)從兒童心里角度看是必然的心理定勢
1.家長的叮囑
回想孩子第一天背起書包去上學,家長都會叮囑:聽老師的話!孩子從那一天起,幼小的心里就會打下這樣的烙?。豪蠋煹脑捠钦_的,一定要聽;家長的話不一定正確,可聽可不聽。
2.對老師的崇拜
孩子入學后,親身體驗到老師會唱歌、跳舞、講故事,傳授文化知識,培養(yǎng)道德情操,自然就對老師十分崇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聽老師的話,是天經(jīng)地義的。在他們心目中,家長的地位往往已處于次要地位。
3.孩子自尊心的驅(qū)使
斯特那夫人曾說過:“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chǔ)。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焙⒆佣加袗郾憩F(xiàn)、怕丟面子的心理。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孩子總想得到老師表揚,所以,無形當中孩子就會按照老師的指令去表現(xiàn)。表現(xiàn)的好,得到認可;表現(xiàn)不好,得不到認可,可能會遭到批評,很沒面子。這必然會強化孩子的心理定勢——必須聽老師的話。
(二)從家長角度看老師位置不同
1、家長對老師的依賴
家長天天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知道自己是家長,照顧孩子、撫養(yǎng)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學校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陣地的思想,依賴學校,依靠老師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自己也是孩子的老師。雖然也知道要教育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但在行動上力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不夠講究。所以生活中普遍存在嬌慣,依孩子性子的現(xiàn)象。自然會出現(xiàn)孩子在家里任性、不講理,在學校里聽話的“兩面人”現(xiàn)象。而許多家長拜托老師嚴格要求,會促使孩子更加不聽家長的話。
2、老師權(quán)威性的定位
很多情況下孩子們都是害怕老師的。因為他們知道老師不是家人,不會依著自己的性子;父母面對一兩個孩子,而老師要面對所有的孩子,必須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這種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也是值得他們尊敬的。所以,一般老師在孩子心目中都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
(三)從學校的角度看教育方式不一致
1.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面向群體教育,老師接受多年的教育訓練,能夠掌握孩子的心理,知道什么時候該嚴厲,什么時候該溫柔的鼓勵,不太會受到情緒影響,懂得如何去說和教孩子才會聽。
當然有相當多的老師認為在學校里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至于他們在家如何則很少過問,或者根本不過問。這種教育的“單向性”,也是造成孩子在家就變樣的原因。
2.家庭教育
(1)嬌慣溺愛式。一部分家長對子女從小就過于嬌慣、溺愛,造成孩子驕橫、任性的脾氣和在家中至高無上的心理,家長的話自然不在話下。
(2)簡單嚴厲式。也有的家長長期以來對子女的教育方法簡單,通常認為,只有一味的嚴格要求才能讓孩子聽自己的。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家長不知不覺就會批評或嘮叨、動不動就訓斥、體罰,使孩子在精神上處于緊張、不安狀態(tài),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因此不愿聽家長的話。同時現(xiàn)在的孩子比較有個性,最需要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以鼓勵代替責備,孩子就會朝著您期許的方向走。相反得不到認可,難免產(chǎn)生叛逆心理。孩子的不聽話實際上就是對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抗。
(3)尺度不一致式。另外,有少數(shù)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與學校教育不一致,使孩子對某一件事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價值尺度和是非標準,孩子心理上失去了平衡,行動上就會無所適從。
二、怎樣改變孩子聽老師的而不聽家長的呢?
(一)家長應(yīng)明辨真聽假聽
孩子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話的孩子,可以用真假區(qū)分。一種孩子,真的因為崇拜、喜歡而真聽老師的話,包括生活中的小事,都銘記在心。另一種孩子,是利用老師的話當擋箭牌,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是有選擇的聽,對自己有利的聽,對自己沒有利的不聽。家長須分辨真假后再采取措施。
(二)家校要共同轉(zhuǎn)變思想
1.家庭轉(zhuǎn)變
做家長的首先是要反省自己:為什么孩子不聽你的,是不是你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的心理定勢;如果你這樣做了,不妨在孩子的意識上轉(zhuǎn)變“成為自己的人”。
所謂“自己的人”是指:不刻意取悅他人,知道什么是正確什么是不正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孩子一出世,大人們就慣用“乖”“聽話”這兩把尺子衡量孩子,很少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不正確的;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2、家長教師同轉(zhuǎn)變
教育孩子不是從聽誰的話開始,而是引導正確的是什么,該怎么做。家長和老師要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要聽從正確的意見,有不同意見可以說明,有自己的需求可以提出,再判斷是否正確,該不該做。家長要常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不同表現(xiàn),交流教育管理理念,達成思想、方式、方法的一致性,這一點很重要。
(三)改變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要和諧
要建立家長與孩子間平等的家庭關(guān)系,要相互尊重,遇事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從而尊重父母。父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數(shù)落對方的不是,要樹立彼此的威信。
2.父母須做則
父母要樹立自己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師的形象,要把父母當成事業(yè)來看待。還必須清楚,不管什么人幫您教育您的孩子,都不等于家庭和父母教育,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部寄托于他人,要盡量自己面對。羅·阿謝姆告訴我們:“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币o孩子做榜樣,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孩子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處處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知道什么正確,什么不正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3.方法應(yīng)得當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不以感情用事。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就是溺愛?!备改覆荒鐞圻w就孩子,也不因小事大發(fā)雷霆,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寬嚴適度。
4.行動有力度
家長平時說話是不是算話,是不是有很多事情要求了他做,他沒做,就溺愛和遷就了,就不了了之了。家長不對孩子信口開河,還要適時鼓勵和懲罰,這樣,孩子就會聽你的啦!這里的“鼓勵和懲罰”與上面的“行使賞罰”是不同的。對孩子正確的判斷力要“鼓勵”,做到了應(yīng)該做的要“獎勵”,否則要“懲罰”;而不是“乖”與“不乖”,“聽話”與“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