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明
張青云,字寒楓,號夢漁,1973年7月生于四川?。ń裰貞c市)云陽縣,2001年因“三峽庫區(qū)移民外遷”移居上海市金山區(qū)楓涇鎮(zhèn)。他幼承家學,從祖父張之仁先生研治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詞古文、駢文辭賦、楹聯(lián)散曲,都有涉獵。對于古籍???、史學、文字學、諸子群經(jīng)等領域,都下了大工夫?qū)W習研究,所以他從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國學根基。
青云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有自己的主張。首先,他認為詩詞創(chuàng)作應該嚴肅創(chuàng)作態(tài)度,拓寬創(chuàng)作題材。他的詩主唐音宋格,即風格兼融高華妍美與峭健沉雄,濟之以時代精神,自鑄偉辭。他用典雅的語言也能寫出當代現(xiàn)實題材的詩詞作品。例如:“人戶千缸澈,穿街一管奇。醴泉堪瀹茗,靈液更催詩?!保ā额}楊樹浦水廠》)“鏜韉元音起,千秋壯國魂。攘夷情共熾,守土血同溫?!保ā额}楊浦區(qū)“國歌紀念館”》)蕭子顯不滿意詩歌“緝事比類……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但我覺得借古語申今情不是壞事,問題是很多人借古語申古情,甚至借古語申不出情,毫無靈氣生氣。
其次,他認為詩詞作者需要增強詩學素養(yǎng),取法古今大家。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服膺傳統(tǒng),注重繼承,也不廢創(chuàng)新,奉“高致真情、正音雅調(diào)”為圭臬。自作轉(zhuǎn)益多師,古體宗漢魏六朝及盛唐,瓣香陶潛、謝眺、王維諸家。他的絕句,師法清初漁洋山人王士禎“神韻”一路,追求清遠空靈之風神?!耙环N鄉(xiāng)情忘未得,萬山風雨凍桐花?!薄吧搪詰燕l(xiāng)唯有睡,平明夢渡海棠溪。”(《早春江樓聽雨有懷巴渝故里二首》)“獨有觥船尋夢去,長篙點碎一河燈。”(《月夜游姑蘇山塘街同游者謝慶琳女史陳偉強君》)“日暮西風生浦上,荻花如雪打烏篷?!保ā洱嬌胶壑凶鳌罚┯谜Z之典雅,情感之真摯,詩味之雋永,均教人讀來陶醉。青云的詞雖不多作,喜北宋及清季詞風,自作則以小令為主,均豪婉兼取。
再次,青云認為詩人應該多抒家國情懷,少詠風花雪月。他的律詩宗老杜,兼取宋人陳與義及近代“同光體”大家陳三立、俞明震兩家盤郁蒼涼之詩格,以發(fā)攄家國情懷。“捐軀摧北虜,噗血灑南云。武穆芳鄰共,文山俎豆分。”(《謁張蒼水祠墓》)“檜柏郁蒼蒼,銜悲吊鄂王。豐碑馱質(zhì),棰祀薦豚羊。”(《杭州棲霞嶺拜岳墳岳廟》)“西泠橋畔雨凄其,俠骨貞骸瘞水湄。座像儼然瞻猛氣,碑廊莊敬勒雄詞?!保ā肚镨埂罚皩④娚硭朗鈩自?,許遠張巡共頡頏?!保ā吨x晉元》)他在《秦淮河畔率成二十八字》詩里,更是慷慨地寫道:“秦淮縹碧暖風醺,兩岸娼樓迥不群。商女但知阿堵物,更無人效李香君?!彼趯懡o小兒子的那首詩里,更是充分流露出這樣的拳拳之心:“菜色鶉衣疾苦深,憫農(nóng)異代起哀吟。兒曹他日成材后,膏澤斯民要盡心?!?/p>
最后,青云覺得詩詞作者應該掌握多種體裁,覃研藝術規(guī)律。他認為當代詩壇有三類不好的傾向:一是近體詩太多,古體詩太少;二是七言詩太多,五言詩太少。三是填詞長調(diào)太多,小令太少。他這樣論述:“當代作者習詩大多舍難求易,讀詩一般僅泛泛瀏覽唐宋名篇,而對詩經(jīng)、楚辭、漢魏六朝詩歌束之高閣,視而不見。作詩則動輒絕句、律詩,連篇累牘,視四言、五古、七古等古體為畏途,終生不為,殊為‘偏科。實則為詩當重源頭,古、近諸體宜齊頭并進,萬勿厚此薄彼,方能從容裕如地表現(xiàn)各種情境。古之大家、名家,鮮有專以近體詩而能稱雄名世者。”所以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體裁較全,不但諸體皆備,而且諸體皆精。這主要是得益于他的祖父對他從此小的教育和培養(yǎng)。他在《哀悼先祖張之仁先生》中對此有詳盡的敘述:“憶昔課我時,百齡早過半。左史復莊騷,朗吟輒透幔。嘉樹綠中庭,垂果日文旦。祖孫每剖食,馥甘猶盈案。顧今過而立,窮海尚奔竄。事功兩無成,祗益滋愧汗。丙夜夢慈容,屢將阿爺喚。似亦責頑梗,淵默不我看。推枕忽驚起,疏星耿河漢。不寐懷清芬,淚下如飛霰。”
張青云學問好,功底厚,能把詩詞寫到靈動而有性情,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這是難能可貴的。馬一浮說過:“詩,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細,第四要神韻高。四者備,乃足名詩。世俗人能湊一二淺薄語,便自命詩人,此實惡道?!碑敶娫~創(chuàng)作應該多樣化,而不是簡單的大眾化和小眾化。張青云的詩詞創(chuàng)作,既能放到唐詩宋詞里媲美,又能閃耀著當代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光輝。這為當代年輕的詩詞作者樹立了一個學習的好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