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客觀與溫情

2017-02-22 12:11:24劉樂
青年文學家 2017年2期
關鍵詞:恐怖分子溫情

摘 要:文學始終用藝術方式追尋與審視歷史進程,進而表達思想?!犊植婪肿印肥敲绹骷壹s翰·厄普代克對“9·11”事件這一重大主題在文學上做出的想象性書寫。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本文認為,作品蘊含了厄普代克客觀、溫情的創(chuàng)作觀;也正是這種創(chuàng)作觀,使得這部小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獨特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厄普代克;《恐怖分子》;創(chuàng)作觀;客觀;溫情

作者簡介:劉樂(1990-),男,漢族,江蘇人,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2

引言:

約翰·厄普代克(1932-2009)是20世紀后半葉美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及評論家。其各類作品合計多達五十余部,是美國難得一見的高產作家。這些作品也為他贏得了美國文學界幾乎所有榮譽。其中《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 1982)和《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 1991)令他兩獲普利策獎。

《恐怖分子》(Terrorist 2006)是厄普代克的第22部小說。主人公艾哈邁德是一名普通的美國高中生,他埃及裔的父親很早就拋妻棄子;愛爾蘭裔的母親則放蕩不羈。為追尋對父親的記憶,他11歲起就信仰伊斯蘭教。高中畢業(yè)后,艾哈邁德在其伊斯蘭教阿訇謝赫的推薦下進入謝哈卜家族的“卓越家居公司”擔任卡車送貨員。然而,一心追尋信仰的艾哈邁德卻在別有用心的謝赫和實為中情局臥底的查理引誘下,心甘情愿地開著裝滿炸藥的卡車去實施炸毀林肯隧道的恐怖襲擊任務。最終,在高中輔導員利維的勸導中,艾哈邁德領悟到“主不想去破壞”、“主希望的是生命”(245),放棄了引爆。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fā)生引起了美國人民的思考:恐怖襲擊為何針對美國?如何對待恐怖主義?“文學始終用藝術的方式追尋與審視歷史進程,進而表達思想”,面對這兩個問題,當代美國作家將“9·11”“從一場悲劇轉化為景觀”(楊金才2006),并以文學形式對這一歷史事件作出想象性書寫,形成了獨特的“9·11”文學。約翰·厄普代克在其74歲高齡之際,關注時事要點,緊跟時代步伐,以一部《恐怖分子》對這一重大歷史命題做出了自己獨到的回應。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本文認為,作品從多角度折射出厄普代克客觀、溫情的創(chuàng)作觀;也正是這種創(chuàng)作觀,使得《恐怖分子》這部小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獨特的人文關懷。

在一次采訪中,厄普代克聲稱:“在敘述形式上我力求客觀”,“我覺得我的書并不是在觀點之戰(zhàn)中的布道或指示,而是形狀各異、質地不同、神秘莫測的實物”。這表明他在創(chuàng)作上客觀呈現(xiàn)事物面貌,避免主觀道德評判的理念。他甚至承認自己“總想著和理想讀者之間交流,或者爭執(zhí)”(董文勝 136)??梢姡谧非罂陀^的道路上,他對理念之爭并不畏懼,甚至欣然向往。

《恐怖分子》中,厄普代克主要通過獨特視角選擇與多重話語并置來實現(xiàn)客觀性。視角選擇方面,厄普代克并沒有像其他一些作家那樣由受難者視角描繪創(chuàng)傷,也沒有像政府那樣以官方視角對恐怖分子進行譴責,而是以恐怖分子的視角引領讀者見證當今美國的客觀現(xiàn)實,即通過“潛在恐怖分子”——主人公艾哈邁德的所見、所聞、所想來進行敘事。借艾哈邁德之眼,讀者們見證了學校教師的信仰缺失、商業(yè)廣告的虛假浮夸、物欲享受的欲壑難填、性生活的混亂墮落、家庭教育的缺失、種族矛盾的暗流涌動等諸多當代美國社會弊端。這一視角構成了不同于官方或受害者的第三種視角,從而客觀地揭示了恐怖主義滋生的美國本土化根源。

