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區(qū)東門小學 顧惠娟
立足需求 基于問題 開創(chuàng)家校共育新思路
——獨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的思考與行動
□ 崇明區(qū)東門小學 顧惠娟
本文是課題《農村城鎮(zhèn)小學“獨生父母”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研究》實施前期對獨生子女父母群體進行調查得出的研究報告。我校約66%家長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雙獨”家庭占24.7%。調查發(fā)現,“獨生父母”在家庭教育特征、親子關系、教育觀念和家校合作需求等方面存在問題,如:獨生子女父母中較多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親子溝通時間較少;家長對孩子的培養(yǎng)觀念存在矛盾,等等。基于本次調查結果,為更好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家校合作,我們思考了今后的實踐方向: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以問題為引導,調整學校教育指導;以家校共育為目標,開發(fā)家長陪伴課程。
獨生子女父母;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獨生子女政策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經過30多年,那一代“獨生子女”已經結婚生子,成長為獨生子女父母。本課題研究的 獨生子女父母群體已經成為社會主流。我國學者劉鴻雁、柳玉芝依據北京市崇文區(qū)、上海市普陀區(qū)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測算,到2035年,雙方都由獨生子女構成的家庭比例,北京為70.54%,上海達72.88%。這一最具中國特色的獨生子女父母現象正快速地凸顯出來,這個群體家庭教育需得到高度關注和深入探討??梢哉f獨生子女父母這代的育兒觀念和方式,不僅關系到家庭的成長,還會影響整個民族的未來素質和發(fā)展。
我校是一所農村城鎮(zhèn)小學,開辦于2000年。2011年起,進行了集團化辦學試點工作,目前有江山、東華兩個校區(qū),是崇明規(guī)模最大的一所小學,兩校區(qū)共有學生1600名左右。在不斷創(chuàng)建學校文化,豐富學校文化的同時,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我們在辦學實踐中,越來越感覺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也發(fā)現有部分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上、行為上存在主觀意識強、與學校的溝通不良、逃避家庭教育責任等問題。我校約66%家長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其中夫妻都是獨生子女,即“雙獨”家庭占24.7%。這個群體所反映出來的家庭教育特征明顯、問題顯著。我們期望通過調查,研究以獨生子女父母為主的我校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以便更有針對性指導家庭教育,使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希望能夠通過重視對家長進行教育指導,給家長具體的引導和幫助,讓家長明確自己的主要教育職責,提升整體教育成效,讓孩子健康全面快樂成長。
我們對本校一、二、四年級共1036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手機問卷的方式最后共得到學生和家長有效問卷各742份。學生問卷采取封閉式問答方式。家長問卷以封閉式問答為主,在關于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建議方面,采用開放式征詢。
問卷調查的內容涉及社會人口特征、學習情況、習慣培養(yǎng)、親子關系、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情況,以及困惑和建議等。
調查后,有關獨生家庭教育特征、親子關系、教育觀念和家校合作需求這幾方面的情況尤其引起我們重視,對我們進而開展家長指導有重要啟示。
1. 獨生家庭教育特征
(1)獨生子女父母中較多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如:“家長最關心學生的哪些方面”,雙獨家庭關注學生品行的比例低于單獨和非獨家庭(雙獨、單獨和非獨家庭數據分別為13.6%、16.3%、15.7%,下同);“學生做作業(yè)時,家長在做什么?”選擇“看書或者看雜志”的選項的,雙獨家庭明顯低于單獨和非獨家庭(7.3%、12.3%、14.4%);“家長是否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yè)”這一選題中,雙獨家庭明顯高于單獨和非獨家庭(62.8%、55.8%和47.6%);針對家里藏書數量的調查發(fā)現雙獨家庭又比非獨家庭低(25.1%、31.5%、35.2%)。獨生子女父母較多給孩子增加學習壓力,對于孩子品德形成教育卻不如非獨家庭重視;自身的引領和陪伴指導相對做得不夠,較多關注學習成績。
(2)獨生子女父母家庭比較重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如“家長與孩子討論最多的話題”這選題發(fā)現,獨生子女父母比較多和孩子聊孩子喜歡的話題(16.5%、11.9%、11.7%)。
(3)獨生子女父母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缺耐心和態(tài)度。因為在“家庭教育中感覺最欠缺什么”選題中發(fā)現,獨生子女父母“態(tài)度和耐心”明顯少于非獨父母(49.4%、46.3%、38.7%)。
(4)獨生子女父母教育的目的性明確,比較現實。在“讀書主要目的是為什么”選題中,獨生父母選擇“找好工作”的明顯比非獨家庭多;反之,“讀書為了學知識,明事理”的選項,獨生父母卻低于非獨家庭。
2.親子關系
(1)親子溝通時間較少。本校三分之二的家長與子女的交流大多放在吃飯時間,還有一部分僅在上下學的路上。真正為了了解孩子溝通的很少。親子之間交流少,怎么會有融洽的關系呢?家長們都會感嘆孩子難養(yǎng),其實難的是不夠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2)媽媽是孩子成長的核心。本校四分之三的孩子,選擇心中有事需要對誰傾訴時,都選擇媽媽,父親在這個過程中又體現出缺位。其實父輩的理智、清晰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非常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學校應在各種場合多呼吁爸爸參與對孩子的教育。另外,教師不是孩子說心里話的主要人選,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選擇向教師傾訴的不到1%。是老師太威嚴,還是我們缺少對孩子細致的關愛呢?
