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彬
摘要:公共藝術課程在理工科大學中有重要意義。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作為一種新類型的公共藝術課程,兼具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特征,有利于人文知識、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全方位提高,在理工科大學的教學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設計 公共藝術課 理工科大學
公共藝術課程(特別是設計類公共藝術課)在我國理工科大學的發(fā)展,是一個從認識到普及的漸進過程。我國理工科大學多數是1950年代院校調整的產物,其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深受原蘇聯高校辦學模式的影響。發(fā)展至今,雖然這類高校已經逐漸轉變?yōu)橐岳砜?、工科為主,同時兼具人文、社會、經濟、管理等學科,但要矯正原有辦學思想和模式中的片面性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在原有的辦學思想和模式中,過分強調科技知識的學習,忽視人文知識的培養(yǎng),直接導致畢業(yè)生綜合素養(yǎng)不足。彌補這種不足的主要方法是同時并重科技和人文素養(yǎng),并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無疑有重要作用。相對于綜合院校和藝術院校,我國理工科大學的公共藝術課程起步較晚,起點也較低,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較系統(tǒng)、較大規(guī)模的開設。相信隨著公共藝術課程和相關的教學研究在我國理工科大學中的不斷加強,未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漸提高。
下面我們試圖通過分析大學公共藝術課的意義和特點、設計學科的特點、理工科大學的特點之間的邏輯聯系關系,來說明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在理工科大學中的目的、意義和價值。
一、大學公共藝術課程
1.大學公共藝術課程的概述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藝術的本質有各種各樣的爭議,然而,人們都認可藝術有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啟發(fā)生命等的積極意義,進而可以使人體驗到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狀態(tài)。正因為此,藝術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古希臘時代的學者柏拉圖和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都十分強調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工業(yè)革命以來,高等教育中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科技教育的地位顯著提升,人文藝術教育的地位逐漸弱化,導致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20世紀初,各國開始重新重視人文藝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1930年代前后,西方一些大學如哈佛、麻省理工、耶魯等先后意識到忽視藝術教育的負面效應,進行了一些相關課程改革,要求在校大學生必須選修一定學分的藝術類課程。此后,世界各國大學逐漸重視公共藝術課程的作用,公共藝術課程成為各國大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公共藝術課程的特點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把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專業(yè)本科教學計劃中,又將公共藝術課程分為藝術限定性課程和任意性選修課程兩類。藝術限定性課程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等8門課程,每個普通高校的在校學生至少要選修一門藝術限定性課程,考核通過后方可畢業(yè)。藝術任意性選修課則根據各校的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教師特長等,靈活開設課程,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將其納入學分管理。相對各校學時充沛的專業(yè)課程來說,我國公共藝術課程課時較少,而我國中學教育以應試模式為主,學生的藝術基礎知識也較薄弱,這兩個先天不足為我國高校公共藝術課的順利展開造成了相當的難度。
二、大學的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
1.設計學科的概述
目前,設計學已經成為我國藝術學下的一個學科類型,具有重要的學科地位,其下又分為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設計等8個二級學科。關于設計學的概念很難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因為某個學科的內涵和外延總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一般而言,如果將設計視為人類為實現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那么,“設計學是關于設計這一人類創(chuàng)造性行為的理論研究。”
設計學科兼具藝術性和科技性的特征。正如學者諸葛凱認為:“設計藝術是兩大要素的對立統(tǒng)一:功能合理性所依托的科學技術和審美價值所依托的藝術。而任何設計的最終使用者是人,所以,藝術設計的組成要素即是科學技術、藝術以及人的需求?;蛘哒f,人的需求一端連接著科學技術解決的實用性問題,一端連接著藝術創(chuàng)造解決的審美性問題,綜合起來就是設計藝術?!币环矫?,人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必然要求物質產品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從原始社會至今,設計作為物質生產的一部分,從未停止對藝術的追求。尤其在近現代以后,設計和藝術總是相互影響,相互誘發(fā)新觀念。另一方面,設計和科技理論、科技進步有關,科技是一種生產力要素,設計師受惠于科技進步,設計研究以一系列現代科技理論整合為基礎。科技環(huán)境的改變對設計創(chuàng)造有直接影響,現代設計是工業(yè)革命的果實,以科技為基礎的工業(yè)革命導致現代設計思想的產生。因此,設計學科是連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天然橋梁。
