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湖南省沅陵縣第一中學(xué)
寫作短論兩則
◎向明康湖南省沅陵縣第一中學(xué)
“推敲”,是一則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p>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載:
(賈)島字閬仙,范陽人也……當(dāng)冥搜之際,前有王公貴人,皆不覺。游心萬仞,慮入無窮……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嘗跨蹇驢張蓋,橫截天衢,時(shí)秋風(fēng)正厲,黃葉可掃,遂吟曰:“落葉滿長安。”方思屬聯(lián),杳不可得,忽以“秋風(fēng)吹渭水”為對,喜不自勝。因唐突大京兆劉棲楚,被系一夕,旦釋之。后復(fù)乘閑策蹇,訪李余幽居,得句云:“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庇钟鳌吧谩保瑹捴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旁觀皆訝。時(shí)韓退之尹京兆,車騎方出,不覺沖至第三節(jié)。左右擁到馬前,島具實(shí)對:“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表n駐馬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轡歸。
此段文字記載了唐代詩人賈島苦吟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賈島為吟出“落葉滿長安”的屬聯(lián)而冥思苦想,不覺“唐突大京兆劉棲楚,被系一夕”,幸得“旦釋之”。第二件事是為斟酌“僧推月下門”句用“推”抑或“敲”,賈島“不覺沖至第三節(jié)”,冒犯了京兆尹韓退之。這次賈島未因冒犯而致禍,并獲退之“敲字佳”之肯定,享受了與“并轡歸”之待遇。
賈島前后兩次不自覺地沖撞位高權(quán)重的京兆尹,足見其錘煉字句的癡醉情狀,為“吟安一個(gè)字”,不知耗費(fèi)了幾多心血!
不只賈島,李白、杜甫、韋應(yīng)物、歐陽修和范仲淹都是錘煉字句的典范,并贏得了后人的高度贊賞。
老杜詩“花蕊上蜂須”妙在“上”字。李白詩“清水出芙蓉”妙在“出”字。韋蘇州詩“微雨暗深林”更妙在“暗”字。歐陽永叔詞“綠楊樓外出秋千”妙在“出”字。(明·何孟春《馀冬詩話》)
歐公《醉翁亭記》:“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翼”字,將亭之情、亭之景、亭之形象俱寫出,如在目前,可謂妙絕矣……(明·李騰芳《文字法三十五則》)
錘煉字句,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大家亦不遜于古人。請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文中描寫荷葉荷花,選用“瀉”“浮”“洗”“籠”等動詞,以動寫靜,形神兼具,勾勒出一幕十分迷人的夢幻一般的情景,用詞相當(dāng)精準(zhǔn)。
再看魯迅《藥》的一組句子:
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還躊躇著;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拴;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zhuǎn)身去了。嘴里哼著說,“這老東西……”
文中的動詞用得太好了,動詞錘煉可謂爐火純青!若把這些動詞換成別的動詞,效果會如何?把“嚷”改為“說”,把“搶”和“扯”分別改為“拿”和“取”,把“裹”改為“包”,把“塞”改為“交”,把“抓”改為“拿”,把“捏一捏”改為“數(shù)一數(shù)”,把“哼著說”改為“低聲地說”,如此一改,哪稱得上生動、準(zhǔn)確、形象呢?
由此觀之,字句錘煉得法,字詞用得恰當(dāng),就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樣,著一“鬧”字、“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修改文章,有如羅丹砍掉巴爾扎克雕像的雙手,是一個(gè)忍痛割愛的過程。然而,即使再痛苦,文章也得修改。正如俄國作家契訶夫所說:“寫作的藝術(shù),其實(shí)并不是寫的藝術(shù),而是刪去寫得不好的東西的藝術(shù)。”
據(jù)說,克雷洛夫?qū)懙摹抖霹N和公雞》的草稿原有兩百行左右,后來,克雷洛夫?qū)χM(jìn)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修改中注意錘煉字法、句法、章法,最終,《杜鵑和公雞》只剩下了二十一行。由此可見,克雷洛夫在修改上是怎樣煞費(fèi)苦心、忍痛割愛的!
文章修改,亦為我國歷代文人所重視。清代“桐城派”的奠基人、文學(xué)家戴名世就有“割愛”之說。
戴名世在《張貢五文集序》中言及他年輕時(shí),在山里遇到一個(gè)賣藥老者。談到如何寫作,這位老者說:“為文之道,吾贈君兩言,曰‘割愛’而已。”回到家中,戴名世將其得意之作拿出來一讀,果真發(fā)現(xiàn),自認(rèn)為很多“辭采工麗,議論激越,才氣馳驟”的部分,“皆可愛也,則皆可割也”。將“皆可割”的部分忍痛割下來,則他的文章可保存者不到十分之二三了。陸機(jī)說:“茍背義而傷道,文雖愛而必捐。”也就是說,文章有不符合道義之處,即使文句再精彩可愛也必須捐棄之。而根據(jù)老翁的意思,文章中游離或枝節(jié)的部分,即使符合道義,也不可以因?yàn)樗叫膼壑痪钘?。以此觀之,老翁之論比陸機(jī)更精當(dāng)。
此后,戴名世即將“割愛”作為修改文章之道。
當(dāng)代作家中,魏巍堪稱“割愛”的典范。在《誰是最可愛的人》初稿中,他選用了二十多個(gè)感人事跡,后來,他對初稿進(jìn)行了反復(fù)修改,刪去了許多內(nèi)容,最后只選取了三個(gè)事例,分別從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三個(gè)方面歌頌志愿軍戰(zhàn)士。文章改短了,內(nèi)容精練了,事跡也更感人了。
劉紹棠也是勇于“割愛”的一位作家。他的長篇小說《地火》初稿時(shí)有五十萬字。當(dāng)時(shí),許多出版社爭著向他索稿,然而,劉紹棠卻遲遲沒有交稿,他說:“再刪一回,爭取更少浪費(fèi)一點(diǎn)國家的紙張、工人的勞動、讀者的時(shí)間和金錢?!痹诖撕髢纱未蟮男薷闹?,他大刀闊斧,忍痛割愛,竟刪去了二十萬字。
“割愛”,字雖簡而意深?!案類邸?,可使文章去掉陳詞濫調(diào)。留下的文字,即使不算字字珠璣,卻是精而又精,讀之鏗鏘,吟之有味。
至于如何“割愛”,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評析《左傳》的一段話可作參考:“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yùn)化之方,斯為大備。”從文章修改的角度來看:“紛”“孤”“板”“直”“俗”“枯”是寫文章容易犯的六種毛病,而“整”“輔”“活”“婉”“雅”“腴”則是克服上述弊病的六種途徑,或是通過文章修改所應(yīng)達(dá)到的六種效果。
作文時(shí),我們可以洋洋灑灑、不拘一格,但稿成之后必須“割愛”數(shù)遍,大到整段的文字,小到一字一詞,能割則割,絕不吝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