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賦
讀劉敏抒情長詩《祖屋》有感
劉賦
微信上讀到劉敏同志今天凌晨5點鐘寫就的抒情長詩《祖屋》,我的眼眶濕潤了。詩歌中那些熟悉的場景,一下子就把我從高樓林立的城市帶到了遍地蛙鳴、夕陽炊煙、犁耙水響、生我養(yǎng)我的洞庭湖北岸那個陌生而又熟悉的鄉(xiāng)村……
“祖屋”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也是一個孕育、承載個體生命、修塑人生經(jīng)驗、啟發(fā)生活感悟的支點與元點?!皡⑻熘荆赜衅涓?;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慎終追遠,落葉歸根,生命從哪里降臨,襁褓從哪里溫暖,幼苗從哪里生長,童年從哪里啟蒙,“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我最終將到哪里?我還能不能回來?我會以哪種方式回來?”——這些哲學(xué)問題,我們繞不開,也躲不掉,因此,“故鄉(xiāng)、田園、老樹、祖屋”也便成為“尋根文學(xué)”永遠也書寫不完、常寫常新、反復(fù)吟詠的意象與主題。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祖屋破敗,斷瓦殘垣,物異人非,秋風(fēng)蕭瑟,睹物思人,——多愁善感、永葆詩心的詩人劉敏,置身于生他養(yǎng)他的老屋院落,百感交集,情難自已,熟悉的場景與兒時的歡笑,歷歷在目:壓彎了腰的棗樹,佝僂著軀干的父親,灶臺上厚厚的木鍋蓋,咬住童年褲管的小狗的牙齒,母親的雞湯,三更的燈火,清脆的雞鳴,責(zé)罰的竹條與破損的碗底,雨中的高蹺與圓圓的滾鐵環(huán),故園老柳樹灑下的斑駁樹影,油燈下童年的誦讀,兄弟5人對母愛的爭搶,夏夜充滿了母愛的蒲扇,父親親手打造、承載了濃濃父愛的木柜……詩人筆下這些熟悉的場景紛至沓來,如電影中的鏡頭回放,兒時的記憶,幸福、美好而又甜蜜,這些意象與實物,對于有著共同、相同或相似童年記憶的讀者來說,極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與溫暖的審美體驗。然而,這一切只能成為美好的、完整的、鮮活的、殘缺的、破損的、不可復(fù)原的記憶,童年美好已隨風(fēng)而逝,再也不復(fù)存在,呈現(xiàn)在詩人面前的是凋敝、殘損、破敗與錐心的疼痛:“破損的門窗”,勾勒出“摔掉門牙的臉膛”;殘破的屋頂,鏡框內(nèi)父親那“永遠凌亂的頭發(fā)”;無情的時光,“壓垮了父親的脊梁”,也“壓垮了祖屋的坐墻”;母親的廚房,“無鍋的灶臺,無柴的灶圍”,煙熄火熄,味蕾上對母親美食的記憶,無比真實,然而母親早已撒手西去,——味蕾記憶越是頑固,回憶越是美好,反差就越是巨大,對母親的傷悼就越是令人揪心:“燃燒的火焰”與廚房的“死寂”,相互沖撞,悲傷無可遏止,“我多想放聲痛哭/讓眼淚/摔落成/塵埃中(母親灶臺上)/圓圓的厚厚的木鍋蓋”;詩人的筆下,童年的回憶不止是美好,而且還具有“欺騙性”,就連父親對幼時的頑皮的“我”的懲罰用的“那根細細的竹條”與罰跪用的“破碗底”,此刻,也變成了難以復(fù)原的獨特的情感追溯:“我要讓我的膝蓋/我的懺悔/再次認真地跪上”——回憶固然美好,現(xiàn)實卻是真實且殘酷,一切恍如昨日,一切隨風(fēng)而逝,“屋后的柳樹”,“斑駁的樹影撒落滿地/這是我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納涼的地方”,昨日重現(xiàn),先人已逝,“如今他們就像這深深的老樹根/躲到了月光永遠找不到的地方”——老樹猶在,親人走遠,故園仍存,可物異人非,徒增憂傷,無處話凄涼。