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奎
摘 ? ?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時代感是教師調動學生主體性的關鍵著力點,要在把握教材主題的前提下,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堅持歷史主義的態(tài)度,提煉富有時代感的教學案例,使綱要課的知識功能和價值功能得以發(fā)揮。
關鍵詞: 學生主體性 ? ?教師著力點 ? ?時代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以歷史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看,這門課程的意義顯然十分重要,也取得重要成績,而從現實情況看,這門課程自2007年開課以來面臨自身的一些問題,在教學中主要體現為:一是教學內容歷史性強而現實性較弱,在課堂上容易僅僅講歷史而講歷史,注重課程的歷史性,而忽視了教學的教育性,二是思想性強而趣味性不足;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被教材局限,這樣的教學容易讓學生覺得老師在空洞地說教;三是教學手段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少;四是教學形式灌輸性強而探究性少,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形式,師生間形成“你說我聽,你問我答”的僵化局面[1]。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自主性學習,學習方法呆板,主體地位未能得到體現。
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是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課教學理論與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旨在圍繞學生這一主體,使學生得到良好思維方法訓練和深層次理論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當眾多教育工作者面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面臨的困境時,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學生主體性的積極發(fā)揮上,進行眾多主體性教學改革,并形成大量積極有效的經驗,這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和研究都不無裨益。本文在此基礎上認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躍、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增強“綱要”教學的時代感。通過歷史和現實的緊密結合,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其主體性作用,有效強化教學效果,達到育人鑄魂的目的。
首先,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必須樹立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共同意識。不能“在尊重‘學生主體原則的表面現象下,形式化地關注了‘學生而實實在在地忽視了‘教師”。主體性教學不是摒棄老師的作用,而是在現代教育中,面對社會的期望,教師要對自身的角色進行全面的自我認識,不停進行自我塑造。大學教師應該承擔什么?耶魯大學校長萊文認為:第一是清晰的交流,第二是激勵學生,第三是鼓勵獨立思考。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認為:第一是教學問,做學問;第二是言傳身教,教會學生做人;第三是引導學生,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真正有不同個性的人[2]。他們的看法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強調老師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根據課程性質、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在引導學生主體性參與過程中,教師必須從居高臨下的傳授者變成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樹立新型教育理念,勇于重建師生關系。由此可見,主體性教學的改革不僅需要教師有全面的知識架構,還要有教育學及心理學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嫻熟運用,要求教師必須是復合型的教育者。
其次,當代大學生有自身不同于以往的思維方法。出生于改革開放以后,“90后”的青年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他們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完全是在一種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形成的。他們往往不是從歷史來認識現實,而是從現實來反觀歷史。這個思維方法在于對歷史的興趣注入更多的現實觀照,使了解歷史與認識現實緊密結合起來[3]?!爸袊F代史綱要”課程講述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里面有豐富的內容,但教材主要通過不同的關鍵事件將這一段歷史串聯起來,以及相關事件的歷史經驗教訓等,相較于中學歷史課本40多萬字,“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濃縮為20多萬字,教材趣味性大大降低,如果教師只是把教材中的“現成理論”,傳達給學生,而不關心學生是否真正懂得這些思想理論,并在思想上真實地受到觸動。那么教師只是一個被動的“執(zhí)行者”或“傳達者”。教學缺少了現代視角,學生對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一些重大問題的現實意義的認識將會是模糊的;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精神實質的掌握也就難以盡如人意,影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是如此。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解釋歷史、說明過去,更是更深刻地認識現實。它除了要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之外,還要以滿足現實社會對歷史的各種需求為目的,以“有用”是否為標準,體現這門課程的社會功能,這是這門課程的生命力所在。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滿足于僅僅停留在對歷史的客觀描述上,而應以歷史為武器,對現實進行反思,從歷史研究中得出對現實的進步有某種積極意義的東西,以影響現實的歷史。因此,教學要有時代氣息,反映時代要求,與時代大潮同潮共涌,與歷史發(fā)展互相激蕩,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為學生今后一生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文化的、道德的素養(yǎng)。要提高教學的時代感,應該注意幾點:
一是要宏觀構建好《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主題。什么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主題,《綱要》教材編寫首席專家沙健孫認為:“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斗爭,這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他進一步明確指出:“有人認為,近現代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現代化,十五大明確否定了這一個看法……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進行革命,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钡?,也有人指出:“現代化研究作為史學界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研究范式,《綱要》沒有做正面的闡述?!盵4]這是教材的一個缺憾。另有人主張:“從現代化視角來把握《綱要》的主線,既可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又能達到課程設置的目的,從而提高課程的實效性。”[5]這些分歧更提醒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分析,具體課堂教學不能脫離主旨,專講野史艷史來博得眼球,偏離教材主旨。
二是堅持歷史主義態(tài)度。教學必須從史實出發(fā),把握歷史的脈搏,揭示歷史的真諦,如果只是從經典著作家們的某些理論原理、概念甚至是從只言片語出發(fā),把生動復雜的歷史現象納入事先設計好的框架中,用片斷的歷史史料做理論的注腳,歷史教學就會背離其既定目標、原則、任務,失去求真求信的本真而淪為政治的婢女。在教學中隨意貼標簽、拖尾巴,或是信口開河、牽強附會,也會失去有血有肉的具體生動的內容而成了干巴巴的空洞說教,思想政治教書育人的目的就難于達到。以歷史細節(jié)論證邏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必須貫穿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三是關注社會熱點,探索教材重大問題的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提煉富有時代感的教學案例?!熬V要”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更有專家學者如張建國提出,“要注意‘三個選擇的曲折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問題”,并認為“‘三個選擇是歷史的、動態(tài)的,是一個至今還未完成的歷史過程”。歷史的巨大投影刺穿今天并還將投射到未來,這決定了在“綱要”教學中必須注重時代感。以現代視角深刻反思過往,以圖將來,這正是“綱要”學習的價值,也是這門課程的生命力所在。這就決定了教師要在把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探究其規(guī)律性的東西。古人講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其指向還是其對現實的充分關注。在教學中增強時代感,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觀察當今社會,認識現實生活,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時間維度的連續(xù)性而言,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任何節(jié)點的內容都影響今天的現狀與未來的走向。大多數當今重大事件都能在近現代史中找到根源[6]。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回溯中國近現代史豐富多彩的歷史進程,感受一代代中國人的掙扎和奮起,將它和當今時代的困境和榮光結合起來進行講述、討論、評判,讓學生認識到今日中國乃是昨日中國的延續(xù),經受西方沖擊的當代中國還帶著新生的陣痛,又面臨現代化大潮的洗禮,并將融入和形塑當今世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政治覺悟,進而理解和關心國家社會的發(fā)展歷程,現實問題和未來前景,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大格局中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增強社會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時,還要注意和當前流行的社會思潮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系。大學生已經在初高中階段接受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已經初步具備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本知識。大學學習階段,是人生踏入社會的“預熱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經過青少年時期的熏陶和積累,將在大學教育時段進入雛形定型的過程。大學生與中學生的區(qū)別之一,就是怎樣選擇人生和選擇什么樣的人生已經成為現實的問題進入他們的頭腦。因此,他們的現實敏感度很高,社會觀察欲很強?!熬V要”課程教學不能脫離大學生的這種需求,教師應該拉近歷史與現實的時空距離,不僅要向大學生灌輸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更要向大學生揭示中國近現代歷史鏈接下個人自身發(fā)展的取向。教師只有加深理解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用聯系的發(fā)展的眼光分析、探究,及時答疑解惑,才能糾正學生對“綱要”課知識舊、道理空的片面認識。
綱要的教學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只有通過歷史感和時代感的充分結合,拉近中國近現代史與大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最大限度地增強“綱要”課程的吸引力,才能充分發(fā)揮歷史咨政育人的功能,實現課堂教學和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有機統一,“綱要”也才能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參考文獻:
[1]葉云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今日湖北旬刊,2015(6).
[2]王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二識[J].江蘇高教,2006(2).
[3]齊衛(wèi)平.提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師素養(yǎng)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8(6).
[4]曹守亮.正視總結繼承發(fā)展——2007年高教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理論特色[N].光明日報,2008-08-10.
[5]詹于虹.現代化視角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線的把握[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6]李光輝,陳天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時代感問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