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曄
提到翻譯這個職業(yè),我的腦海中蹦出來的形象是這樣的:穿著和發(fā)型都干練得體,永遠神采奕奕;在重要的會議場合,一直在距離大人物最近的地方,舉手投足頗引人矚目;精通兩種以上的語言,反應奇快,還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總結來說,就是這個職業(yè)自帶高大上的光環(huán),只能仰視。
我是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中文,每每看到學校里學翻譯的那些同學,覺得他們就是畢業(yè)后要變成白天鵝的丑小鴨。不過,翻譯專業(yè)讀大三的徐浪卻對我的看法不以為然?!胺g這行當,是外人看著非常光鮮,但是背后所做的工作瑣碎又卑微,說多了都是淚。”他是一聲嘆息。這話激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譯者的背后,究竟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呢?于是,跟徐浪多聊了幾句。
信手拈來的背后是魔鬼訓練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以會議口譯為主要表現對象,講述了法語譯者喬菲(楊冪飾)在高翻院從實習生到正式譯員的一些故事。播出后,很快就引起了一些討論,網絡上不少人吐槽劇中各種不專業(yè),其中也不乏專業(yè)人士分享自己的經歷。比如有位前會場翻譯就說,自己在巴黎高等翻譯學院(世界頂尖口譯學院之一)讀書時,入學初試有500人,最后畢業(yè)時淘汰至大概10個人,一部分學生上了幾年后根本沒法畢業(yè)。平時班里各國同學都有被老師罵哭的,年級里也有同學靠吃鎮(zhèn)靜劑堅持的。其學院標準之嚴苛、學生壓力之大,是電視劇遠遠沒有呈現出來的。
我還注意到劇中女主角喬菲在高翻院(劇中名為“上海法語高級翻譯培訓中心”)的實習生活里,每天都要經受導師程家陽(黃軒飾)安排的“魔鬼訓練”來提升職業(yè)能力——從每天早上必關注法語時事新聞,到被要求上樓梯時將聽到的法語課文概括出大意,同時還不能數錯臺階數;聽錄音時要求一邊聽一邊重復其原話;以及日常生活中時刻是耳朵上掛著耳機浸泡在聽力里……全方位、快節(jié)奏的訓練生活讓隔著屏幕的我都能感受到那種無形的壓力。
不過,翻譯專業(yè)的同學和老師告訴我,這樣的訓練方式對他們來說其實是家常便飯?!邦愃粕蠘翘萋犝n文這樣的訓練方式,實際是為了訓練他們的抗干擾能力。因為在會場時,尤其是同傳,將你聽到的弄懂并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這是兩個過程而被要求在3~5秒內完成??墒?,在現場會有很多干擾因素和突發(fā)狀況。因此,必須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此齐y度很大的訓練其實是為了讓譯者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抗擊外界干擾,便于將自己調整至最佳翻譯狀態(tài)?!币晃辉诒蓖饨淌诜g課程的老師這樣解釋。
事實上,同學們還有各自的小辦法,加強自我訓練。我向徐浪請教“私家方法”,他說:“有的時候,我們會故意將錄音的音量調得很小來訓練,或者強迫自己在有些喧鬧的地方進行抗擊干擾的訓練。這樣時間長了,不論身邊人在做什么,我們都能較好地集中注意力。”在徐浪看來,譯者的很多生活方式在電視劇里被神圣化和過度美化了?!艾F實中我們的訓練生活并不會像電視劇里體現的那樣,還會有大把的時間購物吃飯、談情說愛?!彼f,“其實做翻譯是一件很費時的事情,私下里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付出?!彼苏n堂任務,類似英文原著這樣的課外讀物也是被要求必須每天都要看的。據徐浪計算,如果把老師所安排的看書任務一件不落地完成,那么每天光看書就得七八個小時?!斑@個職業(yè)的要求就是重在積累,別人眼里的信手拈來可能是我們看了好幾本書才換來的。”這也是一條需要恒心和耐力的漫漫長路:老師要求本科學生至少隔天訓練一次口譯,最好是每天都練習;到了碩士階段,則要求兩年達到數千小時的訓練時間。
