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要求會越來越多?!皠e的小朋友有什么玩具、用什么文具,他就讓我給他買什么。剛剛花了300多元買的玩具車,非說不好玩,一定要買比別的小朋友更好的。結果花了1000多元又買了一個!”一位家長苦惱地說。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為孩子經常攀比傷透了腦筋。教育專家表示,孩子攀比時,家長不能簡單說“不”,要學會“借題發(fā)揮”,用一顆平常心來應對。
家長不應武斷制止
其實人群中攀比心理很常見,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不要大驚小怪,先耐心聽聽他們到底想什么。由于不太了解人的需要和滿足是要受一定條件制約的,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往往提出各種要求,比如別人有了漂亮的書包、筆盒、衣服、玩具,他(她)也想要,甚至小學生也比著要手機、電腦。通常在大人看來,孩子這樣提要求是無理取鬧,幾句“不行,不能買,要聽話”就將孩子打回去了。
武斷地阻止孩子,會讓他們因害怕被批評,從而越來越不敢說實話,變得謹小慎微,家長從而喪失了一個了解孩子的好機會。所以,對孩子的“攀比”,家長應抱以平常心看待,說不定還能變“壞事”為“好事”,借此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孩子的溝通、與人交往的能力。
攀比心理或是源自家長
孩子攀比的內容各式各樣,對于純粹提出物質要求的孩子,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幫助其建立更強大的內心,內心不夠有力量的孩子,往往不自信,容易因一兩件小事物而自卑,希望在攀比中獲得自信。
有時候,孩子內心不夠有力量很可能源于自己父母。有些家長本身很要強或是家中經濟不太寬裕,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讓人瞧不起,當孩子說某某有什么東西時,父母便迫不及待為自己的孩子買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這也是導致孩子產生攀比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要學會問問題
以手機為例,當孩子要攀比買貴重的物品時,家長要學會多問問題,盡量科學合理與孩子溝通。
“你買這個手機要做什么用呢?”弄清孩子的動機很重要,家長有時候想不到,孩子要買手機,或許是用在合理途徑。有個小男孩,是學習班長,學?;顒佣?,有手機方便和其他同學聯系,只要用途合理,家長不要斷然拒絕買手機。
“這部手機要幾千元,太貴,可否想其他辦法?”、“電話費問題怎么解決?”這時候建議先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辦法,然后家長引導,比如拿孩子的壓歲錢,或者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孩子不勞而獲的心理。
“如果買了影響學習怎么辦?”——想必這是多數父母關心的問題,這句話家長最好先藏在心中,不要以責備口吻對孩子說,先讓他們主動思考下,如果影響學習,如何懲罰自己。同樣是懲罰,從孩子和家長嘴里說出來,效果可大不一樣,被動受懲罰容易出現逆反或抗拒心理,變被動為主動,孩子會更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讓手機影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