獨特的視角選擇尤其使得“潛在恐怖分子”有了發(fā)聲的機會。輔導員利維去艾哈邁德家做家訪時,艾哈邁德的母親談到了更換家庭電話號碼的問題,她說:“9·11發(fā)生后,我們接到恐嚇電話,反穆斯林的”,并且“不止一兩通”(61)。可見,因自己的信仰問題,艾哈邁德使自己和母親受到了一定的騷擾與敵視。母親的發(fā)聲表明:“9·11”發(fā)生后美國部分群眾對穆斯林的抵觸更加強烈,一些與恐怖襲擊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人也受到了牽連。在官方極力譴責恐怖襲擊的罪大惡極及部分作家用心撫平民眾的心理創(chuàng)傷時,厄普代克以其客觀的理念,從艾哈邁德的視角大膽而獨到地呈現(xiàn)了“9·11”之后存在于美國社會的這種不加區(qū)分的敵視性行為。這也引發(fā)讀者反思:如果伊斯蘭極端組織實施的恐怖襲擊是罪惡的,那么這種對普通伊斯蘭信仰者的恐嚇與仇視就是正義的嗎?

除獨特的視角選擇外,小說中不同人物從各自視角對同一事件發(fā)表的觀點也構成了多重話語的并置,從而使讀者對事件的性質有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認識,避免了單一話語造成的片面性與絕對性。例如,當利維建議艾哈邁德畢業(yè)后可以參加美國陸軍時,艾哈邁德聲稱“陸軍會送我去打我兄弟”,利維則聲稱“也有可能是為你兄弟而戰(zhàn)”(30)。針對美國派兵海外,兩人表達了截然相反的觀點。美國向來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竭力向全世界推行自己引以為豪的“自由”、“民主”理念。因而在利維眼中,這是一種“拯救”行為。然而,“被派遣者”卻警覺地意識到這是同族之間自相殘殺。厄普代克通過話語并置客觀地呈現(xiàn)了這一矛盾,卻沒有作出任何點評,而是將評判的權利留給了讀者。正如他在訪談中所言,“作家沒有權利改變讀者的反映”(董文勝 135)。

厄普代克在訪談中說過,“我對我的人物有一種感情,這感情不允許我將暴力加諸于他們”(董文勝 134)。這番表態(tài)表明,作家對其筆下的人物有一種溫情,即使描寫的對象是恐怖分子。小說中,溫情在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設定方面皆有體現(xiàn)。人物塑造方面,信仰伊斯蘭教的主人公艾哈默德被賦予諸多優(yōu)秀品質:他遠離毒品和不良嗜好,每周都去便利店打工以賺取洗衣費,總是穿一件漂亮的白襯衫,春天練習跑步,同情弱小的昆蟲,成績排名靠前。這些自律、勤奮、善良的品質相對學校其他整日打情罵俏、游手好閑的學生們來說已經(jīng)相當優(yōu)秀。同時,艾哈邁德并沒有被塑造成“伊斯蘭圣人”,他的缺點與優(yōu)點同樣明顯。盡管遠離毒品和不良嗜好,但“這也多少使他疏遠了同學和學業(yè)”(5);盡管總是穿一件漂亮的白襯衫,但他在內心也知道,“自己的衣服里暗藏著虛榮,暗藏著自負”(6);盡管信仰伊斯蘭教的他堅持認為“對一種動物行為進行崇拜正是西方異教徒世界的嚴重錯誤之一”(243),但也難以避免地對異性產生愛慕。這些優(yōu)、缺點都表明厄普代克筆下的艾哈邁德并非官方描繪的毫無人性的冷血恐怖分子,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青年。

情節(jié)設定方面同樣體現(xiàn)出厄普代克對主人公的溫情。小說名為《恐怖分子》,但暴力場景卻十分罕見。唯一正面描寫的暴力場景即艾哈邁德在校園里與泰諾的一場短暫對陣,但這“對陣”也不過就是泰諾把“大拇指掐進他肩頭下方的敏感部位”(11),而艾哈邁德也不過“把他的手摑到一邊”(11)。隨后利維老師就拍馬趕到,制止了一場可能的打斗。另一個暴力事件是查理被斬首事件,但卻沒有任何正面描寫,只有利維幾句簡短的敘述。一邊是暴力場景極為罕見,另一邊作者卻安排了大量溫情場面。比如,艾哈邁德從阿訇那里獲知“殉道者”家屬會獲得一筆補償時,他想到了約麗琳,想到她被男友毆打,想到她為了攢錢買房而成為站街女。他毅然決定把補償留給她,從而“幫助她獲得自由”(187)。盡管他一直輕蔑地稱呼她為“小紅人兒”(6),但內心深處,“她是他在人間唯一想擁有的新娘”(189)??梢?,厄普代克筆下的恐怖分子也渴望純潔的愛情,渴望俗世的幸福。又比如,實施恐怖襲擊之前與毫不知情的母親訣別時,艾哈邁德深情地感恩了母親多年來含辛茹苦的照顧:“我想謝謝你,照顧了我這么多年”(190)。雖然在他的信仰里,母親一直是一位缺乏信仰、生活放蕩的人。