所謂譯者,除了劇中出現的會議口譯工作者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方向,就是筆譯方向。徐浪說,生活中那些看似普通的文章,背后凝結著譯者非常多的心血。“對一篇四百字文章進行翻譯,多的時候前后可能花上八到十小時:五個小時在忙翻譯,五六個小時與其他人討論其中的細節(jié)。”我聽到這里,忍不住要問:將如此大量的時間花在一篇文章上,他們難道不會覺得效率過低嗎?徐浪卻說,這是譯者必須經歷的過程:“因為很多東西不能隨意去翻譯,要查資料,還要去做考證。特別是文學類的文章,首先我就是門外漢,必須要先看大量的書籍把自己變成‘小專家,才敢對它進行文化上的傳遞?!?/p>
“那你們這十個小時都花在哪兒了呢?”我仍然對這個時間感到非常困惑。
“比如,最近我們的某項筆譯任務是把一篇寫國粹文化的文章翻譯成英語。文章里面很多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東西,比如像園林、書法、圍棋、拳術這些。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首先是我們對這些背景知識不太了解。就拿園林來說,里面涉及到很多造園手法我們聽都沒聽說過。還有,像書法里面的一些筆法很多人也不清楚。所以翻譯之前我們必須得把背景了解清楚。其次,我們必須把原文讀懂。這可不輕松。文章本來是文白夾雜的,并且漢語的特點就是有的時候語法還不太規(guī)范,我們要用英語的方法把漢語分析出來,然后調整句式。再者,一些專有名詞的轉譯也十分費腦筋。比如我們在翻譯書法部分的時候,碰到一些英語里根本沒有的名詞,以前的英語也沒翻譯過,所以我們在翻譯這種詞的時候要非常小心,要謹慎考慮怎樣才能夠傳神地譯出來。最后,我們在做完之后還要對整個篇章進行校對。我們需要看整篇文章是不是形成流暢完整的文字,不能是一個一個零碎的信息。我們一般自己校對后再約上四五個同學一起討論,大家拿出自己的觀點,再挑戰(zhàn)一下對方的觀點。因此整個過程結束,會花上八到十個小時?!?/p>
除了這些時間上的付出和精力上的“奉獻”,還有對細節(jié)處的雕琢。這使得完成一次作業(yè)都讓他們感覺疲憊不堪?!坝械耐砩衔覀冎挥柧毩藘蓚€小時的筆譯,但接下來的時間可能都很難繼續(xù)做好其他的任務,因為實在太費腦筋了?!毙炖苏f正是由于部分文化背景知識空缺,對某一句話的翻譯都要推敲好久。我了解到,他們寫筆譯作業(yè)的基本步驟是要先將每個字和詞的意思分析出來,然后對比英漢語言上的差異,接著將這個差異協(xié)調過來,最后還要查語料庫來保證整篇章的完整性。有時候,甚至是為了一個簡單的搭配他們都要上語料庫進行查證。“桌邊都是堆成山的字典”,而這些正是他們的常態(tài),“每次做完一篇翻譯,感覺整個人都要碎掉了。”說起訓練完后透支的感覺,徐浪這樣形容。
明明付出了那么多,結束時卻是被掏空了的感覺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些不過就是翻譯行業(yè)所必需的職業(yè)素質罷了,好好學習語言和翻譯技巧不就行了嗎?事實并非這么簡單。不僅在提高翻譯能力上需要做出大量努力,在心態(tài)的修煉上,更是需要譯者們下功夫的。
記得北二外的翻譯學院院長程維女士在一次關于翻譯的演講中,曾反復提及一本書,就是日本知名的秋山木工的創(chuàng)建人秋山利輝在2015年的作品:《匠人精神》。程維女士認為,踏踏實實做一個具有匠人精神的專業(yè)人員,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朋友對‘匠人二字不以為然,因為這讓他們想到泥匠、鐵匠這樣所謂的‘行業(yè)低層。但秋山作為工匠這樣一個人物,在日本享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贏得了很大的社會尊重,原因就是他以自己的熱情、專注、執(zhí)著,力求在自己的領域里做到極致,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光彩。這正是一個匠人引以為傲的地方。我認為我們今天的翻譯所需要的,正是這種克服了虛榮、功利和各種誘惑之后的,令人心生敬意的匠人精神。”