(3)家長不夠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從調查結果看,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僅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家長給予及時的關注。但在開放式建議中,很多家長都覺得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說明學校在今后的輔導講座中,也可以加設心理輔導的內容。
3.教育觀念
(1)家長對一些普識的教育觀念認同率較高。如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學習影響比較大的是家庭環(huán)境因素”都認同較高。
(2)家長存在互相攀比的現象。調查發(fā)現家長之間比較的就是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和能力,互相之間比較孩子的品行如何的只有5%,重智輕德的現象再度得到驗證。
(3)家長對孩子的培養(yǎng)觀念存在矛盾。有兩個數據出現了矛盾:家長認為孩子讀書的目的是學知識明道理占82.3%;但是他們嘴邊經常問的,內心關注的就是“這次你考了第幾名?”,這占到了41.9%。
(4)家長中存在“以愛的名譽”捆綁孩子的現象。 認同“我那么辛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這句話的占了18.1%。難道家長在辛苦賺錢、努力工作的背后,沒有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沒有享受成功的快樂體驗?父母的關愛需要感恩,但不要道德捆綁。
(5)家長在教育方法上仍會犯低級錯誤。我們在問卷中發(fā)現,依然有17.7%的家長會說“你怎么那么笨,教了那么多還不會”這句話??磥砑议L缺乏保護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意識和能力。
(6)家長認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最欠缺的是教育的耐心,44.5%的家長這樣認為。
4.家校合作
(1)家長對以家校合作來解決孩子教育問題的方式認同度高達95%。
(2)從調查看,家長迫切需要得到孩子習慣培養(yǎng)和溝通技巧的方法的培訓。多達91%的家長希望學校能多提供關于孩子習慣培養(yǎng)和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方法的指導。學校應有針對性開展這方面的家長學校專題講座。
(3)家長希望提高學校家長會議的質量和效果。只有6.6%的家長認為家長會對他們的育子觀念有所幫助。由此可見,學校要認真去尋找合適的途徑,開辟易于接受的教育渠道,來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加強對于家庭的指導力。
(4)家長認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孩子學做人兼顧學習,認同這個觀念的家長多達79.3%。可以倡導家長至少每天半小時與孩子談學習、說同學、聊老師,倡導父母多談身邊發(fā)生事的事理、道理。學校再加強專題教育、主題教育的有效性,家校契合,我們的德育工作就會更有實效。
(5)必須加強家訪的覆蓋面和有效性。學校的家訪面極窄,家訪的次數極少,只有0.7%的比率。傳統的上門家訪更利于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更容易拉近家校的距離。這種有情的交流方式值得保持。
(一)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1.倡導上門家訪
現代傳媒發(fā)達,很多時候家校溝通靠電話、微信、qq等即時溝通工具,但這不表示傳統的上門家訪就失去了功效。教師上門家訪這樣的形式,應該做得更加實在。人們敞開心扉溝通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和氛圍。教師真誠的家訪能讓人感到格外溫暖。老師、學生、家長坐在一起,面對面地開誠布公地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有助于分析家長采取家庭教育方法的合理性,有利于教師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措施。上門家訪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和延擴。我們利用寒暑假對教師提出全覆蓋的上門家訪的要求,讓傳統家訪模式回歸教育常態(tài),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yōu)化。
2.開展家長論壇
我們召集學校家委會成員以“如何做一個智慧型家長”為議題,開展家長論壇。家委會成員是在有一定能力和學識的家長中產生的,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提煉優(yōu)質的教育案例?!凹议L思考家長行動”是本次論壇的特色,學校二十多個家委會成員都作了充分的準備。論壇中我們聽到了家長的各種教育方法、經驗,有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敬佩。比如五(1)班朱同學的家長,自己本來就是中學老師,她把“家庭全息育兒”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出來;又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謝同學家長的“我放手,我陪伴”發(fā)言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再如五(3)班楊同學的媽媽以孩子的成長故事串起一個個家庭教育理念,娓娓道來又具一定的深意。
3.召開育子經驗輻射會
