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容
新課程倡導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確,一堂課是否有效,不僅要看課堂結構和設計,還要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到了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量也是一堂課優(yōu)劣的反映。而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英語的興趣。因此,要提升課堂參與度,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下是我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的一些嘗試。
一、適當整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做適當的增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標準教材是把語言點安排在一定的交際情景中學習,對語言運用很有好處。但對我們缺乏英語氛圍,課時少的農村學生來說,熟練朗讀每一個單詞和句子有些困難。為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把教材內容作了適當的增減或適當調整教材的順序。如:教學形容人的形容詞時,我先教Unit 2,待集中教了形容詞clever, nice, cool和句子This is my aunt, shes very nice后,再教學Unit 1的課文,再讓學生在交際情境中操練和運用語言,這樣大部分學生便容易理解課文內容了。另外,教學材料的選擇要盡量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如:選擇他們學習中常用的學習用品book, pencil, pen等來操練句型。教學水果時,選擇他們最常吃的apple, pear等。這樣運用真實可見的教學材料和語言,使學生在一邊學一邊做的活動中學習英語,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其次,我還增加了一些韻律詩、兒歌、游戲、表演等,既滿足了小學生的表演欲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
二、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讓他們想學、樂學,進而樂于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小學生好動,不容易持久地跟著老師的思維走,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方式教學。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任務型活動法、兒歌激趣法、情景法、交際法等。
1. 在豐富多樣的任務型活動中學習和操練語言?!安捎没顒油緩?,倡導體驗參與”這是《英語新課程標準》中的理念之一,其實質是倡導活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感受成功,從而促進小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設計教案時,我常設計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活動,讓他們通過任務活動來學習和操練語言。如:教學家庭成員名詞后,我讓學生制作家庭相冊。把家庭成員的照片貼于一張紙上,并在下面寫上:This is my father. Hes …。然后展示他們的作品。在展示中,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并互相傾聽著,由一個單詞到一個句子,最后成一篇小文章。而我只是一個引導者,鼓勵學生用思維去探索,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同時思維得以最大限度的展開。任務型活動不僅可以設計貼近實際生活的活動,還可設計合作完成的任務。只要能促進學習,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的活動都行。
2. 在韻句和歌曲中學習語言。如:教學Im reading a book句型時,通過唱歌來操練句型:Im listening to music. Im reading a book。學生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個個情緒高漲。又如,學生對語法不感興趣,我便把語法點概括成朗朗上口的韻句,讓學生在讀韻句的過程中感知語法。同時做題前啟發(fā)學生誦讀相關的語法韻句。這樣,學生既對枯燥的語法熟記于心,也在反復誦讀中習得了語言,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都樂于誦讀韻句,提升了課堂參與度。
3. 英語教學情景化是《新課程標準》中“任務型教學模式”理念的具體化。教學須盡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用英語來進行活動,讓學生運用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要使學生能在課堂上保持好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須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為此,我常采用:營造濃厚的說英語氛圍、使用直觀教具、創(chuàng)設游戲活動來表現情景、分角色進行交際等方式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從而達到樂學、想學的目的。
三、采用多種激勵機制,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剛開始接觸英語時,學生感覺很新鮮,充滿了好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難度的增加,他們的積極性會降低。這就需要教師不時激勵學生,讓他們持久地融入到英語課氛圍中。
1.利用學生好勝心理,開展小組競賽。我常將學生分組(如用水果或動物來代表每個組)來進行競賽。有時是單詞競賽,有時是聽力競賽或是結果檢驗賽等。給獲勝的一組一顆星或一個蘋果。我經常換符號來促進新穎感,有時還會懲罰表現差的組,如:在小組名稱下畫一個恐怖的動物,表現好的組會前進一格,最后離動物最近的組會被該動物吃掉。或看誰最先爬到梯子的最上一格,誰就會得到樹上的水果。這類激勵方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且培養(yǎng)了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2.采用不同形式對表現突出的個體進行獎勵。獎勵分為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就是對學生的評價。我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局限于教師的口頭評價,還有學生間的互動評價和自我評價。交替使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機制,既讓學生大膽表現了自己,也帶動了差生。口頭獎勵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但物質獎勵更使學生熱情高漲。獎品可以是粘貼紙、印章、小物品,但老師自己制作的東西更好。如:我畫一些動物、卡通畫來獎勵學生,有時還會獎勵學生一個單詞。這樣,課堂競爭激烈,學習效果極佳。最后,拿到獎品的學生樂開了花,很有成就感,大大提升了課堂參與度。
總之,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整合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運用激勵機制,才能充分激發(fā)農村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