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伊秦
摘 要:《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是遼國僧人希麟為增補《慧琳音義》一百卷而著的,所注佛經(jīng)從《開元釋教錄》以后至《續(xù)開元釋教錄》共二百二十六卷,均為《慧琳音義》著成時尚未翻譯完成的佛經(jīng)。其體例完全繼承《慧琳音義》,除注音釋義外,也大量征引經(jīng)史與其他古籍中的例句。本文將就其中引用《左傳》原文及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的條目進行考釋。《左傳》原文以今本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為參照,《春秋經(jīng)傳集解》以阮本“十三經(jīng)注疏”為參照。
關(guān)鍵詞:《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希麟音義》;《左傳》;《春秋經(jīng)傳集解》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3
一、《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簡介
《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又稱《希麟音義》,作于遼圣宗時期,約完成于宋太宗雍熙年間。是遼國燕京崇仁寺僧人希麟為增補唐中期長安西明寺僧人慧琳所著《一切經(jīng)音義》而作。所注佛經(jīng)從《開元釋教錄》以后至《續(xù)開元釋教錄》,共二百二十六卷,補《慧琳音義》所未備。體例則全仿《慧琳音義》,釋文先音后義,一般先引字書、韻書,標明反切,注釋字義,然后征引經(jīng)史與其他古籍中的例句,以為佐證。
《一切經(jīng)音義》系列均從佛經(jīng)中選取詞語,引征大量古代文獻加以注解。書中注音的大量反切,是研究漢語音韻學的重要資料,書中收羅的豐富詞匯及解釋,為訓詁學和詞匯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另外,在該系列征引的大量古籍中,還存在許多佚書,對古典文獻學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幫助。
《希麟音義》于遼道宗時傳入高麗,再由高麗傳入日本。明朝時,中國國內(nèi)已無此書。大概于1745年,由日本獅谷白蓮社翻刻單行本,此本大致保存了《希麟音義》原貌。后清光緒初年(公元1880年),中國學者楊守敬赴日,發(fā)現(xiàn)了該日本刊本。后該本被多次翻印,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正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即依據(jù)獅谷白蓮社本影印。
二、《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所引《左傳》內(nèi)容考釋
《左傳》是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漢時稱為《春秋左氏傳》。該書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全面地記載了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動,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我國第一部大規(guī)模的敘事性作品,對后世的文學著作和史學著作都有很深的影響。
該書文學藝術(shù)性極強,較之《春秋》,敘事寫人都更為生動形象,文本中大量出現(xiàn)當時常用的詞句,為傳統(tǒng)訓詁學提供了豐富的引證材料?!断w胍袅x》所引《左傳》原文條目共19條,重復者有4條,另有一條是由郭璞所注《爾雅》中引用。這些引文條目多數(shù)是通過詞語用例來引證詞義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
(一)與原文一致的
1.顦顇:《左傳》作蕉萃,萎也。(卷二·顦顇)
《左傳》從艸作蕉萃。(卷八·顦顇)
出處:《左傳·成公九年》,原文:無棄蕉萃。(引逸《詩》,《詩》原文字形不詳)
2.茅:郭注(《爾雅》)引《左傳》云:前茅慮無也。(卷六·茅薦)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3.乏:《左傳》云:反正為乏也。(卷九·匱乏)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