憂郁的詩人,頹然“倚靠在祖屋頹斷的墻垣”,化身為墻,奢望再靜靜地聽一聽逝人的心跳與童年的聲響……
全詩意象迭出,反轉(zhuǎn)、對沖、跳躍,以老樹喻人,用童年的“鐵環(huán)”的“圓”的“滾滾向前”,暗喻青壯時期對祖屋的遠離與絕塵而去,對人生美好的向往,以及對“早歲哪知世事艱”、宏圖難展、壯志未酬、光陰倏忽、少小離家、歷經(jīng)人生波折坎坷后的復(fù)雜的人生體驗,從祖屋出發(fā)——向城市進發(fā)——遺忘了祖屋——回歸祖屋,歸去來兮,田園已蕪,壯志難展,童年的鐵環(huán)已銹跡斑斑,置身祖屋,驀然回首,哪里去尋覓兒時的夢境?春風(fēng)得意,衣錦還鄉(xiāng),那不過只是心中猶存的、不泯的斗志,擺在生命時序與眼前的,只有這聊慰鄉(xiāng)愁與寄托親情的“殘破的土墻”與母親那炊煙不再的“沉寂的灶臺”,還有秋風(fēng)中又見落葉飄飛的“后屋的老柳樹”……現(xiàn)實雖然破敗,卻真實,依然仍找尋到夢中的甜蜜與美好。惟其真實,惟其沉寂,“我”才能找到曾經(jīng)的“我”,真實的“自我”?!拔摇痹?jīng)懷揣美夢,遠離祖屋;“我”曾經(jīng)意氣風(fēng)發(fā),斗酒千錢,人生快意,但,“我”還是固執(zhí)地如童年那“圓圓的鐵環(huán)”,在破落的祖屋中,找到了“最初的我”與“最真實的我”——走遍萬水千山,何處是吾鄉(xiāng)?從祖屋出發(fā),“我”仍回到了祖屋,漫長的人生旅程之后,“我”選擇了回歸,“我”找到了“我”。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蔽遗c詩人劉敏同志是同鄉(xiāng)。他長我年歲,扶弱濟困,有長兄風(fēng)范,相見恨晚,20余年來,時移情堅,友情甚篤。他早年上過縣城師范,后入鄉(xiāng)鎮(zhèn)中學(xué)做語文教師,熱愛寫詩,常常行走于楊林山下與洞庭湖邊,隔江遙望城陵磯,雞鳴吟詠岳陽樓,寫過無數(shù)篇令女同學(xué)春心蕩漾的愛情長詩。因文名與詩情,后入人民公安序列,成為省內(nèi)基層公安戰(zhàn)線享有盛譽的“大筆桿子”,并走上相應(yīng)基層領(lǐng)導(dǎo)崗位。在一般人看來,公安工作,千頭萬緒,事務(wù)繁雜,哪有閑情吟詩作賦?而劉敏同志卻用他的創(chuàng)作實績,一次次證明他的詩心不老,詩情涌動。他的書寫家國之殤的敘事長詩《江之殤》,寫于凄風(fēng)苦雨的泥濘善后救援一線;他的抒情長詩《渡》點擊于夜闌人靜的節(jié)日值班室內(nèi)手機屏;同樣地,他的這首令人淚目的長詩《祖屋》,寫于夜不能寐、聞雞起舞的凌晨5時——橫槊賦詩,倚馬可待,何等的英雄與才情!