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王齊龍
2016年9月,蘇世民書院開學,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時任總統(tǒng)奧巴馬分別致了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人都出席了開學典禮。隨著中國在世界扮演的角色愈發(fā)重要,外國人前來中國求知取經(jīng)也逐漸成為常態(tài)。而蘇世民書院的雄心是培養(yǎng)他們,使之成為未來世界領導者。這無疑是中國軟實力的體現(xiàn)。世界通過這些精英進一步認識中國,中國也借由他們找到與世界更默契的相處方式。
“不行,你們要的太少了,咱們做點大的。”
黑石集團創(chuàng)始人、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蘇世民說完這句話時,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和時任經(jīng)管學院顧問委員會日常負責人的潘慶中都吃了一驚。
蘇世民2007年成為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委員。錢穎一和潘慶中按慣例,每年都會去拜訪顧問委員們。在某次拜訪中,他們提出,請?zhí)K世民給經(jīng)管學院捐助300萬美元用于聘請講席教授。
蘇世民搖搖頭,給出了以上的回答。
誕生背后的“博弈”
許多人在問,蘇世民書院是什么?
2009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前兩年,學?;仡欉^往,認為清華給中國的政商學界都輸送了不少人才,但要說給世界培養(yǎng)了什么人才,確實寥寥無幾。時任校長的顧秉林提出,想去海外走走,看看清華能為世界做點什么。
2010年5月9日,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和時任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帶隊出國,錢穎一、潘慶中也在其中。到紐約后,他們拜訪了幾名經(jīng)管學院的顧問委員,想與他們詳聊,其中就包括蘇世民。
顧秉林將清華的想法告訴了蘇世民,蘇世民當時就表示十分感興趣。但對于具體花多少錢、做什么項目、是交換學生還是由清華培養(yǎng)等細節(jié),大家并沒有很明確的想法。
在場的另一位經(jīng)管學院的顧問委員、麥肯錫公司董事長兼全球總裁鮑達民提議,可不可以做一個培養(yǎng)世界未來領導者的項目。畢竟,英國的羅德獎學金曾培養(yǎng)了很多政商學界的領袖,那時候,英國是世界的老大哥?,F(xiàn)在,中國的實力與日俱增,是否也能培養(yǎng)這樣的領導者呢?
鮑達民本人就是羅德獎學金獲得者。這一獎學金設立于1902年,每年從世界各地選拔80名學生進入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如今,羅德學者遍布世界各地,政界有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加拿大前總理約翰·特納、澳大利亞前總理鮑勃·霍特、美國前司法部長尼古拉斯·卡岑巴赫等;商界、學界也有許多羅德學者的身影,光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就有十多位。
2012年,時任校長陳吉寧開始大力推進此事。清華大學和蘇世民本人就項目本身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據(jù)潘慶中回憶,此事推進緩慢。
在后續(xù)的溝通中,蘇世民和清華大學確定了協(xié)議內(nèi)容。蘇世民個人為該項目出資1億美金,并與清華大學共同再向社會募集資金,作為項目成立永久運行基金。2012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與蘇世民正式簽署協(xié)議。
蘇世民學者項目的獨特之處,在于這個項目是中國大學迄今為止從境外獲得的最大單項慈善捐款。因蘇世民為該項目出資1億美金,該項目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稱為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他本人成為項目的創(chuàng)始理事。
在接受《紐約客》專訪時,蘇世民說,金融危機之后,歐洲經(jīng)濟增長緩慢、美國就業(yè)復蘇緩慢,但中國則在不斷發(fā)展。他曾親見美國人對中國人所存的頑固的怒意。
在蘇世民看來,西方的遇挫感和怨氣,會引發(fā)貿(mào)易問題,繼而可能引發(fā)軍事沖突。“到某個時候,發(fā)生真正糟糕事情的可能性會大增。我們必須設法阻止或改善這種情況?!?/p>
這是他支持蘇世民學者項目的初心。
