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歷史小說一直在日本文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歷史小說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與研究。但對小說中歷史部分的考證似乎還不夠充分。本文從整體著眼日本的歷史小說,以森歐外的歷史小說《寒山拾得》為例,以實證主義的理論為中心,考證出現的歷史人物,希望讀者在閱讀歷史小說時能把握正確的歷史方向。
關鍵詞:歷史小說;實證主義;寒山拾得
作者簡介:王佳奕(1993-),女,滿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2
在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長河中,歷史小說作為一面獨特的旗幟,頗受好評。其中,井上靖創(chuàng)作了《孔子》,表達對中國儒教大家孔子的尊敬與向往之情;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了《羅生門》,通過古代人和現代人的糾葛與矛盾來捕捉人性中的善于惡;森歐外創(chuàng)作了《阿部一族》,被乃木大將的殉主所觸動,以筆作為武器表達了對歷史的再思考。日本作家創(chuàng)造出的歷史小說毫無疑問地占據了日本文學史的重要地位,成為日本文學史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文從實證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以對森歐外的歷史小說《寒山拾得》中三位隱者(寒山、拾得、豐干)的人物像的考證為切入點,通過考證歷史來實現對實證主義實踐的把握與運用,希望讀者能在看待歷史小說中更加客觀科學的把握歷史,并把這一方法運用在文學鑒賞與創(chuàng)作中。
一、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是排斥神學和形而上學,只求知于經驗材料,承認事實的客觀性的一種立場與態(tài)度。作為一種基本的思想理論,當今被廣泛運用與哲學、法學、歷史學的領域中。但是作為人文科學分野之一的文學研究上,這一理論卻鮮有問津。
我們在研究作家論或是人物論的時候,多數是以古代或者近現代出現的人物為研究對象,試想,我們作為文學研究者,如果不去考證歷史,按著自己的思想隨意研究的話,將會給后代的人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雖說過去的人跟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無法站在同樣的意識構造的立場上去思考,可在傳記研究、人物論中,還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明,這才是一個文學研究者應該具備的能力。文學雖說是創(chuàng)造性地意識活動,合理范圍內的想象不應當被否定,但是想象的歷史也是不存在的歷史,文學中應該要有實證主義存在的價值。
二、《寒山拾得》中的實證主義
(一)《寒山拾得》的實證主義
在《寒山拾得》開頭的部分,歐外對閭丘胤這一人物的真實存在性進行了考證。以及從中國的行政區(qū)域劃分的“道”、“郡”、“縣”等概念著手,對吉田東吾的觀點進行了一一反駁。這被公認為是第一次對閭丘胤身份的考證。除此之外,在有關閭丘胤前往國清寺的路線,原文中記載,“從臺州到天臺縣有六十里……在傍晚時分,到達了國清寺的三門”,吉田島洋介披露的手記中,對閭丘胤這一路線進行了實地考察,得出了“路線與小說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但是臺州到天臺縣的公路行駛距離是90.12公里”,可以看出歐外的創(chuàng)作與真實情況略有出入,但屬于作者合理想象的范疇。這也說明,歐外自身雖依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缺乏對資料的合理性以及真實性的考證。
三、對三隱者生涯的考證
(一)寒山的生卒
寒山是中國唐代7世紀左右在浙江省的天臺山修行的高僧,也是一名詩人。只是,有關于寒山的生卒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一方面是因為他長期與世隔絕,隱藏自己的生活足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假借閭丘胤之名撰寫《寒山子詩集序》,取代了與寒山同時代的徐靈府撰寫的《寒山子詩集序》,造成了現在無法考證寒山生卒這一局面。寒山這一人物是否真實存在?!袄喜埬臧儆杏?,面黃頭白好山居。布裘擁質隨緣過,豈羨人間巧模樣?!睆倪@首寒山的自傳詩可以窺探一二。
此外,在他30歲的時候隱居天臺山,“昔日經行處,今復七十年。故人無往來,埋在冢間”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在這里可以看出寒山確實真實存在,并且活到了百歲。羅時進的《寒山生卒年考》一文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二)豐干的生卒
就已有資料上看,對于豐干的記載資料很少。只是在錢學烈的《寒山拾得校評》中出現了這樣記載?!柏S干年代無可考,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卷二十記載:‘概閭丘胤及豐干禪師,雖實有其人,然閭丘生于隋唐之際,與先天間之豐干本無交涉,至于貞元以后寒、拾,尤不相干。據本書前言考證,寒山子乃中唐時期開元至寶歷、大和間(約725-830年)人,與貞觀(627-649年)或先天(712-713年)時期之豐干,非同時代人?!庇嘘P豐干形象的描寫,蘇州承天的道原所著的《景徳伝燈録》(1004年)有過如下記載。“天臺豊干禪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居天臺山國清寺剪發(fā)齊眉衣布裘人或問佛理止答隨時二字甞誦唱道歌乘虎入松門衆(zhòng)僧驚畏”可以看出,豐干禪師出身神秘,只知他住在天臺寺。有關佛法的問題,皆回答“隨時”二字。吟唱道歌乘虎入松門,眾僧見此狀紛紛對其抱有敬畏之情。森歐外的《寒山拾得》也有過類似描寫,此處不再贅述。
(三)拾得的生卒
針對拾得的存在眾說紛紜。但是有關生卒的具體記載資料仍然不充分。寒山曾著如下詩,“慣居幽隱處,乍向國清中。時訪豐干道,仍來看拾公。獨自回寒巖,無人話合同。尋究無源水,源窮水不窮。”從此詩可以看出寒山拾得二人的交往。也就是說,如果拾得是虛構的人物,寒山也是虛構的,但是前文已經對寒山的真實存在進行了考證,也就證明了拾得也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四、詩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寒山詩中見寒山