在我看來,劉敏同志的詩歌,早年以吟詠愛情的熱烈浪漫為主;壯歲以書寫人生感悟、記錄河山游歷見聞的詩意唯美見長;如今,寫得更多的則是叩問靈魂內(nèi)心、思考人生終極命題、頓悟生命與世態(tài)人生的感懷之作,不再炫耀文字華美,不再刻意追求詩歌技巧,更多地是從故鄉(xiāng)與泥土中翻耕生活的記憶,回歸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傳統(tǒng),向著樸素、寧靜、真摯、簡約、凝重的主題在聚焦發(fā)力?!蹲嫖荨芬辉?,讓我感動之余,也隱約對應(yīng)、窺見出他近年來豪飲微醺之后偶爾流露出來的那絲“人近退休、壯志未酬”、難舍一線工作舞臺的眷戀之情。
——祖屋常存夢中,好詩還在后頭。我深情地祝福并熱烈地期待著!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下午3:10分于武漢東西湖辦公室
附:
祖屋
劉敏
從前 父親總把自己坐成祖屋
明滅的煙斗
燃燒無語的掛念
點亮回家的路徑
而今 祖屋把自己坐成父親
破損的門窗 勾勒出
摔掉門牙的喜劇臉龐
不知誰的丹青
把陽光從屋頂畫進來
恰如鏡框內(nèi)父親
永遠凌亂的頭發(fā)
幾十年的時光
壓彎了祖屋后面的棗樹
壓彎了父親的脊梁
最終壓垮了祖屋的坐墻
父親佝僂著腰 用一生
把自己站直成祖屋的柱樑
還是跟兒時一樣
我用眼睛喊一聲坐門口的父親
聲音卻奔向母親的廚房
無鍋的灶臺 無柴的灶圍
燃燒或者沉寂
無語相對 相依相偎
我多想放聲痛哭
讓我的眼淚 摔落成
塵埃中圓圓的厚厚的木鍋蓋
兒時的小犬嚙住我的褲管
相認的吠聲訴說祖屋的空蕩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兒時的誦讀從祖屋的梁上飄下
我在尋找那張小方桌
桌上有清新的瓜果
母親的雞湯
兄弟五人對母愛的爭搶
我多想找到那把老蒲扇
永不知倦永不停頓的老蒲扇
城里的日立 美的和格力
總也扇不出那樣清涼的夢鄉(xiāng)
我還想找到那張寧波柜
我要請求我的父親
再次把小小的鐵釘陪我釘在柜的木框上
再幫我找一找 釘子下面遺落的夢想
我還想找到釘子上掛著的小油燈
把時光燃成燈花
把五更燃成雞鳴
讓晶瑩的燈花再次叩響《天問》
讓雞鳴的翅膀 再次
輕輕拍打《悲慘世界》的早晨
我還要找到那根細細的竹條
我要請求我的父親 用它
再次重重抽打我的肩背
抽打我的靈魂
我想找到那方破損的碗底
我要讓我的膝蓋 我的懺悔
再次認真地跪上
我還想找到兒時的高蹺和鐵環(huán)
下雨的時候 兩根細細的木棍
淌過污泥 跨過濁水
帶著腳步飛奔
是它告訴生活
原來就是這么簡單
鐵環(huán)是圓的 圓圓的鐵環(huán)
圓是快樂 圓是力量
圓圓的鐵環(huán)滾滾向前
這些年我們總向往鬧市
把它遺忘在鄉(xiāng)間祖屋
好久了 我總是找不到圓的方向
我撫摸屋后的柳樹
那粗糙的樹干像歲月一樣滄桑
地面奔走的樹莖
如同時間又不知伸向何方
不知何時 月上東山
斑駁的樹影灑落滿地
這是我的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納涼的地方
如今他們就像這深深的老樹根
躲到了月光永遠找不到的地方
倚靠在祖屋頹圮的墻垣
我多想化身為墻 靜靜地
聽一聽她們的心跳 她們的聲響
2017年8月18日凌晨5點于容城在焉齋
(作者介紹:劉賦,博士,作家,現(xiàn)居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