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古人云:“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yīng)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誠,意誠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理,國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參天地者也。”通過感知萬物,我們能夠使心胸豁達明朗,感應(yīng)天地的至高道理,能夠意誠而心正,從而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同點 這三篇文章都是詠物抒懷的散文,三篇文章皆是“致知在格物”的文章,無論文章中所講的麥子、棉花、馬燈還是那些驢、蟲、狗皆是作者情志的外化,通過它們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天地萬物,對生靈的思索和感悟。
異點 《馬燈》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馬燈的意蘊和人文精神。作者分別從現(xiàn)實、歷史、文化等角度來思考馬燈這一事物從古到今的流變。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如 “只有小小的馬燈仍在延續(xù),仍在無邊的邊緣游走不?!薄八R燈)從不嫌棄那些草檐棚舍的低矮、腌臜和霉潮”等;擬人的使用,讓馬燈具有了人性化的色彩,更為生動鮮明。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如“它的搖晃讓人想到一匹在風(fēng)中顛簸的孤獨的老馬”;這樣就將馬燈的“搖晃”具象化了,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燈。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到火把;通過對比,使人們理解馬燈與火把的不同,并且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麥子·棉》是一篇詠物抒懷的抒情散文。文章通過對麥子和棉的發(fā)展、歷史、作用、形狀與特性的描述,熱情歌頌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歌頌了樸實無華、勤勞勇敢、世代守望耕耘在土地上的勞動人民,歌頌了堅韌、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
文章六個自然段都以“麥子,……”開頭,構(gòu)成排比段式的結(jié)構(gòu),形成排山倒海般的語言氣勢,增強了作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文章語言凝練、詩化,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給人以心靈的啟迪與藝術(shù)的感染。
在《人畜共居的村莊》中作者描繪出一個人與自然萬物各適其所的和諧相依的“動物樂園”,在這里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剝奪的合理性,都有一部紛繁且無法窮究的心靈史,都保持著卓然獨立的個性,因而也不能為外部世界的他者輕易改變。
從作者輕松活潑的文字中,我們既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狀態(tài),又讓人在無奈中體味到動物的無奈,看到了人的痛苦與麻木。作者認真思考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的狀態(tài),讓人遐想,啟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