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偉
一
翻開中國守墓史,最震撼心魄的可能就是明代袁崇煥的守墓人。我在內心里唯一贊成,也認為最有價值的,就是為袁崇煥守墓,因為袁崇煥不但冤情震天地,而且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如果沒有袁崇煥被冤,也許就沒有清朝的統(tǒng)治三百年的悲劇。
當然,存在即合理,歷史無法假設。
但在湖南省新化縣奉家鎮(zhèn)墨溪村,卻有四代人為一個無名的紅軍戰(zhàn)士守墓,至今已守了整整八十一年!
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信念?什么樣的情結?什么樣的力量呢?
故事得從1935年12月說起。
奉家是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古老村鎮(zhèn),這里只有一條大路通往外面。傳說在秦朝的時候,一部分湖廣先民為了逃避戰(zhàn)亂,長途跋涉來到了這里,然后隱姓埋名住了下來。他們全部改姓奉,一是以示與秦朝區(qū)別,二是寓意著自己是從秦朝時逃到這里來定居的。他們在這里一住就是幾百年,生生不息,繁衍后代,直到東晉陶淵明生活的年代才被人發(fā)現(xiàn)。而真正歸附王化,由中央政府統(tǒng)治,則是在宋朝熙寧年間,即公元1032年,宋神宗開王化之新化,在這里設縣治,于是取名新化縣。
但奉家離新化的縣城非常遙遠,走路要三天三夜才能到,騎馬也得整整一天,因為這里山路崎嶇,容不下數(shù)人抬著一頂大轎行走。因此,雖然名為新化,其實也還遠遠沒有被“化”著,仍是一片“蠻荒”之地。雖然“蠻荒”,但這里的人都是因逃避戰(zhàn)爭而來,不喜歡戰(zhàn)爭的人肯定也不喜歡內斗,所以這里的民風非常淳樸,人們十分善良,待人甚是熱情。
1935年12月(農(nóng)歷十月),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甘泗淇、李達等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二、六軍團經(jīng)溆浦到達新化奉家,司令部設在下團村,開展打土豪、斗地主、救濟窮人、宣傳紅軍等活動。
由于村民最初對紅軍不了解,以為他們是土匪,因此,紅軍來之前,大多數(shù)村民都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而現(xiàn)在,看到紅軍給老百姓挑水、打柴、挖土,看到紅軍打地主、斗惡霸,便對紅軍產(chǎn)生了好感,紅軍遠遠地跟他們打招呼:“老鄉(xiāng)早!”村民們也笑著向紅軍們打招呼。
村民奉顯梯家也住了11個紅軍戰(zhàn)士,是奉顯梯主動邀請過來的。一開始,紅軍只同意住到屋檐下,奉顯梯就自己陪著紅軍在屋檐下住了一晚,沒想到這一晚就著了涼,不停地拉肚子。這下他更加覺得屋檐下睡不得,第二天,他一個勁地把紅軍戰(zhàn)士往家里讓,讓他們到床上擠,或者睡到廳屋里。一個小戰(zhàn)士說:“老鄉(xiāng),您別客氣,我們年輕,身板硬,沒事的?!狈铒@梯和堂弟奉顯情、兒子奉名鼎說:“出門在外不容易,你們是為我們窮苦人,我們也要為你們著想啊?!焙谜f歹說,紅軍才同意住到廳屋里來。一到半夜,屋里鼾聲四起,似乎要把這幾間茅屋震破,奉顯梯睡不著,起來小解。可是,當他走到屋外的馬桶處,一個黑影出現(xiàn)在他面前。奉顯梯想叫,黑影突然說話了:“老鄉(xiāng),你晚上睡不好?。俊痹瓉硎羌t軍。奉顯梯這才鎮(zhèn)定下來,說:“是小紅軍啊,你怎么也睡不好?”小戰(zhàn)士有點艱難地說:“可能是白天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吧,有點拉肚子!”奉顯梯點個火把一照,只見茅房的板子上有一灘紅色的東西,大驚道:“小戰(zhàn)士,這是你拉的?”小戰(zhàn)士難為情地說:“是我,不好意思,等會我給你弄干凈!”奉顯梯說:“小戰(zhàn)士,你這是‘下紅呀!”“下紅?”小戰(zhàn)士不解。奉顯梯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下紅”在新化是罵人的話,罵一個人懶、非常懶、懶得不像話就說他是“下紅”,就是從肚子里拉出紅色的東西來??墒牵以趺茨芰R紅軍小戰(zhàn)士是“下紅”呢?可是,他的的確確是“下紅”呀!奉顯梯搜索枯腸也不知道如何跟紅軍戰(zhàn)士解釋什么是“下紅”?!跋录t”在當時是一種頑疾,很難治。