我曾有幸參與過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某項年會的志愿工作,也因此實地感受了譯者在做會議同傳時的威風勁兒。有時候,工作人員們甚至會圍著同傳箱進行拍照,讓譯員們看起來真的很光鮮很成功。同樣的,在電視劇里,當男女主角程家陽和喬菲每做完一次成功的同傳,大家都以掌聲相送,有點英雄凱旋而歸的氣勢。我想,在大多數人的眼里,譯者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光芒的職業(yè),經常會活躍于鎂光燈下,與大人物們共進退。但在我看來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電視劇并沒有體現出來:那就是譯者在這些工作和學習中切換時,所要承受的巨大的落差心理。我想,這是當下的很多人,包括一些譯者本身并沒有意識到的。
北外的老師們曾給翻譯專業(yè)學習者看過一份報告:中國翻譯現狀調查。在報告里,同學們讀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場景:幾位韓語同傳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不約而同地坐在空空蕩蕩的會場里——其他人都已散去,疲憊不堪的他們覺得自己的體力、精神完全透支了,可是明明付出了這么多,等到會議結束后卻感覺就像這會場一樣:空空落落,什么都沒有。
“我的一位老師曾為一場小型會議的同傳準備了整整一個月。”徐浪提到,由于那場會議出席專家們的個人資料非常少,只有一部他們出版過的論文集,老師提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將這部論文集精讀了一遍。“有時候,我覺得譯員們更像一個保姆,在會議前就要把為之翻譯的這個人物的方方面面了解清楚,甚至包括他跟哪個朋友很要好。大家都覺得譯者們很光鮮,其實私底下做的事情非?,嵥樯踔帘拔?。”
聽到“卑微”這詞,我心里一震,但仔細一想,又覺得這是一種無奈而比較準確的描述。上高中的時候,我的英語補習班老師就曾是一名職業(yè)譯員。那次意外聽到他與家長的談話,我才知道那種每天從看見各種上層精英到回家面對自己的平凡世界的巨大落差,是真的可能會影響到一些人的職業(yè)之路的。徐浪告訴我,正因為有這樣的壓力,翻譯專業(yè)中有的同學可能畢業(yè)后更傾向于去做老師而不是職業(yè)譯員。這卻讓我更加覺得,作為一名職業(yè)譯者,需要克服的可能遠比常人想象的多:不止是為了提高翻譯能力所做的努力,更包括心理上對于自己的認知和定位,以及長期穿梭于高大上的會議場所、與波譎云詭的國際政治超近距離的接觸,他們是否還能夠平心靜氣地埋頭做好翻譯而不脫離自己的本心。我想大概這就是程維女士的“匠人精神說”,即去努力克服各種功利、虛榮和誘惑,以匠人之心去做一名踏實的譯者。
所以,“精英”一詞在我眼里恐怕都不足以概括全譯者的身份。他們通語言、知文化、曉政治、明舉止、懂分寸。我所了解到的譯者,人前,他們肩負的期望很大,收獲的掌聲很響;人后,他們承受的壓力很重、付出的努力很多。這是一項挑戰(zhàn)與樂趣并存的事業(yè),而愿將之奉為終身職業(yè)的人,大抵都有著匠人秋山利輝般的精神和信仰吧。
責任編輯:張蕾磊
在電視劇里,當男女主角程家陽和喬菲每做完一次成功的同傳,
大家都以掌聲相送,有點英雄凱旋而歸的氣勢。
我想,在大多數人的眼里,譯者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光芒的職業(yè),經常會活躍于鎂光燈下,與大人物們共進退。
但在我看來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電視劇并沒有體現出來:
那就是譯者在這些工作和學習中切換時,所要承受的巨大的落差心理。
我想,這是當下的很多人,包括一些譯者本身并沒有意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