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艷
摘 要:本文論述了在調動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方面應該注意的方面,并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闡述,認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關鍵在于建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并在此基礎上,注重個體化教學與細節(jié)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思想意識。
關鍵詞:積極性;少數民族;自主學習
一、引言
在進行少數民族學生預科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近幾年預科學生對于漢語的課堂教學興趣較弱,因而導致在課堂上出現了許多消極的學習行為,如:睡覺、玩手機、聊天、看課外書、以及無故曠課等。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學習惰性大,無明確的動機,沒有有效的學習方法,課前不預習,課內不做筆記,課后不復習的現象普遍;而有些學生雖然基礎很好,能力很強,但缺乏應有的自律性,厭學心理很強。
這些行為被稱之為問題學習行為。心理學認為,問題行為即個體妨礙其社會適應的異常行為;或是個體表現出來的不符合或違反社會準則與行為規(guī)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從而給社會、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的行為。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問題行為定義為在嚴重程度上、持續(xù)時間上都超過其年齡范圍、社會道德準則等所允許的異常行為。問題學習行為,指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符合正常學習規(guī)范、不滿足正常學習要求的并影響自身或他人進行有效學習的行為。這個定義中有三個要素:第一,行為環(huán)境是學習環(huán)境;第二,定義中的“學習要求”指課程規(guī)定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內容范圍要求和程度要求,“學習規(guī)范”指達到這個要求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所謂“正常學習規(guī)范”,由眾多教育原則、規(guī)律、方法、策略所約束或構成,正如問題行為定義中的“行為規(guī)范”由眾多道德、法律、文化、社會俗成等所約束或構成一樣;第三,這種行為嚴重到足以影響了自身或他人的有效學習。
為什么在具有明確學習目標----即通過漢語水平考試,順利進入專業(yè)學習的情況下,學生仍然會出現以上的學習行為問題呢?
在我們的觀察和與學生的談話中,我們發(fā)現在問題行為較多的學習者中,普遍存在如下想法:(1)認不認真學都能過考試;(2)課堂上講的知識沒有什么用;(3)課本材料比較枯燥;(4)與教師交流少,得不到老師的肯定;(5)自制力差,無法約束自己;(6)基礎差,即使努力也不能通過考試。
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出現學習問題行為,也許是多重因素促成,而不僅僅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因而,我們在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時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
二、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我及學生本人的影響有多深刻。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下,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能力很強,而我也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知識,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教學內容。這樣的一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們都會很開心,走出教室時會紛紛給我說“老師再見!”或是“老師辛苦了!”。我也會很開心,有時走在路上會不由自主地哼起歌來。反之,說“再見”的學生就會少,而我也會心情低落。因而在課堂上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教師或是學生都是十分有利的。
怎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相信每一位教授漢語的老師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嘗試,或是“強硬”政策,或是“親民”政策,其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學習,快樂的學習,使他們學習的效果達到最優(yōu)。雖然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已經學習了很多年漢語,但漢語對于他們來說畢竟是第二語言,我們不能對他們要求太高,只能根據他們現有的能力提出相應的要求,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慢慢增強他們自主學習漢語的能力,而這種自主的學習能力一定是建立在自信之上的,沒有自信,也就沒有自主的學習。凱勒的ARCS動機設計模型是動機激發(fā)代表性理論之一。ARCS模型將動機激發(fā)劃分為4個過程:引起并維持注意(Attention)、促進相關性(Relevance)、樹立信心(Confidence)、產生滿足(Satisfaction)。我認為在這四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加強的就在于樹立信心(Confidence)、產生滿足(Satisfaction)。而要加強這兩方面,我們就必須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對于學生的評價標準,不能只以學習成績作為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我們應該在學生身上發(fā)現更多的優(yōu)點,讓他們明白“術業(yè)有專攻,聞道有先后”,讓他們在自身的優(yōu)點上找回更多的自信,有了自信,才能更好地接納自己,更好的學習。自信的人就更可能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真正提升自我、發(fā)展個人潛能的事情上。而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時,即使不問結果,結果通常也會比較好。以下是自信與自卑的心理機制的分析。