(二)與原文有異的
1.聾:《左傳》云:耳不聽五音之和謂之聾。杜預云:聾,暗也。(卷一·聾痖)
《左傳》云:耳不聽五音之和謂之聾。杜注云:聾,暗也。(卷八·聾痖)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原文: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集解·宣公十四年》,原文:聾,闇也。
2.鐆:《左傳》云:風駕出鐆。杜注云:取火具也。(卷一·作鐆)
出處:《左傳·文公十年》,原文:命夙駕載燧。
《集解·文公十年》,原文:燧,取火者。
3.殞:《左傳》:星殞如雨是也。(卷三·殞滅)
《左傳》云:星殞如雨?;蜃麟E、磒二形,亦通也。(卷五·令殞)
出處:《左傳·莊公七年》,原文:星隕如雨。
4.舞:《左傳》云:舞者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也。(卷八·舞蹈)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原文:夫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
5.筐:《春秋傳》曰:筐筥綺釜之器也。(卷八·筐箕)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原文:筐筥锜釜之器。
6.鸖:《左傳》:衛(wèi)懿公好鸖,有乘軒鸖。(卷九·白鸖)
出處:《左傳·閔公二年》,原文: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
7.歐:《左傳》云:伏弢歐血是也。(卷十·歐噦)
出處:《左傳·哀公二年》,原文:吾伏弢嘔血。
(三)未見于原文的:
1.縛:《左傳》云:縛,謂卷物也。(卷五·作縛)
考:“縛”字在《左傳》原文中共出現(xiàn)十次,未見“縛,謂卷物也”之表述。
《左傳·昭公四年》有“縛一如瑱”,《集解》為該句作注曰:縛,卷也。
按:本條疑將《集解》內(nèi)容誤記為《左傳》原文內(nèi)容,且有增衍。
2.鐸:《左傳》:金鈴鐵舌振武也。以木為舌,振於文教也。(卷五·鈴鐸)
《左傳》:金鈴木舌,振於文教也。又云:上軍尉鐸遏寇也。(卷七·鈴鐸)
考:“鐸”字在《左傳》原文中共出現(xiàn)十三次,未見“金鈴鐵舌振武也。以木為舌,振於文教也”“ 金鈴木舌,振於文教也”之表述。
“上軍尉鐸遏寇”於今本《左傳》作“鐸遏寇為上軍尉”?!拌I遏寇”為人名,與“鈴鐸”之“鐸”意義有別。
《集解》中,《襄公十四年》引《尚書》“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句下注有“木鐸,木舌金鈴”,與《希麟音義》引文相關(guān),但表述差別過大,應并非引文出處。
《周禮注疏·卷三》注《天官》有“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鐸皆以金為之,以木為舌,則曰‘木鐸,以金為舌,則曰‘金鐸也?!迸c《希麟音義》引文文意相符,疑為出處。
按:本條疑將《周禮注疏》中的內(nèi)容誤記為《左傳》原文內(nèi)容,且屬意引,即與《周禮
注疏》原文文意相近,表述有異。
3.沮:《左傳》云:沮亦壞也。(卷七·沮壞)
考:“沮”字在《左傳》原文中共出現(xiàn)五次,未見“沮亦壞也”之表述。
《左傳·莊公十一年》有“大崩曰敗績”,《集解》注該句曰“師徒橈敗,若沮岸崩山,喪其功績,故曰敗績”,其中有“沮”字,后陸氏《經(jīng)典釋文》又注之曰“沮訓壞也”,應為此條引文出處。
按:本條疑將《經(jīng)典釋文》中的內(nèi)容誤記為《左傳》原文內(nèi)容,且有異文。
4.脹:《左傳》:痛也。(卷八·腹脹)
考:“脹”字未見于《左傳》原文。
《集解》中亦未見“脹(張),痛也”之表述。
《玉篇·肉部》釋“脹”字有“脹,痛也”。
按:本條疑將《玉篇》內(nèi)容誤記為《左傳》原文內(nèi)容。
三、《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所引《春秋經(jīng)傳集解》內(nèi)容考釋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又稱《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春秋左氏傳杜氏集解》、《左氏春秋集解》、《春秋左傳集解》。本文簡稱其為《集解》。
《左傳》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原與《春秋》分別單行。晉杜預參照諸家之說,匯集了大量秦漢訓詁,并出己意,作《集解》。始將經(jīng)傳合編,是《左傳》現(xiàn)存最早的古注,同時也是唐代以后《左傳》一書的官方權(quán)注本,后列入阮本《十三經(jīng)注疏》。
