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gosue
由奧利弗獎得主林賽·特納(Lyndsey Turner)導演、當紅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領(lǐng)銜的這部制作,在2015年戲劇圈的票房成績名列前茅,其NT Live(英國劇院現(xiàn)場)高清錄制版至今在全球放映熱度不減。除了英國演員一貫全程在線的高水平演技以及當下英國炙手可熱的制作人索尼婭·弗里德曼(Sonia Friedman)成功的商業(yè)運作能力(最近西區(qū)大熱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也出自她手),人們對于劇中精致和傳神的舞臺效果亦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一點,在NT Live攝制團隊帶有電影技法的攝錄中,更被完美放大。
在尤倫斯當代藝術(shù)中心看的這場NT Live版《哈姆雷特》,在一曲幽怨的《Nature Boy》的歌聲中開場,本尼飾演的王子映入眼簾。他身無長物、形單影只,這個形象在后來的場景中多次出現(xiàn)。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即開始的新王和王后的王室婚宴:通過NTLive的近景鏡頭,可以看到吊燈璀璨、銀器耀眼,宴席上珍禽獸皮的細節(jié)都很精致,視線所及繁花似錦。娓娓低吟的音樂漸漸演化為一種略刺耳的變奏,和觥籌交錯的人聲混合在一起。
王宮是上半場的主打布景,宴席是相對古典的,而在處理政務(wù)的場景中,王宮里則加入了歐洲地圖、轉(zhuǎn)椅、臺燈與電話等現(xiàn)代道具,哈姆雷特穿著紅衣、敲著軍鼓登臺,活像一個上了發(fā)條的玩具士兵在辦公桌上踏步,顯出荒謬與滑稽。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到來時,哈姆雷特繼續(xù)著他的裝瘋賣傻,場景添置了真人大小的士兵雕像和活像娃娃屋的城堡,玩具士兵的概念再次通過場景得到加強。每個版本的這段戲份都各有特色,此處哈姆雷特的瘋癲趨近于孩童的幼稚,令人印象深刻。
隨著戲中發(fā)生的第一宗死亡,場景變得陰冷暗淡,原先華貴的王宮墻壁通過打光顯出頹廢的色彩。上半場結(jié)束時,象征噬人命運的黑色砂礫從舞臺兩側(cè)持續(xù)噴射,直至浸沒整個舞臺空間——如果說哈姆雷特的悲劇之前尚有掩飾的話,隨著一樁樁死亡,底下的陰謀和骯臟展現(xiàn)無遺。著名的墓地場景,更在最后模糊了與王宮的界限,與上半場的雍容形成鮮明對比。
除了跨度極大的景別,此版《哈姆雷特》的服裝混搭亦有可玩味之處。保持近年來英國舞臺青睞的混搭風,哈姆雷特大部分時間著現(xiàn)代便裝,宮廷看戲一場,王子內(nèi)里一件David Bowie的T恤,外面披著飾邊華麗的外套,卻在背后拙劣地寫著KING(國王)的字樣,諷喻味道如同他在一群正襟危坐的看戲人群中一樣扎眼。而他的戀人奧菲利婭和忠心耿耿的霍雷肖都有同樣令人跳戲的現(xiàn)代服飾,提醒觀眾他們的單純和格格不入;至于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出場尚著便服,隨后就換上了和其他貴族一樣的得體正裝,哈姆雷特明白兩人已向新王出賣靈魂,只能作些無奈而痛心的指責。
莎劇的現(xiàn)代化一直沒有停止過,此次嘗試成功與否,觀者心中可能自有標準。哈姆雷特一心想復仇,卻演了四幕才復仇——在這樣看似主題單一又被無限延宕的戲劇中,如何用舞臺布景和服裝烘托出人物心中的暗流涌動,這是對后世莎劇創(chuàng)作者的挑戰(zhàn),也是不同時代復排者注入當代感的契機——那種不怎么改動劇本臺詞、只通過舞臺制作部門的巧思就能讓經(jīng)典耳目一新的感覺,令人著迷,這正是莎士比亞的永恒魅力。
編輯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