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要讓學生建立自信,一定要讓他們無條件的接納自己,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自身存在的價值不容置疑。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接受他們的不足、失敗與不完美,而不應該隨意地給學生貼標簽,因為學生會在潛意識中把這種標簽內化為自身的特征。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納他們、幫助他們建立失去的自信,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因他們不同的年齡而在心里設定不同的要求,也會顧忌到孩子的不同感受,怕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在高要求、高標準下受到打擊。同樣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我們也應該有這種小心翼翼的態(tài)度,以免學生在高要求、高標準之下對漢語只有擔心和焦慮。米蘭大學的馬西米尼(Massimin)和卡里(Carli)認為“挑戰(zhàn)”與“技能”有8種組合關系: (1)高挑戰(zhàn)和中等技能:激發(fā); (2)高挑戰(zhàn)和高技能:心流;(3)中等挑戰(zhàn)和高技能:掌控;(4)低挑戰(zhàn)和高技能:厭倦;(5)低挑戰(zhàn)和中等技能:輕松;(6)低挑戰(zhàn)和低技能:淡漠;(7)中等挑戰(zhàn)和低技能:擔心;(8)高挑戰(zhàn)和低技能:焦慮。如圖3、圖4所示:
因而給學生安排的教學內容一定要做到難易適度。太難或太容易,只會讓學生產生焦慮和厭倦,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難易程度應隨學生的能力增強而加深。太難的內容,學生一時半會接受不了,無法應用到生活中,也就無法對知識進行強化。學過但卻不能掌握應用,這對學生的信心是種打擊,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太容易的內容,學生可以輕松掌控和應對,在心理上必然對課堂學習不重視,學不到新的知識也會使他們對課堂教學失去信心。這兩種情況,都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那么大家會說,一個班級四五十人,使用的為同一本教材,這必然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高挑戰(zhàn),而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低挑戰(zhàn),我怎么才能兼顧到每個人的能力水平呢。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教學的個體化與細節(jié)化,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標準,要求不同能力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標準;或是同一層次的標準下完成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這時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教師講授教學內容的技巧,還包括怎樣組織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怎樣根據對象設定問題的方法,怎樣根據問題選擇完成者的方法。如在課堂上提問的對象不能帶有隨意性,應該在了解學生掌握情況的基礎上有選擇地提問個別學生,以做到個體化教學,并兼顧班里每一個人。學生回答后要及時給予肯定,如一句“回答的很好”或者“好,非常好”都會給以學生極大的信心。有時教師為了給學生信心,也要耍點小聰明,如在對待平時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時,在巡視指導學生做題時就更要了解他的做題情況,提問他時盡量問他熟練的問題,并在他回答后給予鼓勵,這樣就會使他慢慢擺脫害怕與焦慮的心理。有時我也會在做練習巡視時糾正了學生的錯誤之后,又當眾問他同樣的問題,這時學生總是帶著“狡猾”的神情來回答,當我贊揚他回答的很好的時候,他總是會心地與我相視而笑。之后他在學習上表現出的極大熱情,給我?guī)聿簧袤@喜??磥斫處熢谡n堂中耍點小聰明,注重教學中的細節(jié)總是會有回報的。
(二)雖然前面講到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習積極性有大的影響作用。但這還不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大因素,如果要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積極性,就要談到第二個方面:教師的態(tài)度。即教師看待學生的態(tài)度,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可以影響學生選擇什么態(tài)度來上課?,F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教育應當把這種潛能激發(fā)出來,成為學生的內在動力,使之成為自我指向的學習者。古法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優(yōu)點,做為教師,是要把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出來、學生自身優(yōu)點挖掘出來,讓他知道,讓他在不斷的自我肯定中增強學習的信心、學習的興趣,而每個人的缺點都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生活的磨礪中越來越少,但卻不會永遠消失。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在成長的某個階段都有使其驕傲的閃光點,如果我們不是去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只是一味地放大他們的缺點,我想我們毀掉的不只是一個孩子的信心。
三、結語
因此,我認為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了要結合學生的民族特點應用教學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他們,接納他們,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激發(fā)他們先天的學習潛能,一個自信的學生自然會使我們驚喜。
參考文獻:
[1]石曉春.2013.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壓力分析及對策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3).
[2]卜彩麗、趙紅敏.2013.沉浸感理論在網絡學習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9).
[3]文書鋒、胡鄧、俞國良.2010.大學生心理健康通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