他希望能通過項目,培養(yǎng)理解中國的人,當這些人回到各自的國家,回到日常生活中,“看到中國發(fā)生的,可以向他們的選區(qū)、行業(yè)和他們的世界解釋。同時,他們可以告訴中國人,在某些方面做得過頭了”。
清華大學多位受訪者表示,在蘇世民學者項目從啟動至今的三年半時間里,清華大學幾任校長包括王大中、顧秉林、陳吉寧,和賀美英、陳希、胡和平幾位校黨委書記,以及現(xiàn)任校長邱勇、現(xiàn)任校黨委書記陳旭,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蘇世民書院招募的研究生,被統(tǒng)一稱為蘇世民學者。超過30個捐資企業(yè)或個人認領了具體的學者。這些學者被要求在項目開始和項目終結時,向捐資者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和收獲,在捐資者來書院參觀時,要與捐資者會面。由于捐資者大多是大型企業(yè)、基金會或成功的企業(yè)家,這樣的會面往往會對學者們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
在蘇世民書院大樓的接待處,捐資人名錄刻滿了整墻。按照捐資數(shù)量的多少,捐資人分為1名奠基合伙人、11名創(chuàng)始合伙人、11名合伙人、24名出資人及16名支持者。比如BP集團(英國石油公司)作為唯一的奠基合伙人,占據(jù)了這面墻最上方的位置。
該項目在2013年4月21日正式啟動時,蘇世民宣布以個人名義捐贈1億美元。清華大學也將通過籌款活動募集1億美元。之后,雙方將募款目標定為4.5億美元,其中近3.5億將作為永久留本基金。
一年后,他們已成功募集到了2.75億美元。而在2016年該書院開學時,共募集到了4.35億美元。
在項目簽署之前,清華大學考慮該讓誰來負責項目的籌備工作。他們先后考察了數(shù)個人選,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中國與世界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任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并聘任此前參與了談判全程的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顧問委員會負責人潘慶中任常務副主任。
此后,又陸續(xù)聘請了清華公管學院程文浩、經(jīng)管學院高旭東、教育研究院張羽等負責學術、招生和學生生活,組建了教師和職員團隊。
未來的領導人,可以通過筆試選拔嗎?
蘇世民學者項目面臨著一個現(xiàn)實,在中國,研究生招考有一套固定的程序,筆試、面試、錄取。但是,世界未來領導人可以通過筆試進行選拔嗎?
潘慶中說,項目主要考查學生們的領導力,而領導力是無法通過筆試來考察的。
為此,蘇世民項目方向清華大學校方申請,校方則向教育部申請,招生不通過統(tǒng)一的入學筆試,而通過面試選拔。教育部十分支持,在2013年底批準了這一申請。
經(jīng)費已到位,大樓在建,學位和專業(yè)已設立,師資已確定,招生方式已通過審批,蘇世民學者項目開始全球宣講,準備招生。
蘇世民提出,希望書院中的美國和中國學生分別占80%和20%,但與中方的協(xié)商后,最終,數(shù)字被確定為美國學生占45%,中國學生占20%,另外35%的學生,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和南美洲。
2015年4月,項目的全球在線招生申請系統(tǒng)正式啟動。籌備者們向世界各所大學、合作機構、合作項目的負責人推薦這個新項目,希望對方能推薦有潛質(zhì)的學生,申請?zhí)K世民學者項目。
斯坦福大學的華裔女生陸安琳,就是在這期間從學校的獎學金辦公室了解到這個項目的。她的中文老師給她發(fā)來項目的網(wǎng)站信息。陸安琳詳細了解后,決定報名。
截至2015年10月1日報名系統(tǒng)關閉,蘇世民學者項目共收到一萬多份申請。按照年齡、英語、學歷等條件,這一萬多份申請被篩減至3054份,成為有效申請。該項目全球招生總監(jiān)加里斯說:“這對于一個尚未建立起知名度的項目來說,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數(shù)字。”
最終,經(jīng)過嚴格審閱篩選,有300人進入了面試。
“應該讓現(xiàn)任的領導人,去選未來的領導人”
“你能想象嗎?坐在我面前的人,是中央情報局前局長戴維·彼得雷烏斯,兩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一位我經(jīng)常在電視上看到的FOX電視臺的新聞記者?!?/p>
推門進入面試間,坐在陸安琳眼前的六名面試官,看起來個個眼熟。
在此之前,她只得知自己通過了簡歷篩選,將在紐約進行面試,然后再沒有獲得任何關于面試的信息。
