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
——一舉成名天下知
趣史雜談
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自隋唐開始施行,直到清末廢止,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它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時至今日,人們還用“狀元”一詞來激勵廣大莘莘學子。
“狀元”一詞始于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朝廷開辦貢舉,考取進士四人,第一名是孫伏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唐代的狀元還不像后世那樣受人艷羨。如王維、柳公權等人都只稱“中進士第”,并不強調其狀元頭銜。
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好的官職,并且升遷很快。
宋代朝廷竭力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新進士錄取后,皇帝親自一一接見并賜宴(如聞喜宴、瓊林宴等);詔令宮中衛(wèi)士為狀元清道開路,前呼后擁,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其情景之壯觀,就是凱旋的將軍回京,場面也不及此。
宋代科舉,起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正式規(guī)定,此后每三年舉行一次,并成為定制,為歷代所遵循。
北宋殿試前三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并為后代所沿用。
狀元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歷史上的狀元大都是青年。
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梁顥,參加科舉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梁顥中狀元后,官至翰林學士、當過開封府尹,到92歲才壽終正寢。而他的兒子梁固,后來也考取了狀元。
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shù)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關于丁顯高中狀元還有一段趣事。據(jù)說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墻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為狀元,人們稱之為“應夢狀元”。
北宋最有名的連中“三元”的狀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為模范答卷,長期為人傳誦。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17名連中“三元”中的佼佼者。
金代前期很長一段時間,科舉分為鄉(xiāng)、府、省、殿四級考試。在大定三年,竟出了一個連中“四元”的孟宗獻。金世宗知道了非常高興,本來狀元例授“從七品”,這次皇帝做主,破例授予孟宗獻“從六品”官員。不過,孟宗獻出仕不久就去世了,未見事功,他只是在科舉史上留下了一個“四元”的佳話而被后人所知。
有一出戲叫《女駙馬》,寫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招為駙馬的事。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女狀元,出現(xiàn)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于1853年定鼎南京后就開科取士,先后錄取幾百名進士,其中文武狀元7人。太平天國還專門設立女科,錄取的女狀元名叫傅善祥。傅善祥只有19歲,一舉奪魁,轟動天京。
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秘書),后被提升為殿前左丞相。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殿試,狀元是劉春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狀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后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熬乓话恕笔伦兒螅瑐巍皾M洲國”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的名義邀請他擔任教育部長,劉春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斷然予以拒絕。日寇侵占北平后,漢奸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同科進士身份拉攏他擔任北平市長,也被劉春霖當面痛斥。1944年劉春霖因心臟病猝發(fā)辭世,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