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的讀者“銷魂魔刀”問:近日交付美國海軍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排水量據(jù)說已經超過萬噸,這么大的排水量,還能被稱作驅逐艦是為何?
對此問題,我們特邀請作者uncelb做出解答。
從現(xiàn)在公開的資料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排水量已經超過了14000噸。如果按照二戰(zhàn)時代的標準,這個噸位已經完全超越了驅逐艦的范疇,甚至在巡洋艦家族中對比,都不能算“小個子”了。
然而為何一艘14000多噸的龐然大物,還頂著驅逐艦的名頭呢?
首先主要從驅逐艦與巡洋艦的區(qū)別說起。古典意義上的巡洋艦誕生于風帆時代后期,當時巡洋艦的主要特征是較好的航行性能和相對于主力艦差一些的火力,主要用于破交巡航和遠距離奔襲支援。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巡洋艦主要是指那些航速高、航程遠、火力較強、各項性能較為平衡的大型軍艦。
而驅逐艦則是一種相對年輕的艦種?,F(xiàn)代意義的驅逐艦脫胎于誕生自風帆時代后期的大型雷擊艦,其一大特征是裝備魚水雷。到了一戰(zhàn)后,驅逐艦又逐漸開始裝備反潛用的深水炸彈和聲納。可以看出,從使命任務的廣度劃分,驅逐艦執(zhí)行的任務類型更加單一,而巡洋艦更加復雜。
然而隨著海軍技術體系的發(fā)展,幾乎所有類型的水面艦艇噸位都在上升。一戰(zhàn)時代的雷擊艦/驅逐艦大多噸位在1000噸左右,而二戰(zhàn)時已經普遍上升到2000至3000噸大關。巡洋艦的噸位更是由一戰(zhàn)時的5000噸到10000噸,在二戰(zhàn)后期紛紛達到了萬噸以上。這里面固然有輕重巡分家、雷擊艦升級為驅逐艦,驅逐艦升格為驅逐領艦的發(fā)展道路問題,但造成噸位不再是分劃艦種的“紅線”的主要原因,還是武器裝備的重量上升。
隨著艦載導彈的實用化,上世紀60年代,美蘇英法多國都出現(xiàn)過艦種噸位“排序亂套”的情況。所以在裝備技術革新的時期,噸位并不是衡量艦艇級別的唯一標準。因艦艇的多功能化與采購門檻的普遍升高,所有艦艇的多用途性能都在提升。這就使得巡洋艦的多面手特性愈發(fā)不明顯了。
從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功能區(qū)別上看,除了搭載武器類型差別、噸位差別外,巡洋艦還有一個因其曾經的噸位和任務范圍廣度而保有的特點,那就是編隊指揮能力。從行政上講,更高的指揮權力意味著所在單位有更高軍銜的指揮官。而從裝備的能力構成上講,這也意味著該單位要有與指揮層級相配套的信息處理能力。
巡洋艦往往具備這些能力,所以艦長軍銜也更高,艦員往往更多。以美軍為例,巡洋艦艦長一般是上校,而驅逐艦則是中校。這種編制的區(qū)別,也延伸影響到了海軍裝備論證采購的各個階段。朱姆沃爾特級是當今世界最貴的艦艇之一。為了控制成本,聚焦主要技術革新領域,該艦時常以“近岸對陸打擊”能力作為其核心能力示人,所以將其定為驅逐艦,確有一定道理。這既有節(jié)省預算的現(xiàn)實考慮,也有為人員隊伍作戰(zhàn)理論體系發(fā)展留下余地的考慮。附帶一說,與朱姆沃爾特級同時代論證的幾型美軍下一代艦艇中,也有指揮、防空、反導能力更優(yōu)的隱身巡洋艦方案存在,只不過那個項目暫時下馬了。
需要指出的是,美軍也常在艦艇服役后修改艦種分類。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美軍就重新劃分過多級艦艇的級別。如孔茲級升格為導彈驅逐艦,萊希級升格為導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升格為導彈巡洋艦等。隨著朱姆沃爾特級的服役使用和改造,這級艦升格成巡洋艦也不是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