2.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的特點
公共藝術課程以傳授藝術知識為主,所以大學的公共藝術課程的類型必然受藝術學科門類劃分的影響。2011年,藝術學科升格為一個學科門類,下設五個專業(yè)類學科: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一些限定性的公共藝術課程,如《音樂鑒賞》、《舞蹈鑒賞》屬于音樂與舞蹈學的范疇,《影視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屬于戲劇與影視學的范疇,《美術鑒賞》、《書法鑒賞》則屬于美術學的范疇。而屬于設計學科范疇的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為藝術任意性選修課程,也應該具有設計學科教學的一般特點。目前一些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的設計類公共藝術選修課程主要有:《設計概論》、《中外設計史》、《平面設計》、《設計色彩》等。
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公共藝術課程,設計類的公共藝術課程既有藝術思維的形象性,也更強調科學思維的嚴謹性,有利于各類不同學科的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相對于設計類的專業(yè)藝術課程,設計類的公共藝術課程所針對的教學對象不同,為在校各專業(yè)大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不必過分強調知識深度和難度,而強調普及性、應用性和趣味性,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
三、理工科大學的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
1.理工科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特點
建國后,我國成立了一批理工科高等院校,這些院校所培養(yǎng)的人才曾經對國民經濟的恢復有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理工科院?;谖睦矸挚平逃w系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所培養(yǎng)出的人才顯現出綜合素質不高、創(chuàng)造力偏低等一些不足。一般來說,我國理工科大學更注重培養(yǎng)單純的專業(yè)性較強的中高級科技工作人員和工程技術應用人才,特別強調科技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程設置上以自然科學類和工程技術類課程為主,人文素養(yǎng)長期得不到重視,人文藝術類課程在相當長時間內幾乎處于空缺狀態(tài)。在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理工科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以抽象的理性思維為主,特別擅長邏輯性和數理性思考。這類學生由于長期偏重于抽象思維,負責抽象思維的左腦和負責形象思維的右腦之間的開發(fā)不平衡,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2.理工科大學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的價值
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看,“科學技術是設計的基礎,設計是科學技術實現為人類服務目標的手段”,“科學技術與設計是共生和共同發(fā)展的”。因而,設計類學科與理工類學科有較多共性。從某種程度上說,設計類學科(如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設計、產品設計等)中的部分專業(yè)課程,在教學模式、方法上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類課程有類似之處,例如:《設計效果圖》和《模型設計與制作》等課程既強調形象思維又強調數理思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并重。其中特別是各設計學科課程中的一部分專業(yè)基礎課程,如《平面設計基礎》、《中外設計史》、《設計色彩》等,由于專業(yè)知識門檻相對較低,如果根據公共課程的需要再降低專業(yè)知識難度后,就能成為較為典型的公共藝術課程。這些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是藝術性、科學性、應用性的結合體,在課程的教學中始終貫穿和兼顧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又能開發(fā)學生想象力,能使理工科學生很快產生興趣,進而較快入門,最終有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四、結論
國家教育部在2014年1月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文件強調“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和“新形勢要求加快發(fā)展學校藝術教育”,并再次指出“普通高校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痹谶@樣的國家政策背景下,展開對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的相關研究就更加顯現出重要性。
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兼具藝術和科學的兩大特征,是溝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橋梁。在以自然科學學習為主的理工科高校中,設計類公共藝術課程將進一步發(fā)揮出其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