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拓展閱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節(jié)選)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
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
【參考譯文】
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之心。
……
我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之心,是因為如果現(xiàn)在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jìn)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駭同情之心——不是為著要來和這小孩的爹娘攀結(jié)交情,不是為著要在鄉(xiāng)鄰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那小孩的哭聲才如此的。由此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之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之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謙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像有四肢一樣(自然而然的)。有這四種萌芽卻自認(rèn)為不行的人,這是自暴自棄的人;認(rèn)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便是拋棄他君主的人。
鑒賞空間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泵献釉诳鬃铀枷氲幕A(chǔ)上提出了“性善說”,他指出,那相近的人性就是人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
在上文中,孟子開宗明義,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列舉生動的事例證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沒有的簡直不是人。這種“不忍人之心”包括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而這四種“不忍人之心”正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guī)范的發(fā)端。孟子認(rèn)為“仁、義、禮、智”是人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這其中,“仁義”是孟子道德論的核心,所以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認(rèn)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讀有所思
1.《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一段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闭堊屑?xì)閱讀上面這段話,找出《魚我所欲也》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與之相對應(yīng)的句子,體會孟子思想的精髓。
2.《孟子》一書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yán)密,既雄辯滔滔,又從容不迫。試結(jié)合上文分析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