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霞
摘 要 社會越來越看重人才的核心素質,而藝校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通識教育來完成的。本文首先闡述了社會對人才核心素質的要求,進而以通識教育理論為基礎,重點分析了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的內涵,并構建了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自我評價的指標體系。
關鍵詞 核心素質 通識教育能力 自我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學生核心素質的構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質 “冰山模型”,它將個體素質分為“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兩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的素質被稱之為顯性素質或專業(yè)素質,包括個體從事某一專業(yè)活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冰山之下”的素質被稱之為隱性素質或核心素質,主要包括社會角色(指一個人基于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行為方式與風格)、自我形象(指一個人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自我印象)、特質(指一個人持續(xù)而穩(wěn)定的行為特性,例如正直、誠實、責任心等)和動機(指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自然而持續(xù)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親和力、影響力,它們將驅動、引導和決定一個人的外在行動)。這種核心素質是適應于任何工作崗位的通用素質,許多單位在招聘人才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對應聘者的知識和技能的考察,而是更看重其求職動機、個人品質、價值觀、自我認知和角色定位等核心素質。
2藝校通識教育的目標
通識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藝校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其目標是培養(yǎng)藝校學生最基本的能力和核心素質,使他們成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具有廣泛的非專業(yè)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人。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在《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中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這種人需要具備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適當明確判斷的能力、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認知能力。所以,真正的專業(yè)教育首先是以人和公民的發(fā)展為終極目的的教育,即通識教育,然后才是專業(yè)學習和發(fā)展,“意即經由‘專門教育和‘通識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才是‘專業(yè)教育的人才”。所以,藝校學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的智慧、情感、道德等各方面都能夠和諧發(fā)展。但從目前藝校的通識教育現(xiàn)狀來看,多數(shù)藝校的通識教育的實施狀況并不能令人滿意,在通識教育理念、目標、課程(包括通識課程的設置、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及成績考核方式)、師資、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通識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質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仍然不夠,這與我國多數(shù)藝校通識教育能力不足不無關系。
3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自我評價的內涵
對于藝術教育評價內涵的理解,美國藝術教育協(xié)會認為,評價是了解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它涉及到一系列的活動,如制定清楚、公開的期望目標;為學習質量設定恰當?shù)臉藴?;系統(tǒng)地收集、分析及解釋信息,用以表明教學活動是否很好地幫助實現(xiàn)這些期望目標和達到標準;用最后的研究結果去記錄、證明、解釋和促進教學活動。Thomas A. Angelo 認為:評價是收集學生、教師、機構各種信息的活動,這些信息并不一定都是量化的,但收集這些信息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校內各群體的功能發(fā)展。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家 Alexander Astin 也認為評價是確定、選擇、設計、收集、分析、解釋和運用信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過程。
本文所研究的是側重于對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自我評價。心理學中的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一活動所必需的主觀條件,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總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及其條件,就既不能表現(xiàn)人的能力,也不能發(fā)展人的能力。相應地,藝校通識教育能力就是指影響和決定通識教育目標達成的藝校的各種教育資源的組合。藝校的通識教育是實現(xiàn)其組織價值的重要途徑。一所藝校實施通識教育的能力不僅受該校師生的教育理念所影響,而且更取決于該校的教育資源及其配置,例如師資、課程、實踐活動、管理制度和經費支持等。所以,要評價藝校的通識教育能力,就要對影響藝校的通識教育的基本教育資源進行評價。其中,資源的豐富程度、質量和配置的合理性都影響著通識教育的能力,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程度決定了通識教育能力的發(fā)揮程度。
4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自我評價指標的構建
所謂指標,是指可以反映和測量一些情況的指征。它是一種評估發(fā)展、確認挑戰(zhàn)和需求、監(jiān)督實施和評價結果的有效工具。相應地,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指可以反映和測量藝校通識教育行為和成效的一系列指征組合。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的選擇和確定取決于人們對通識教育內涵的理解,以及對通識教育能力構成要素的權重分析。這一指標體系具有描述、解釋、檢測和預測功能。藝校通過這一指標體系的自我評價,基本能夠反映出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現(xiàn)狀、原因,并且還能夠預測到藝校在哪些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其通識教育的能力。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國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自我評價的指標體系,對于藝校深入認識自身的通識教育能力、促進其通識教育能力的提升,提高通識教育的效果,使藝校學生的核心素質能夠更加符合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目前我國對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還十分匱乏。