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韜
[摘要]我國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跨越發(fā)展中異軍突起,高職教育的教育體制,豐富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完善了體系框架,也順應了社會對各類人才的不同需求。但高職學生升學分數(shù)和體制上,出現(xiàn)了“低分學生進高職”的情況。文章將立足于高職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通過調研,找出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培養(yǎng)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教育;學習動機;激發(fā)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19
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來看,高職學生正處于心理轉型期,從緊張的高中學習狀態(tài)轉型到相對自由、個性展示的大學生活。新的角色、新的環(huán)境、新的社會關系使高職學生感到興奮,但這些興奮不會保留太長時間,迎接他們的是未來就業(yè)的壓力和技能的學習。很大部分的高職學生,由于高考分數(shù)低,過早地就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信心,就業(yè)未來的前景毫無希望,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興趣缺乏,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學習不積極,喪失學習信心。[1]
1高職學生學習動機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為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儀表系、機械系等六個專業(yè)共400名學生,問卷共發(fā)放400份,收回400份,都為有效問卷。該問卷內容包括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在校學習表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專業(yè)學習目的、興趣、自我評價及學習體驗、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學校環(huán)境、家庭狀況、社會用人制度等在內的幾大方面(學生個人、教師、家長、學校、社會)共31個小問題。
11學習目標方面分析
高職生缺少社會的歷練,他們習慣了家長的安排,也習慣了高中時期老師對學習的指導,對自己的未來缺少規(guī)劃,也不清楚自己所選的專業(yè),對學習沒有任何的興趣而言。他們想法不成熟,都不知道為什么選這個專業(yè)。
高職生在回答“學習首要目標”的時候,有38%的同學認為自己學習的第一目標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有27%的同學選擇“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有5%的同學認為學習的第一目的是“社會地位的提升”,有7%的同學認為好好學習只不過是為了“感恩父母”。
12學習計劃制訂分析
有9%的同學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是“有明確目標,并且堅決執(zhí)行”。有79%的同學雖然“制訂計劃但實際很難完成”,有20%的同學選擇了“沒有明確目標”。通過問卷的分析,能夠充分地得出高職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計劃和目標,少數(shù)學生有目標但非常膚淺、片面。
2影響學習動力內部因素的分析
21學習目標方面
目標是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高中生努力學習,他們的目標和方向是考上大學,一旦考上了大學,他們的努力突然松懈,在大學的小社會中,大學生失去了老師的指導,家長的約束,個體呈現(xiàn)出自由的狀態(tài),部分學生開始迷茫、沉迷網(wǎng)絡、渾渾噩噩。在調查中,有55%的學生,在選擇大學專業(yè)的時候,即選擇了未來就業(yè)的方向;45%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對未來的就業(yè)沒有明確目標,體現(xiàn)出到時候再說的狀態(tài)。
22學習興趣方面
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更注重專業(yè)的實踐應用,部分學生未能較快轉變過來,或部分學生對所選專業(yè)并不感興趣,學習時提不起興致,沒有學習的方向,學習效率也不高,甚至有的因為厭惡而放棄。[2]在調查中,學生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的,不但學習好,而且興趣足;反之,學生就會出現(xiàn)逃課的現(xiàn)象,逐漸放棄學業(yè),把興趣轉向其他的方面。
因此,即使學生開始對學科并不感興趣,但當他們體驗到成功時,他們就會形成對學科的興趣。所以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的興趣。[3]
23學習信心方面
對于考入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高考中是失利的,在高中學習階段,不受老師的喜愛,不受同學的重視,家長對其信心喪失,他們也努力過,但是沒有得到好的效果。在這樣的環(huán)境影響下,高職學生在學習信心方面逐漸產生了消極的情緒,面對自身本無興趣的專業(yè)學習,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3影響學習動力外部因素的分析
31家庭環(huán)境方面
家庭環(huán)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必需的物質基礎,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根據(jù)調研,家長的學歷水平、人際關系、交往模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從心理學來看,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家庭,孩子往往容易形成偏執(zhí)心理。
32社會環(huán)境方面
