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xùn)|
我們中文系的學(xué)生問我說現(xiàn)在中文里面什么最有價值,我以為他講什么文字,他說不是,他說最值錢,就是廣告和樓盤的名字,在香港如果你能幫一個樓盤出一個名字是非常非常值錢的。在我看來樓盤的名字變成了一種藝術(shù)形態(tài),通過文人、社會大眾、政府的審批,無形當中起到了洗腦的作用。
我先講香港,香港的樓盤有幾個特點,先說樓盤名稱的基本結(jié)構(gòu),它是一個名詞前面加一個形容詞。比如說“星河灣”,“灣”就是名詞,“星河”作為形容詞,這是基本模式。這個模式我統(tǒng)計過,在香港,帶“園”的是16個,帶“灣”的是30多個,帶“軒”的也有30多個。更有甚者,他們的樓盤名字起到我無法想象:“晴天半島”,旁邊起了一個名字叫“君臨天下”,“君臨天下”旁邊又有一個更貴的樓盤,叫“天喜”。
香港第二個特點就是以皇家命名,“皇府”“帝后”“豪庭”,還有一個“玉龍居”。皇帝夢就是這樣出來的。香港的帝王樓盤廣告都是美女,而且不止一個美女,滿足老百姓的想象。還有一個原因是受到英國的君主立憲的影響。另外香港還有一個特點,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多,叫“豪”,在香港的官方標準一千尺就叫豪宅,相當于90平方米。很多樓盤都用“豪”,而且在中國你看姓名里面有“豪”十有八九是港商。
上海有什么特點呢?第一點是多用洋名,上海人喜歡直接用外國的名字,崇洋有傳統(tǒng)。比如,叫“新村”“別墅”“公寓”,還有“里”。你會發(fā)現(xiàn)香港沒有一個好的樓盤叫自己“別墅”“公寓”。為什么?因為在香港,“玫瑰公寓”“玫瑰別墅”都是色情場所?!靶麓濉币膊荒苡?,因為在香港這都是窮人住的地方。所以香港的豪宅一定用別的名字。
上海樓盤的第二個特點是用地段命名,比如太原路在上海是一個高檔區(qū),“太原邸”是一個好房子,山西煤老板跑來卻很不滿意,上海的房子為什么用山西的地名來命名呢,我在山西還跑來上海干什么。樓盤名稱到處都是一號,沒有二號,比如“古北壹號”。
北京的特點是什么呢?北京的特點就是大,很多樓盤名字都起得非常大,比如“自在香山”“康城暖山”“香山清琴”“半山翠堤”。有的樓盤還與水有關(guān),什么湖、什么溪、什么居,是沒什么叫什么。再比如“富麗小鎮(zhèn)”,名稱上用“小”,但是用“鎮(zhèn)”,表面上貶低,實際上不得了。
北京除了傳統(tǒng)和大以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有一些很另類的名詞,這些名詞在別的地方不會起,比如“北京北”“左鄰右舍”“世界觀”“蘋果派”“格調(diào)”“一瓶”“無雙”“沸城”,這種非常知識化、另類的詞,在香港的樓盤,不會起這樣的名字,因為賣不出去。
所有這些總結(jié)出特點以后,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香港比較豪,上海比較洋,北京比較大。如果房子的名稱對不管買房還是不買房的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那么我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主旋律很少變成樓盤的名字,我沒有找到一個樓盤的名字叫“革命”“和諧”“發(fā)展”“穩(wěn)定”,“穩(wěn)定大廈”聽過沒有?沒有,甚至都沒有“中國夢莊園”。為什么這么有影響的名號,我們的地產(chǎn)商不用,什么道理?或許有人會說誰會把政治名詞用到樓盤上?哪有什么地方用政治名稱呢?有,你們看臺北,“忠誠庭院”“明德園”“仁愛花園”“中華男兒”“中正錦繡”“興安國宅”“國泰美寓”,臺灣人用這個,這是什么道理,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簡單來說我發(fā)現(xiàn)起樓盤名字的宗旨是兩個,一個是炫耀,第二個是彌補內(nèi)心,我沒有什么我就起什么,這很像文學(xué)里面兩種出題目的方法,一種是點題,一種是反諷。我概括了一下,生活在異國,此地是他鄉(xiāng),窮人富貴命,水泥變思鄉(xiāng),歸根到底我們樓盤的名字是建一種夢境。
(摘自“解放網(wǎng)”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