小戰(zhàn)士非常疲憊地說:“我知道了,老鄉(xiāng),沒事的,早點休息吧?!?/p>
奉顯梯再也睡不著了。
第二天一大早,紅軍戰(zhàn)士就到外面去了,包括那個“下紅”的小戰(zhàn)士。
奉顯梯躺在床上,堂弟奉顯情和兒子奉名鼎進來了。奉顯梯有氣無力地說:“我沒事,但小戰(zhàn)士下紅,你們要想辦法幫他治好,看樣子很危險。”
奉顯情和奉名鼎點了點頭。這一天,他們就忙著到外邊找治“下紅”的藥,一個老中醫(yī)告訴他們,把餅藥用柴火燒焦,然后立即用來泡水喝,可以治“下紅”。
在一個庵堂里,他們找到了兩粒餅藥。餅藥就是農(nóng)村蒸酒時用來做酒引子用的小圓球,它是用農(nóng)村土生土長的辣葉等原料做成的。
可是這一天傍晚,紅軍戰(zhàn)士沒有回來。直到三天后的中午,四個紅軍戰(zhàn)士用一個臨時做的杉木擔架把小戰(zhàn)士抬來了,小戰(zhàn)士的臉蒼白,渾身無力,嘴巴微微張開。
奉顯梯一家大吃一驚。
“怎么這樣了?這幾天哪去了?得趕緊吃藥才行?!?/p>
一個紅軍首長眼里含著淚,從身上掏出兩塊銀元,拍到奉顯梯手中,還沒開口,熱淚已經(jīng)掉到銀元上。
紅軍首長飽含深情地說:“老鄉(xiāng),我們的部隊明天就要轉移了,小戰(zhàn)士病重,只好留在您這里,請您幫他治病,如果實在不行,就請您用這兩塊銀元置辦棺木,安排后事。請相信,我們紅軍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紅軍還會回來的!”
奉顯梯握著紅軍首長交給的兩塊銀元,不知道說什么好,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四名戰(zhàn)士向小戰(zhàn)士敬了個禮,又向奉顯梯敬了個禮,轉身就消失在山坳里了。
奉顯梯把餅藥燒焦,泡了開水,用調羹喂給小戰(zhàn)士喝。小戰(zhàn)士喝了后,當晚一度有所好轉。一個勁地說:“謝謝老鄉(xiāng)!謝謝老鄉(xiāng)!”
但到了后半夜,小戰(zhàn)士又開始拉肚子,且拉出來的全部是血。奉顯梯知道已經(jīng)無能為力。凌晨五點多鐘,小戰(zhàn)士就停止了呼吸。
奉顯梯一家人非常悲傷。此時才想到還沒來得及問這個紅軍戰(zhàn)士的名字。
奉顯梯年齡較大,因照顧無名戰(zhàn)士身體也受了風寒,他把奉顯情和奉名鼎叫到床前,把兩塊銀元交給奉名鼎,交代他們辦好紅軍戰(zhàn)士的后事。當天,兩人領命從山下買來一副棺木,將小戰(zhàn)士葬在墨溪村紅旗界楓樹山的紅硃灣。
因為當?shù)赜小岸堂怼焙屯獾厝瞬荒苌蠅炆降牧曀?,為了保護好小戰(zhàn)士的墳不受破壞,奉顯梯、奉顯情和奉名鼎輪番天天在山上守墓。他們見到人就說:“這是紅軍戰(zhàn)士的墓,我們村里的人要保護好啊。紅軍是為我們窮苦人打天下,他們得了天下還會回來的!”每碰到一個人,他們就宣講一次。碰到不講理的,講不清的,他們就多講幾次。
一個月過去了,村里人都知道,山上埋了一個紅軍戰(zhàn)士,都知道紅軍戰(zhàn)士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
半年過去了,周邊幾個村的村民都知道這里埋了一個無名紅軍戰(zhàn)士,他們不但不來破壞,還自覺地獻上野花、燃放鞭炮。第二年的清明節(jié),到紅軍墓來祭拜的村民川流不息??吹竭@樣的場景,奉顯梯一家人感到非常欣慰,他們真沒想到,本來擔心被別人破壞墳地,而事實上,無名紅軍戰(zhàn)士的墳受到所有村民的祭拜。
二
時間一晃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三十多年過去了,紅軍戰(zhàn)士的墓依然保存完好。每到清明,村民們依然自發(fā)地前往祭拜。為了對下一代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大隊隊長羅承忠組織大隊小學的師生前往祭拜,并給他們講述紅軍當年在奉家打土豪、斗惡霸、幫助貧苦百姓的故事。學生們只在書本上讀過紅軍的故事,現(xiàn)在聽到他們身邊的紅軍故事,感到紅軍離他們很近,革命先輩離他們很近。
1972年的清明節(jié),羅承忠、奉名鼎的兒子奉孝義、大隊小學校長帶著一百多師生來到紅軍墓前祭掃。一個三年級的小朋友說:“羅伯伯,這個紅軍戰(zhàn)士的墓,怎么連一塊墓碑都沒有?”