《希麟音義》引《集解》條目共23條,重復者有6條,另有3條同時引用《左傳》原文,且有誤引者。這些引文條目多數(shù)是通過杜注中對詞語的訓釋來注釋詞義的。具體內(nèi)容如下:
(一)與原文一致的
(1)出處無誤
1.羸:杜預注《左傳》云:弱也。(卷一·尪羸)
杜注《左傳》云:羸,弱也。(卷二·羸瘦)
杜注《左傳》云:弱也。(卷五·能羸)
出處《集解·桓公六年》
2.優(yōu):杜注《左傳》云:調(diào)戲也。(卷一·俳優(yōu))
出處《集解·襄公六年》
3.瞢:杜注《左傳》云:悶也。(卷一·登瞢)
出處《集解·襄公十四年》
4.擐:杜注《左傳》曰:擐,貫也。(卷三·擐甲)
出處:《集解·成公二年》
5.謗:杜注《左傳》云:謗,詛也。(卷六·誹謗)
出處《集解·昭公二十七年》
6.謗:杜注《左傳》云:謗,毀也。(卷十·謗讟)
出處《集解·昭公四年》
(2)出處有誤
1.擐:杜注《左傳》云:擐甲執(zhí)兵是也。(卷一·擐甲)
《左傳》云:擐,貫也。(卷八·擐甲)
考:《左傳》原文《成公二年》有“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而未見“擐,貫也”之表述。
《集解成公二年》為“擐甲”句作注有“擐,貫也”。
結(jié)論:上述兩條出處均有誤,應互相調(diào)換。
(二)與原文有異的
1.僂:杜注《左傳》云:僂,傴也,背曲也。(卷一·僂者)
出處:《集解·昭公四年》,原文:上僂,肩傴。
《集解·昭公七年》,原文:傴共于僂。
《集解·哀公十四年》,原文:肩背僂。
2.砥:杜注《左傳》云:砥,平也。(卷一·砥掌)
出處:《集解·昭公十三年》,原文:厎,致也。
《集解·昭公二十六年》,原文:厎,至也。
《集解·昭公三十年》,原文:厎,致也。
按:《說文·廠部》:厎或從石。
《說文解字注》:厎之引伸之義為致也、至也、平也。
3.竦(悚):杜注《左傳》云:悚,懼也。(卷一·竦慄)
杜注《左傳》云:悚,懼也。(卷十·悚慴)
出處:《集解·襄公四年》,原文:聳,懼也。
《集解·昭公六年》,原文:聳,懼也。
《集解·昭公十九年》,原文:聳,懼也。
按:《正義》曰:《釋詁》云:“竦,懼也?!瘪蹬c聳音義同。
4.慣:杜注《左傳》云:慣亦習也。(卷一·慣習)
出處:《集解·宣公六年》,原文:貫,猶習也。
《集解·襄公三十一年》,原文:貫,習也。
《集解·昭公二十六年》,原文:貫,習也。
按:《古漢語字典·貝部》:“慣”是“貫”的后起分別字,專用於引申義“習慣”。
5.堞:杜注《左傳》云:堞者,城上女墻也。(卷二·雉堞)
出處:《集解·襄公六年》,原文:堞,女墻也。
按:“城上女墻也”見于《昭明文選·卷六》,但應不屬于誤引。
6.脹:杜注《左傳》云:脹,腹?jié)M也。(卷二·?脹)
出處《集解·成公十年》,原文:張,腹?jié)M也。
按:《說文》無“脹”字,僅有“張”字。
《漢字源流字典》:(“脹”)是“張”的分化字,其義原用“張”來表示。
7. 讟:杜注《左傳》云:讟,誹謗也。(卷十·謗讟)
出處:《集解·宣公十二年》,原文:讟,謗也。
《集解·昭公元年》,原文:讟,誹也。
8. 簉:杜注《左傳》云:簉,副也。(卷十·叨簉)
出處:《集解·昭公十一年》,原文:簉,副倅也。
(三)未見于原文的
(1)見于他處
1.媿:杜注《左傳》云:媿,慙也,恥也。(卷一·媿恧)
考:“媿”字未見于《左傳》原文。
“愧”字出現(xiàn)三次,《集解》於此三處之注均未見“慙也,恥也”之表述。
《說文·女部》“媿”字下有“慙也”,另有“媿或從恥省”。
結(jié)論:本條疑將《說文》內(nèi)容誤記為《集解》內(nèi)容,且有增衍。
(2)他處亦未見
1.杜注《左傳》云:瘠病也。(卷一·尪羸)
按:今本《左傳》原文未見“尪”字,其異體字“尫”出現(xiàn)兩次,均為人名“潘尫”,《集解》于該兩處均未見“瘠病也”之表述。
《集解·襄公二十一年》有“瘠,瘦也”,但未見“尪”字。
2.杜注《左傳》云:檮,杌也。(卷十·檮昧)
按:《集解·文公十八年》有“檮杌,頑兇無儔匹之貌”,與《希麟音義》“謂無所知貌也”相關(guān),但意義不同。應非出處。
四、結(jié)論
以上為希麟《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對《左傳》及《春秋經(jīng)傳集解》引用的大致情況。整體來看所引內(nèi)容與今本文字表述大同小異,可由此推論《左傳》及《春秋經(jīng)傳集解》自遼宋時期至今應是變化不大。但尚有多處無法確定出處,且未與玄應、慧琳《音義》對照,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參考文獻:
[1]【遼】釋希麟.續(xù)一切經(jīng)音義[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中華書局,2014年7月.
[3]【晉】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