結局的處理尤其顯示出厄普代克的溫情。小說中雖然有謝赫和查理這樣的人對艾哈邁德的利用,但也有利維這樣的老師對其無私關心。小說最后,杰克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躥上了艾哈邁德的卡車,絞盡腦汁地勸解艾哈邁德放棄引爆。最終艾哈邁德也領悟到“主不想去破壞”、“主希望的是生命”(245),放棄了引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作者還特意描寫了一個開著沃爾沃出游的黑人家庭。當卡車行使在隧道里的時候,車里幼小的姐弟倆就頻繁地隔著車窗對艾哈邁德微笑、做鬼臉,企圖得到他的回應。艾哈邁德也由開始的漠不關心變?yōu)閷愕軅z揮手致意、報以微笑。最后,當沃爾沃開出隧道,孩子們的注意力被大都市的景色吸引,艾哈邁德“感覺被冷落了,在他為他倆作出犧牲之后”(246)??梢姾⒆拥奶煺鏌o邪在一定程度上也感化了艾哈邁德,而在內心深處,他也渴望溫暖與關注??ㄜ囬_出黑暗的隧道,進入“明快的光天之下”(246)。一場潛在的恐怖襲擊事件,就這樣在充滿緊張感卻不乏溫情的場景中戛然而止。同時,作者也借利維之口為艾哈邁德設計好了退路:“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提醒他們你被一個中情局特工算計了[……]我很難想象國土安全部會把細節(jié)公開在媒體上,或者在某個法庭上詳細討論案情”(247)。由此,即便是恐怖分子,也受到了溫柔以待。

結語:

綜上,在客觀性方面,厄普代克獨特的視角選擇構成了除官方視角、受難者視角之外的第三種視角,不僅客觀地揭示了恐怖主義誕生的美國本土化根源,更促使讀者進行換位思考,引導讀者對“9·11”事件的歸因由向外轉為向內,由譴責他者轉為反思自身。這種視角所帶來的優(yōu)越性是官方視角和受害者視角所缺乏的。同時,大量的話語并置又使得讀者對事件的性質有全方位、多層次的認識,避免了片面性與絕對性。

客觀之外,厄普代克對主人公無論是從形象塑造還是情節(jié)設計,都給予了一定的溫情。盡管很多人批評厄普代克對恐怖分子過于同情,但恰恰是這種獨特的溫情,體現(xiàn)了厄普代克客觀呈現(xiàn)事物、不懼觀點之論的創(chuàng)作理念??梢哉f,這部小說客觀之中顯溫情,溫情之中含客觀??陀^與溫情相結合,蘊含在《恐怖分子》的創(chuàng)作理念之中,使得本部小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與獨特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Updike, John. Terrorist[M]. New York: The Random House, 2006.

[2]董文勝. 約翰·厄普代克訪談錄[J]. 當代外國文學, 1997(2): 130-136.

[3]楊金才. “9·11”之后美國文學發(fā)生了什么[J]. 文藝報, 2013(6):1-3.

[4]約翰·厄普代克著. 恐怖分子[M]. 劉子彥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恐怖分子溫情
環(huán)境恐怖分子,該當核罪
氤氳的溫情,混沌的大美
中國美術(2021年4期)2021-10-30 19:23:57
藏在墨水里的溫情
學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 09:16:54
《未知的恐怖分子》中的媒體、政府與話語權力
如何探測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誰殺了那個恐怖分子?
中國三峽(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7
AK—47為何成為恐怖分子的殺人利器
海外星云(2016年17期)2016-12-01 04:18:38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紐約時報》有關“本土恐怖分子”報道分析
中國記者(2014年4期)2014-05-14 06:05:13
溫情美文兩則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1
海南省| 米林县| 固安县| 鄱阳县| 上杭县| 衡水市| 都江堰市| 临泉县| 吉林市| 湛江市| 乌兰浩特市| 青海省| 瑞金市| 元阳县| 乾安县| 汉寿县| 镇巴县| 和政县| 黔西| 苗栗市| 吉林市| 平和县| 漳州市| 苍山县| 肥城市| 虎林市| 潜山县| 横山县| 宁都县| 玉树县| 梁平县| 二连浩特市| 宜君县| 南靖县| 左贡县| 旌德县| 南宁市| 康乐县| 临夏市| 南木林县|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