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孩子的背后,必定有好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在支撐。雖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孩子發(fā)展狀況也有高下,但是有些經驗是可以借用的。我們在全校范圍內組織了育子經驗輻射會,讓在家長論壇中獲得優(yōu)秀獎的幾個家長參與我們的家長學校。家長們現身說教,毫無保留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經驗,用家長的語言體系來教育家長,真實、可信。這樣一種先聚合,再分享的形式,在智慧共享的同時引發(fā)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思考,效果極好。
4.組織親子活動及跟蹤訪談
親子活動是指父母陪著孩子參加一些有益于成長的活動,用以促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并通過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親子活動的想法并不算新穎,但我們盡量讓活動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用心,有針對性。我們組織各班家庭教育存在明顯問題的家庭參與,請區(qū)里有經驗的老師專門設計活動流程并執(zhí)教。在活動快結束時,我們還及時組織了活動隨訪,用書面調查和口頭訪問結合的方式就活動的效果、家長的困惑、今后的需求做全面的了解。
(二)以問題為引導,調整學校教育指導
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大環(huán)境,家長和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家長和教師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標。在調查問卷的開放題中,我們征集到了762條的意見。綜合分析后,發(fā)現家長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對于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內容等方面都感覺缺失,希望得到指導。通過有效引導,調整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非常必要。
我們根據不同年段的特殊性,進行分層指導。尤其在加強孩子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上開展分層家庭指導。在一年級,我們開展了“為了孩子的起航”家長學校。在高年級我們開展了“校園真善美”、“我的好伙伴”等讀書征文活動,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重視孩子關心他人、理解父母等道德誠信的養(yǎng)育。我們還在全校開展了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課,邀請全體家長參與,集中在大操場聆聽一場規(guī)模盛大的報告會……
在探索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注重家長主體的原則,在指導活動中充分尊重家長,發(fā)揮家長主觀能動性;其次,在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中,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指導者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孩子雙向溝通互動的環(huán)境與條件,以達到多方互動、共同提高的指導效果;再次,我們根據實際向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方法等菜單,因地制宜地為家長提供指導。
(三)以家校共育為目標,開發(fā)家長陪伴課程
當前,因為父母忙碌而造成的“隱性失陪”或“半失陪”的孩子數不勝數。其實,孩子的成長既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來自父母的精神呵護。陪伴不能只是時間上的陪伴,不能單指空間上的陪伴,而更應該重視精神上的陪伴。家長要注重有效的溝通,讓陪伴更有效?!凹议L陪伴課程”是我們學校這學期開始著手努力的教育項目。
我們著眼于孩子閑暇時光的陪伴設計。學校以節(jié)假日、寒暑假為主,結合民族傳統節(jié)日,以“某某假期,你怎么陪孩子”為題,進行系列化的設計。如清明期間,我們以“清明小長假,你怎樣陪孩子”為題,進行了陪伴設計。以親子配合的方式,從了解清明的來歷與習俗、清明祭祀掃墓的意義和多種方式、清明期間的傳統食物、清明期間的親子活動、誦一誦關于清明的詩詞、家長們的創(chuàng)意陪伴方式征集等方面入手,引導家長有目的地陪伴好自己的孩子。
“互動合作”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就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對于學校發(fā)展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堅持把節(jié)假日等閑暇的陪伴項目做好,家校共育就找到了發(fā)力點,找到合適的路徑。有了系列化的、豐富的資源支持,就撐起我們家校共育課程。
總而言之,學校以學生成長面臨的問題和家長需求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希望通過“家校共育”的教育項目,讓父母在不斷學習完善中努力做合格的、勝任的家長,做子女信賴的、優(yōu)秀的首任“老師”,和孩子一起成長。
(本欄責任編輯 魯 旻)
則是我們將要探討與實踐的課題。與時俱進學偉人精神,要使之拓展,要因材施教,更要迎合少年兒童的個性化需求,把“一枝梅”化成“群芳”,讓更多的隊員投入到創(chuàng)建活動中,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小模范!讓“周恩來中隊”創(chuàng)建活動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水源頭,讓推進和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具體化為一系列少先隊活動,讓隊員們能真正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含義,推進落實核心價值觀教育將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