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曾開展通識教育評鑒,包括七種評鑒指標:(1)目標與愿景;(2)組織與制度;(3)教學與行政資源;(4)課程規(guī)劃;(5)教學品質;(6)師資;(7)自我評鑒及改造。他們進行通識教育評鑒的目的是:鼓勵學校重視通識教育,積極樹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識教育;促使各校察知自身通識教育的問題,并積極改善;公開評鑒結果,選出典范,交流學習;增進學生和社會了解通識教育的意義、運作,以及各學校通識教育的特色。目前我國大陸對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研究還非常少。有研究者認為,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評價體系可以由制度指標、資源指標、行為指標和環(huán)境指標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組成。還有研究者從奧斯丁的IEO模型理論為基礎,分析了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及結構,提出構建高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路。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我國大陸藝校關于通識教育能力的問題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對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的研究還處在初級的探索階段。
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的設計應基于一定的原則:首先,指標設計要能夠體現(xiàn)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目標;其次,指標的設計要能夠考慮社會對通識教育的需求;第三,指標設計要盡量多地涵蓋影響通識教育實施的多方面的因素,以便通過對這些指標的評價,能夠真實地判斷出藝校通識教育能力存在的問題。藝校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要,本文從用人單位對人才核心素質的需求出發(fā),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筆者多年從事藝校教學的經驗,遵循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將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指標確定為如下五個方面:理念與目標、課程與教學、師資、實踐活動和管理制度。在每個指標下面又包含若干個子指標,以避免評價指標過于抽象、籠統(tǒng)和含糊。
4.1理念與目標
盡管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化、專業(yè)化的時代,專業(yè)技術是被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專業(yè)技術之外的一切變得不再重要了。相反,隨著專業(yè)技能要求的提升,很多用人單位對專業(yè)技能以外的能力與品質的要求也更高了。藝術專業(yè)人才僅僅掌握其藝術的專業(yè)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職業(yè)的發(fā)展要求對其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虛心向他人學習的態(tài)度和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等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一定不僅僅具備專業(yè)技術的人才,還需要重視藝校學生心智的全面發(fā)展,只有專業(yè)知識、技能與非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都得到發(fā)展和提高,才能形成智慧的力量。
藝校通識教育的理念直接影響其通識教育能力的強弱。無論什么層次和類型的藝校,都要思考通識教育的理念是什么,通識教育的目標設置是否具體、清晰、合理、可及,這是評價一所藝校通識教育能力健全的首要指標。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學校主管領導的健全理念、推動熱情和充分授權。當主管領導對通識教育予以輕視的態(tài)度時,那么,通識教育在該校就難以有效推動。
4.2課程與教學
自我國實施通識教育以來,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不少職業(yè)院校都開設了多門通識課程,看似百花齊放,但許多通識課程內容淺顯、知識隔離、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學習流于形式,學習的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藝校應該從教育能力的視角,對此種現(xiàn)狀應該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
(1)課程的設置是否遵循了融匯貫通的原則,是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課程的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通識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其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比例是否適當;課程的設置是否符合校情和學生需求的,是否征詢過學生的意見和要求。
(2)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否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基本知識和核心素質的需求;是否能夠形成學生寬廣的知識面和均衡的知識結構;能否使學生的核心素質得到提高。
(3)教學方法是否多樣:教師是否能夠根據課程特點和內容的不同采取不同教學方法;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啟迪學生的思考;能否對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綜合交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認識視野和多角度的思維方式;能否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能否使師生、生生互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團結協(xié)作精神、實踐動手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4)評價方法是否多元:教師對學生的通識課程成績考核是否采用了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是否注重過程評價。因為評價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投入的程度。僅僅以一次考試決定成績的方式,或是期末的一篇論文來決定成績的方式并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是否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是否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通識課程的學習效果的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3師資的素質與數(shù)量
從教師質量來說,不少藝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多是年輕的、學歷不高、職稱不高的教師。從教師數(shù)量來說,藝術學校人文社科類的通識教育師資更是緊缺,能夠開設的通識課程更是有限,通常都不能滿足藝校學生的要求。這就直接影響藝校學生的通識教育的效果。所以,在通識教育自我評價的指標中,教師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重要的評價內容。具體的評價指標如下:
(1)學校是否有加強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規(guī)劃或培訓計劃;是否出臺了鼓勵優(yōu)秀教師積極開設通識課程的激勵政策。
(2)對于通識教育師資緊張的藝校,是否采取了“引進來”的政策,廣泛吸納校外優(yōu)質資源,充實自己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
(3)是否設置有 “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獎”、“通識教育研究獎”以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
(4)是否成立了“通識教育教研室”,為通識教育的教師提供一個研究和交流的平臺,使之能夠相互交流教學和科研經驗,同時,也方便對教師授課情況進行統(tǒng)一的指導和管理。
4.4校園實踐活動
藝校的通識教育不應只是發(fā)生在課堂上,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對藝校學生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校園活動包括學校和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通識教育自我評價的指標包括學校和學生社團是否積極組織名師講座、時事論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以及各種類型的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比例有多高;學校是否對學生定期做實踐活動需求的調查;是否對每個學生都建立了“校園活動檔案袋”,以記錄其參與校園活動的詳細信息;學校對開展這些活動是否有充足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等。以上問題都是學生各種核心素質提升的條件保障。所以,需要藝校對這些活動要高度的重視。
校園里各種活動的數(shù)量、類型、質量對藝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xié)作精神、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抗壓、抗挫的能力都有很大影響。這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僅僅靠課堂、靠書本、靠教師是遠遠不能達到目的的,學生必須通過參與具體的校園活動,并且在其中真正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其各種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校園活動不僅僅是一些同學的事情,而是全體藝校學生的事情。所以,學校應該出臺相應的制度,鼓勵和要求藝校學生必須實質性地參與一定數(shù)量和類型的校園活動,以提高其核心素質和能力。
4.5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證通識教育質量的基礎,其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4.5.1組織機構
藝校是否建立了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是否將通識教育進行量化與細化的管理;如果沒有設立專門機構的話,通識教育由哪個部門負責。
4.5.2經費支持
經費支持也是影響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識教育的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和激勵制度都需要充足的資金。所以,藝校是否每年為通識教育撥付專項經費,實行??顚S?;是否設有相應的活動場所;是否根據需要購置活動設備和耗材等都是衡量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重要因素。
4.5.3評價方法
對藝校學生核心素質的綜合評價有別于對單一的通識課程學習成績的考核,它主要是對學生情感、意志、態(tài)度和其它的非專業(yè)素質的全面的評價。單一的課程考試成績不能全面地對學生所發(fā)生的變化進行衡量,也沒有哪一種評價方法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哪一種評價方法能評價出全部教育目標,尤其是在學生的技巧、能力、行為、態(tài)度等領域,必須使用多種評價方法綜合測量。
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和習慣的養(yǎng)成。所以,通識教育有必要將傳統(tǒng)的以“期末成績”為主的終結性評價轉向不斷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注重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及時進行表揚和鼓勵。在新生入學后,學校即可為每位學生建立通識教育的評價檔案,實施“檔案袋評價”。所謂的“檔案袋評價”即是根據通識教育目標而制定的評定標準對樣品進行分析、評估(樣品主要包括學生在通識教育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對當前通識教育的適應程度),從而促進教師對教學目標、過程、內容的改進。通過檔案袋評價,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列出學生通識知識學習的時間表與線路圖,促進學生形成有效學習。針對當前部分學生不注重藝校通識教育的現(xiàn)狀,教師應多加引導與鼓勵,讓他們發(fā)現(xiàn)通識教育的樂趣,樹立學習信心,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在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自我評價中,需要考慮評價的方式方法是否多元;是否采用了形成性評價;是否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評價。
隨著社會對人才核心素質重視程度的提高,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xiàn),對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自我評價指標的關注度也會不斷提高,其重要性也會得到更加充分的認識。所以,探討藝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問題,將有助于我國藝校更為有效地開展通識教育,促進藝校通識教育能力的提升,進而推動我國藝術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寶根.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01(12).
[2] 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guī)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21-29.
[3] Alexander W.Astin.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Oryx Press,1993:43.
[4] 王偉中.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標體系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4-6.
[5] 付繼林.大學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教學與研究,2010(3):30.
[6] 龐海芍.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59-190.
[7] 付繼林.高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前沿,2010(12):182.
[8] 劉明聰.基于IEO 模型構建高校通識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J].閩江學院學報,2014(3):61.
[9] 馮慧敏.大學通識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指標設計[J].教育研究,2012(11):63.
[10] 江歲云.檔案袋評價在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發(fā)展,20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