當看到面試官時,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她從未想過會遇見更不用說交流的人。而他們知道她寫的一切內(nèi)容,知道她申請書中的每個細節(jié)。
“你能想象嗎?戴維·彼得雷烏斯將軍和我談恐怖主義的問題,尤其是美國12個參議員反對接收敘利亞難民的問題。由于我在德國待過一年,他又問我德國人如何看待難民政策。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知道我在香港生長,他和我談起中國的創(chuàng)新和香港2047年的未來。”
這個黃皮膚、黑頭發(fā)的華裔姑娘,不時瞪大雙眼,連著用了數(shù)個“Can you imagine”(你能想象嗎)和“incredible”(不可思議的)。
她說,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十分榮幸,即使最后沒能入選項目,這對她來說也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體驗了。
用潘慶中的話說,最重要的問題是,由誰來選拔未來領導人。
2014年,在項目開始全球宣講之前,羅伯特·加里斯加入項目,成為全球招生總監(jiān)。他是紐約辦公室的第一名正式員工。
加里斯此前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工作,負責建立全球范圍的選拔委員會,尋找那些想獲得全球影響力的人。不過被選拔者往往已經(jīng)建立了自己的事業(yè),年齡均在四五十歲左右。
他表示,根據(jù)自己多年來的經(jīng)驗,如果只是挑選一位學術型人才,可以不需要通過面試,但如果想不通過面試,就了解一個人的領導力、個性、個人魅力以及人際關系方面的能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事實上,蘇世民本人就是一位在全球合作中有著重要地位的領導者。他對這個項目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些人未來會形成一個什么樣的網(wǎng)絡,有著非常大的遠景和目標。
加里斯將遠景描述給北京、上海、香港、紐約、波士頓、倫敦等地的專家們。他試圖搞清楚,在這些20歲出頭的年輕人身上,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質(zhì)才算具備領導力。
項目的國際學術顧問也發(fā)揮了作用。顧問們給了很多的建議,比如其中一個標準,是將參加過什么樣的社會活動進行量化,對于已經(jīng)是領導人的,則看他在上任前后都做了什么。
標準有了,誰來負責選拔呢?“我們都沒當過領導人,怎么能選?我們覺得,應該讓現(xiàn)任的領導人,去選未來的領導人?!迸藨c中說。
面試委員會名單就此產(chǎn)生。為選拔政界領導人,冰島總統(tǒng)、加拿大總理、美國四星上將、中央情報局局長、中國的一線政商界領導者,都同意加入面試委員會。
另外,因為項目還希望能培養(yǎng)商界、學界的未來領導人,現(xiàn)任或前任的多個大型公司CEO、NGO組織負責人,以及國內(nèi)外知名學者,也成為了面試官。
為了確保各個面試小組實力均衡,每個面試小組都包含來自不同領域的面試官,他們能夠從不同方面就候選者的情況進行辯論?!白尪蔚娜藖硖魬?zhàn)熟知商界情況的人,這樣我們能夠挑選出最好的人選。”
2015年4月,在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全球招生申請系統(tǒng)的時候,面試官們也收到了面試的邀請。加里斯說讓他十分難忘的是,面試官們參與的比例十分高。由于面試要持續(xù)幾天,第二天仍然愿意全天參與的比例也非常高。
中國國內(nèi)共有60名面試委員,并不是所有人每天都會到場,大約有三四十人參加了每天的面試。
面試官通??梢蕴崆笆斓絻芍塬@得申請者的材料。他們會針對材料信息提問,也會在現(xiàn)場根據(jù)申請者的表現(xiàn)提問。
為了形成比較,面試委員會設置了三個共同的問題,包括認為自己最大的成績,最失敗的事情,以及對某個熱點問題的看法,比如有關特朗普和希拉里的競選,以考察申請者的自我分析和時事分析能力。面試官們還會隨意發(fā)問。比如,有的申請者說以后想從事公共政策制定或研究,約瑟夫·奈就會問對方,你讀過哪些公共政策的書?有的申請者說未來想創(chuàng)業(yè),面試的企業(yè)家們就會問,你怎么理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
清華大學在讀博士趙闖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趙闖是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與戰(zhàn)略系的在讀博士,面試官問他,中國的經(jīng)濟應該如何轉(zhuǎn)型。
聽說他還擔任清華大學本科生的輔導員,一名來自清華的面試官問他,輔導員制度這么多年了,存在什么問題,需要怎么改變?