處于30歲的寒山經歷了人生重大的變遷,其中的辛酸可從詩歌中窺探一二。
個是
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經四五選。
囊里無青蚨,篋中有黃絹。行到食店前,不敢暫回面。
出生
出生三十年,常游千萬里。行江青草和,入塞紅塵起。
煉藥空求仙,讀書兼詠史。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
少年
少年懶讀書,三十業(yè)由未。白首始得官,不過十鄉(xiāng)未。
不如多種黍,供此伏家費。打酒詠詩眠,百年期仿佛。
早年的寒山仕途不順,但是仍然執(zhí)著于考取功名,像《寒山拾得》中的閭丘胤一樣無法脫離俗世。漸漸的,寒山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仕途生活,而是沖破俗世的制約、覺醒,選擇了云游的生活。也被稱為“寒巖山居期”。而“天臺農隱期”的寒山,已經完全脫離俗世,成為一名隱士。從這三首詩中,可以大致看出,寒山的心境變化以及內心遭受的彷徨與掙扎。也許選擇成為一名隱士并不是真心,只是對現實的逃避。但也正是選擇了這一條道路,讓寒山發(fā)現其中的樂趣,莫說這才是最適合寒山的道路。
此外,作為詩僧的寒山,在其創(chuàng)作中也蘊含了宗教的思想。
眾生不可說,何意許顛邪。面上兩惡鳥,心中三毒虵。
是渠作障礙,使你事煩拏。舉手高彈指,南無佛陀耶。
(二二六)
雍容美少年,博覽諸經史,盡號曰先生,皆稱為學士。
未能得官職,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蓋是書誤己。
(一二九)
益者益其精,克明為有益。益者益其形,是名之有易。
能益復能益,當得上仙籍。無益復無易,終不免死厄。
(〇七九)
三毒蛇是佛教中的三毒。意指“貪、癲、癡”。寒山熟練自如的使用佛教用語,規(guī)勸世人皈依佛教可以遠離煩惱。雖然飽讀經書,熟知儒家文學,但是在仕途卻屢遭不順,其中的苦悶可謂溢于言表。最后一首詩歌中的有明顯的道教思想。在接受佛教思想的同時也接受了道教的思想。在佛教、儒教、道教三種思想的熏陶下,給世人帶來了寒山式的禪學智慧,為后代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拾得詩中見拾得
若論??旎睿ㄓ须[居人。
林花長似錦,四季色常新。
或向巖間坐,旋瞻見桂輪。
雖然身暢逸,卻念世間人。
云山疊疊幾千重,幽谷路深絕人蹤。
碧澗清流多勝境,時來鳥語和人心。
從整體上看,拾得的詩歌多是規(guī)勸世人修行。風景詩表達出了詩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密無間,這也從側面表達出拾得對隱士生活的喜愛。雖然過著悠然自得的隱士生活,但是作為佛教人的覺悟,使拾得明白自己還有普渡眾生的使命。
(三)豐干人物像
像前文所述,豐干騎虎的形象給僧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宋高僧傳》中《唐天臺山豐干禪師傳》中有如下記述,“(師)于先天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之常調,士庶見之,無不傾禮?!奔又S干的形象描寫,豐干也可謂是一位“風狂的禪師”。
目前流傳至今的豐干詩歌只有兩首。
余自來天臺,凡經幾萬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來。
逍遙絕無鬧,忘機隆佛道。世間歧路心,眾生多煩惱。
兀兀沉浪海,漂漂輪三界??上б混`物,無始被鏡埋。
電光瞥然起,生死紛塵埃。寒山特相訪,拾得常往來。
論心話明月,太虛廓無礙。法界即無邊,一法普遍該。
本來無一物,亦無塵可拂。捂得本來人,如癡還似兀。
(《合訂天臺三圣二和詩集·豐干禪師詩》)
作為一位典型的禪師,豐干提唱佛法的精髓,與寒山拾得一道用盡畢生來參悟佛道。用“一靈物”來比作一心追求佛法的執(zhí)念,因為被俗世的紛擾所束縛,使純粹的心蒙受了損害。但是能做到“電光撇然起”,也就說明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悟,生死分離的自然消亡已經不重要,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豐干對于佛法真理的領悟。
總結:
歷史是客觀的,在史料的運用上應該排除各種程度的利己主義,不應被隨意解讀、篡改,應當正確的傳承下去。只是,作為感性代表的文學可以使讀者開闊眼界,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是留存生活感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作為文學讀者的我們來說,享受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樂趣與啟示并無過錯,在涉及到歷史的時候,更需要我們正確合理的去把握歷史,了解歷史。如果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一些與歷史事實有出入的地方,也可以明白這是作者合理的想象,是對歷史的再加工,而不會去把這種合理的想象當成真的歷史去接受和解讀,懷著這種心情去閱讀文學作品就已足夠。
參考文獻:
[1]王成.<寒山拾得>與近代日本的修養(yǎng)主義[J].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10期:89-94.
[2]周婷婷.中國題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的表現[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2期:10-11.
[3]羅時進.寒山生卒年新考[J]. 唐代文學研究,333-345.
[4]林暉.我自遁寒巖 快活長歌笑—淺談寒山其人其詩[J].臺州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19-21.
[5]胡遂 歐陽慧娟,論寒山詩歌中的宗教與文化精神[J].求索,2007年05期:165-167.
[6]蕭宇.詩僧豐干禪師[J].五臺山研究,1994年第2期:27-28.
[7]王月.唐代詩僧拾得研究[D].中國知網,2012[2012-12-29].
[8]陸艶.日本近代文學に表象された「寒山拾得」.佛教大學総合研究所紀要 21, 19-34, 2014-03-25.
[9]肖百容.實證主義方法與文學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卷第2期: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