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敏燕
“我”即作文
—— 作文教學中教師主體性闡釋
文|沈敏燕
當下作文教學基本上是取決于“我”(即語文教師主體)個人的主觀決定,包括寫什么(教學內容的確定)、怎么寫(教學策略的安排)。顯然,如果教師的教學安排隨意,勢必會使教學變得無理、無序、無效。只有教師做到每一次作文教學都有較為清晰的思考,才能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有理、有序、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作文教學的混亂。
當下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可以用“混亂迷失”來概括。除了作文教學的目的(拿到考試的高分)是明確的外,教什么、怎么教都是一筆糊涂賬。很多教師的作文教學就是布置一個題目,往往是高考考什么就讓學生寫什么,譬如現(xiàn)在高考作文以論說文為主,那么教師就要求學生從高一就開始寫議論文。至于說每次的作文是否有關聯(lián),教師自己也說不清楚。那么這種情況下作文教學的低效就成了必然。
我個人認為構成寫作最基本的要素是語言、思想、技巧(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理闡釋,只是為了表達方便進行劃分)。這里所說的“語言”,其實就是表達能力。學生有沒有扎實的作文素養(yǎng)首要是看他有沒有優(yōu)秀的表達能力,包括敘事、說明、論述、抒情、描寫等五種基本能力。其次才看他的“思想”,也就是對一個問題、一個現(xiàn)象有無自己的思考。在我看來,“語言”比“思想”更重要,語言在于積累,需要舉三反一;“思想”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深刻。寫作基本要素中的“技巧”與作文技法同義,指的是用語言敘寫故事、抒發(fā)情感、闡述思想的策略、方式,包括謀篇布局的構思技巧、考場寫作的應試技法等等。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語言、思想、技法作為作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當然,“語言”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思想”也不是你能教會的。因此,這里有必要區(qū)分兩種不同的作文狀態(tài):生活作文和課堂作文。
語文的學習有兩塊陣地:日常生活和課堂。我認為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是習得的語文、自然的語文,即“大語文”;通過課堂學習的語文,是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有一定科學性的語文,是學得的語文,即“小語文”。同理,作文教學也需要劃分為生活作文教學和課堂作文教學,即“大作文教學”和“小作文教學”。這兩種作文教學的形態(tài)有明顯的區(qū)別,前文說的“語言”“思想”要通過日常生活的日積月累逐漸提高;“技法”則需通過課堂教學的有序訓練獲得有效提高。
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作文是不用教的,教也教不好。這實際上指的是“大作文教學”。而另一種做法是,把作文教學分成若干訓練點,教得辛苦學得很累,結果仍然不理想。這實際上是“小作文教學”。以上情況混淆了兩種作文教學狀態(tài),把本應通過日常習得的作文素養(yǎng)放到課堂上教,教而無用;把能通過課堂訓練學得的寫作素養(yǎng)放任到日常生活中自然養(yǎng)成,學而無效。因此,區(qū)分兩種作文教學狀態(tài),應當是我們確定作文教學內容,構建作文教學計劃的起點。
有了“我”對作文的看法,形成“我”的作文教學理念,就能確定“我”的作文教學內容,建構“我”的作文教學計劃。因此,教學內容應分為兩大塊:生活作文教學(大作文教學)、課堂作文教學(小作文教學)。
先談生活作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學習方式以學生習得為主;教師是參與者、引導者,主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組織活動、指導督促、激勵評價。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是指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如設置班級書架、辦班級刊物、組織學生參加文學社團等。活動組織是生活作文教學最為關鍵的內容,包括閱讀、演講、辯論、新聞調查、社會實踐等,每一類活動都需要有整體的安排。譬如閱讀活動,學習內容主要是閱讀課外讀物,三年六個學期應各有側重:高一主要閱讀散文、小說、詩歌等書籍,提高學生的敘事、抒情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高二主要閱讀論說類散文、哲學類書籍,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高三主要閱讀時文和優(yōu)秀的應試范文,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指導督促指教師要全程參與學生的習得活動,對學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矯正,如開設閱讀指導課、演講輔導課等,定期檢查讀書摘抄、讀書隨筆、調查報告等。激勵評價主要是給學生搭建參與、展示、發(fā)表的平臺,如開設讀書心得交流課、開展優(yōu)秀讀書筆記展覽、新聞調查評比等。
再談課堂作文教學內容安排。課堂作文教學分為兩塊,一是服務于生活作文教學,譬如每月一次的閱讀導讀課、讀書心得交流課、讀書摘抄和閱讀隨筆展示課。二是著眼于作文技巧的學得和提高,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技法;學習方式以學生學得為主;教師是知識的介紹者、技法的點撥者,主要任務是設計好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主要是寫作技法,不求有完整的系統(tǒng)安排,但要有明晰的教學步驟。譬如高一主要學習敘事文的寫作技法,包括敘事的要素、敘事的順序、敘事的人稱、敘事的波瀾、人物的個性、多樣化的描寫、細節(jié)的魅力、情感的載體、虛構與真實等;高二主要學習論說文的寫作技法,包括觀點的提出、作為論據(jù)的事實、道理論據(jù)的選擇、并列式論述結構、層進式論述結構、論述中的聚合思維、論述中的發(fā)散思維等;高三主要學習現(xiàn)場(應試)作文技法,包括標題的亮度、點題的藝術、過渡詞語的選擇、審題的常見技巧、考場作文意外的變通等。
兩種作文教學方式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從作文能力的本質來看,生活作文教學著眼于作文之“道”,旨在提高學生的寫作內功,如語言表達、思想內涵等;課堂作文教學著眼于作文之“術”,旨在教會學生一些可操作的寫作技巧。從作文教學的形式來看,生活作文教學是“面”,課堂作文教學是“點”;既可以通過“面”來促進“點”,如閱讀敘事類文章時,教給學生一些敘事的技巧;也可以通過“點”來提升“面”,如教給學生一些邏輯知識,使得他們能更順暢地讀懂一些較為艱深的哲學類書籍?!暗馈薄靶g”相生,“點”“面”結合,構成一個課堂和生活交融的立體學習網絡,使得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有切實的提高。
在作文教學局面整體混亂的前提下,如果每一個教師主體都能形成自己對作文教學的看法,并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而不至于糊里糊涂滑向不知自己的作文課在干什么的尷尬境地。
(作者單位:浙江海寧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