回答完這個問題,又有面試官問他,你對未來有什么想法?趙闖說,做學術型官員。面試官立刻追問:“你知道什么是學術型官員嗎,你覺得誰是學術型官員?”大腦一片空白中,跳在趙闖腦海里的名字是黑龍江省省長陸昊。
面試官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很短,很快,趙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一個坐在趙闖左前方的面試官忽然問:“趙闖,你玩微信嗎?”趙闖一愣:“玩啊?!薄澳憧催^段子嗎?”“我看段子?!薄澳悄悻F(xiàn)在馬上給我們講個段子?!?/p>
一片嚴肅的氣氛中,趙闖點點頭:“那我給大家講個段子?!彼f,從前有個愚公,在移山。他的朋友智叟問他,你在干嗎?愚公說,我在移山。智叟問,山這么大,你移得完嗎?愚公說,我移不完,有兒子,兒子移不完,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智叟說,你有女朋友嗎?愚公一把扔掉工具:“不移了!”
所有面試官都笑了,氛圍不再緊張。出了面試廳,趙闖回想整個過程,覺得講個段子是其中最難的題目。平時能讓人記得住的段子都多少帶點顏色,能登大雅之堂的實在是少。萬一講了個沒有顏色而無趣的段子,面試官們笑不出來,想必場面會十分尷尬。
加里斯說,在面試中那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往往是一場面試的轉(zhuǎn)折點,因為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能了解候選者是否有望成為一名領導者。
李稻葵也是面試官,他對美國海軍學院畢業(yè)的一名排名第五的畢業(yè)生印象最深刻。這名畢業(yè)生說,自己希望能入選蘇世民學者項目,之后回到美國,進入海軍特戰(zhàn)隊訓練。他想更詳細地了解中國的戰(zhàn)略意圖,以避免今后兩個國家出現(xiàn)軍事上的沖突和誤解。李稻葵十分感動,這名學生也最終入選。
加里斯說,有的申請者簡歷出眾,但在面試時表現(xiàn)得并不是一個有趣的人。有的簡歷并不是特別好,但面試時的表現(xiàn),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坝行┖蜻x者的個人魅力,甚至讓面試官們問不出問題,但確信他們就應該成為蘇世民學者。”
首批蘇世民學者項目的面試,在北京、曼谷、倫敦和紐約舉行,視申請者所在區(qū)域的距離遠近,選擇面試地點。
加里斯參加了四個地方的不同面試,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北美地區(qū)的申請人大多來自美國,他們更注重個人主義,更多地談論他們創(chuàng)造了什么。
在歐洲,申請者們通常講述自己在一個大型機構中如何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擔任了比如一所大學的學生自治組織的負責人的經(jīng)歷。
而到北京參加面試的,都是大中華區(qū)的申請者。他們和歐洲的申請者有些相像,他們中的許多人會參加一些“有趣的管治服務工作”,比如在共青團中擔任領導職務。
加里斯說:“我們會根據(jù)不同的文化,為他們設計任務。我們不希望看到單一的領導力模式,我們希望的是適合世界不同地區(qū)的領導力?!?/p>
最終,首屆蘇世民學者項目招募了110名學生,超出了最先的預估10%。按照最先一萬多人的報名人數(shù)來算,錄取率為百分之一。
110名首批學者,都是20歲出頭的年紀,最大年齡28歲,最小年齡21歲。他們來中國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畢業(yè)后頒發(fā)碩士學位。
在這110人中,應屆生和往屆生各占一半。按本科畢業(yè)院校統(tǒng)計,包括來自哈佛大學的6人、普林斯頓大學5人、耶魯大學4人、麻省理工學院3人、康奈爾大學3人、西點軍校3人、清華大學5人、北京大學3人、南開大學3人。
“他們是想成為傳奇的人”。
(許案薦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