高職學生,從社會方面影響大體分成兩個部分:第一是社會輿論;第二是社會環(huán)境就業(yè)體制的現(xiàn)實。社會普遍認為,高職的存在,就是為了那些低分的學生有書可讀,忽視了高職培養(yǎng)人才對社會的需求,學而優(yōu)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些傳統(tǒng)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進事業(yè)單位當“白領”高人一等,到工廠當“藍領”低人一等,這種思維定式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因此,加大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力度,摒棄對高職教育的偏見,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從心理上改變學生自卑心態(tài),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興趣,產生并保持深層型的學習動機。[4]
而社會環(huán)境就業(yè)體制,往往在招工的時候,都需要有工作經驗,高職教育正在積極地提出“校企合作”,用企業(yè)的6S管理模式來教育學生,使學生畢業(yè)即可以上崗,家庭對學生的巨大投入,這些形成的就業(yè)壓力、消極的情緒會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蔓延到原本懷有學習熱情的低年級學生當中,[5]大學生往往形成眼高手低的就業(yè)狀態(tài),使學生只顧及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4高職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對策
41成功動機的培養(yǎng)啟發(fā)
動機,是一個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是經過漫長的習慣形成的一種良好的模式,成功動機就是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成功。有愿望加之努力,就可能會取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沒有愿望,沒有成功的學生,就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成功動機是在一定社會文化、教育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來培養(yǎng)和提高。[6]可以通過經驗交流,請成功的畢業(yè)生回校,為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可以通過興趣小組參加與學習相關的活動,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可以通過情景劇的模式,引導學生理解“成功”“失敗”“目標”“愿望”。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引導學生主動性地參與、自主制定目標、自我適當調節(jié),使取得成就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要。[7]
42善于歸因的培養(yǎng)啟發(fā)
學生怎么去面對自己的失敗與成功,怎么去看待其他人成功與失敗,都將影響他未來的學習動機提升。不同的歸因會對下一次的同類事件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為教育者,要不斷地對那些學習上經常失敗的學生給予歸因,找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避免將失敗歸咎于自身智力,經過高中學習,考取高職的學生,智力都不存在問題,歸因只有自身意志品質和學習專一程度。
43自我感悟的培養(yǎng)啟發(fā)
在求學的過程中,學生會很在意周圍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信息,如考試的分數(shù),寢室室友的語氣和眼神,老師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些自我感悟都將影響學生的動機。
首先,作為教育者,要為學生設立一個短期的目標和因材施教地制定符合個體的學習目標,能夠短時間內,經過教育者的指導和學生的努力,獲得成功。學生獲得成功后,要引導他進行歸因,獲得成功的喜悅。其次,通過已有的成功案例,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對榜樣的認同度越高,他們就會取得越大的成功。最后,通過激勵性的言辭、勸告、建議等方式來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這種勸說能夠幫助學生抵抗突如其來的挫折,其影響力取決于學生對勸說者的尊重、信任程度及勸說者的專業(yè)水平。[8]
總之,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對于教育管理者,是一個長期且不斷變換的課題。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2025中國制造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與培養(yǎng),都將影響著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研究,但無論怎么變化,積極地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風、教風,與企業(yè)接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完善課程體系的建立,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校企合作,增加高職學生滿意就業(yè)率,在多元化群體共同努力下,相信高職教育的明天一定會獲得春天。
參考文獻:
[1] Deci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m:the Self-detevminatiom Prespective [J].Educational Psychlolgise,26,325-346
[2] Edwin Locke & Gary Latham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Theory and Task Motivation [J].Ameri 2 Englewood Cliffs,NJ : Prentice 2 Hall,can Psychologist 2002,57(9):705-717
[3] 林正范大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4] 王冰家庭背景對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報,2008,27(3):45-47
[5] 胡雁波影響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分析[J].出國與就業(yè),2010(3):3-4
[6] 駱金維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的激勵機制[J].時代教育,2009(6):57
[7]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2003:87-92
[8] 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