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B(1993-),女,漢族,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1
作為一個美國搖滾、民謠歌手,鮑勃迪倫于2016年10月13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給一個音樂人,這不禁讓人驚嘆。驚嘆之余來看看他的頒獎詞:“為美國音樂傳統(tǒng)增添了創(chuàng)造性的詩意表達”。不少人將鮑勃·迪倫創(chuàng)作的民謠歌詞翻譯成了詩,比如《我真正所想》、《明日太久》、《換崗》、《大多數(shù)時候》、《再來一杯咖啡》等。鮑勃·迪倫本人就很喜歡文學,在他的自傳中寫道,“我讀的最多的是詩集,拜倫、雪萊、朗費羅和愛倫·坡。我背下了坡的詩歌《鐘》并在吉他上撥弄著給他配了曲?!焙5赂駹柼岢觥霸娨獾貤印?,而音樂中的詩意是鮑勃·迪倫一直所追求的。他具有雙重角色,作為一個音樂家,觀察事物的角度首先考慮是否具有音樂性,雖然最初他是從音樂的立場體驗選擇詩的,比如他在讀彌爾頓的《皮埃蒙特大屠殺》時,認為“它就像民謠的歌詞,甚至更高雅”。但是他身上同樣具有濃郁的文人氣質(zhì),把詩和歌聯(lián)系起來,將歌詞賦予了詩意。
音樂和文學本是緊密相連的,從我國最早的“詩、樂、舞”三位一體到“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宋詞再到同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音樂小說《約翰·克里斯多夫》,羅曼·羅蘭是以文學家的方式來描寫音樂家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鮑勃·迪倫是以音樂家創(chuàng)作歌詞的方式來行使文學的職責。正如作家創(chuàng)作一樣,他的歌詞背后隱藏著一個令人尋味的故事,“我想要寫高于生活的歌,想說一些發(fā)生在你身上的奇怪的事,或者你看到的怪事,你必須知道并理解一些事,然后超越語言”。鮑勃·迪倫非常重視歌詞的語言和修辭手法的運用。詩和哲學是近鄰,鮑勃·迪倫的民謠歌詞想要超越語言,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蘊。他認為“民謠歌手寥寥數(shù)句便能把歌唱得像一整本書”。
除了創(chuàng)作歌詞,鮑勃·迪倫的唱法、節(jié)奏同樣也是一種詩意的表達。他曾迷戀模仿伍迪·格斯里、艾略特的唱法,在他看來,“伍迪有一顆狂熱的詩人的靈魂”,他的曲目“蘊含著無限的人性”。鮑勃·迪倫唱歌時有一個特點,總是帶著點漫不經(jīng)心的悠閑,在唱句子開頭時往往加重一些詞,而到了一句結(jié)尾時很多詞就輕聲絮語地一略而過,在這樣的處理下,每一個長短不一的句子都可以變得似乎整齊一致,和諧有韻味了。這種唱法使得他的歌聲像是徐徐道來,令人自然地放松,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具有鮮明的個人味道,而且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歌詞時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可以更好地保持歌詞詩意的完整性,不必過分擔心唱歌時歌詞帶來的不便。鮑勃·迪倫30歲之前在三個城市生活過,他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北方小鎮(zhèn)希賓,后因探望偶像格斯里來到了紐約的格林威治村,最后在伍德斯托克定居。這些流浪漂泊的經(jīng)歷讓他的聲音有一種粗啞的歷經(jīng)滄桑的魅力。
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鮑勃·迪倫從小對戰(zhàn)爭產(chǎn)生了恐慌和隨之而來的反戰(zhàn)心理,只有民謠可以給他帶來安全感和安定,他說,“我唱的民謠決不輕松,……對我來說歌曲不僅僅是輕松的娛樂。它們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進入某種與現(xiàn)實不同的意識中”。如今,詩已經(jīng)借助音樂的形式更普遍地走進大眾生活,例如獲我國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的林夕,他本人是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憑借著深厚的文學底蘊寫出一篇篇細膩、精美的歌詞,把音樂提升到了更高的美的文學意境。鮑勃·迪倫在寫歌詞時也往往借助文學,他說“我不能準備地用文字表達我的追求,但我開始從原則上搜素它,就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里搜索?!?/p>
因為有了文學做底蘊,鮑勃·迪倫的民謠具有超越時空的現(xiàn)代性和理性。當70年代毒品文化進入音樂圈,抗議、反叛等嬉皮士運動蔚然成風。他帶著他的民謠歌冷靜理性地歸隱起來,“我對外面的那個瘋狂、復雜的現(xiàn)代世界沒有絲毫興趣,它與我毫不相干,沒有意義”,看著酒吧里瘋狂的氣氛,他感覺那些人“像是都坐在某個懸崖的頂峰”,并為之擔憂?!懊裰{是我生存所需的全部”,很多民歌手都把它當成懷舊的,過時的,“我覺得它們完全是現(xiàn)代的,現(xiàn)實的,甚至反映了將來。”鮑勃·迪倫的民謠歌是他感受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它們真實地反映生活事件,同時具有意蘊無窮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