羅承忠心里格登了一下,這不是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嗎?這小朋友說得有道理啊,紅軍戰(zhàn)士沒有名,墓碑也沒有,怎么在這里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呢?
回去之后,羅忠山立即向上團公社(今奉家鎮(zhèn)上團管區(qū))寫了報告,將報告交給公社秘書陳品高,陳品高非常重視,及時交給了時任上團公社黨委書記的張楚文。張楚文認為紅軍過境奉家,不但留下了光輝的歷史,還留下了這么一個現(xiàn)實的遺存,理應加以重點保護。于是,張楚文立即以公社的名義向新化縣民政局申請立項并獲得了批準,新化縣民政局撥付了???萬元,在1972年12月,無名戰(zhàn)士的墓地被修葺一新。墓前立著兩塊石碑,分別刻著“紅軍萬歲”和毛主席“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詩句。紅軍墓竣工之際,全大隊的人都聞訊前去參觀、行禮、祭拜。紅軍墓,已然成為人們懷念紅軍的一塊圣地,也成為學校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地方。
2012年,83歲的羅承忠在彌留之際,給子女們留下了唯一的遺囑:我死后,你們要把我葬在紅軍墓的旁邊,我要永遠陪著這個外地來的無名紅軍戰(zhàn)士!
家人們含淚答應了羅忠山的請求。后因紅軍戰(zhàn)士墓旁無地可葬,兒女們便將他葬在紅軍墓下邊約20米處。
有人對羅承忠的遺囑進行了這樣的解讀:一是憐惜紅軍戰(zhàn)士在他鄉(xiāng)孤獨,他要陪伴;二是因為紅軍戰(zhàn)士“短命”,擔心有些人有偏見,他要以一個八十三歲老人的陪伴消除偏見;而最主要的,是他擔心時間一久,別人就忘了這座孤墳,不來祭掃。而他葬在這里,兒孫后代們自然會來,他們祭掃他的同時,也自然就會祭掃紅軍墓。人們感嘆地說,羅承忠對紅軍真是愛得深入骨髓,而且真的是用心良苦,這種情懷,令人欽敬!羅承忠的后人也沒有忘記父親的囑咐,每年的清明節(jié),在為父親祭掃的同時,都要為紅軍墓祭掃、掛青。當?shù)厝罕姷郊t軍墓前祭掃的人絡繹不絕,大家來了,都少不了在紅軍墓前插一柱香,作一個揖。
三
上世紀八十年代,田代友接過了村支書的接力棒。每年的清明到來之前,田代友都要來給紅軍墓鋤草、割青、打掃,并燒上紙錢,獻上自己深情的一拜。同時,他還來到村屬小學,向小學生們講述紅軍在奉家的故事,講述紅軍墓的由來。在清明節(jié)這天,學校的全體師生都會來到山上,祭掃紅軍墓,將這作為小學生的必修德育課來上,每年一次,一次也不能少。
四
2014年,田代友老支書在擔任了20多年支書后,退居二線。年方三十出頭的伍玉山接過了墨溪村村支書的接力棒。
伍玉山上任不久,就來到山上看望紅軍墓,他發(fā)現(xiàn),從1972年至2014年,42年過去,紅軍墓上的土已經(jīng)癟了下去,那兩塊墓碑經(jīng)過幾十年風雨的剝蝕,已經(jīng)有些字跡模糊。
當天晚上,他就召集村支部會議,對如何整修紅軍墓進行了專題討論。大家認為,不但要重修紅軍墓,而且要對墓碑的內容進行豐富,在墓碑上要對紅軍行軍的路線圖進行全面體現(xiàn),對紅軍在奉家的整體情況要有個概述。要讓紅軍墓成為整個奉家鎮(zhèn)進行紅色教育基地,甚至成為新化縣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地方。
形成一致意見后,村支部向奉家鎮(zhèn)黨委報告,奉家鎮(zhèn)黨委高度重視,立即向新化縣民政局打了報告,新化縣民政局進行立項,并撥付了紅軍墓修繕???。
2015年12月,村里對紅軍墓進行了整修,整修后的紅軍墓高一米多,墓前的石碑上,刻有紅軍在奉家的全過程文字介紹和行軍路線。原有的兩塊石碑依然保留。無名紅軍戰(zhàn)士的墓,歷經(jīng)80年的風雨,更加壯觀。
2016年清明節(jié),紅軍墓迎來了整修后的第一次傳統(tǒng)教育,100多名師生和村干部一起,來到紅軍墓前,莊嚴肅立,三鞠躬。
一個無名紅軍戰(zhàn)士的墓,雖然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風雨剝蝕,卻愈來愈清晰,愈來愈重要地聳立在當?shù)乩习傩盏男闹?!它成了當?shù)厝嗣駪涯罴t軍、紀念紅軍的一個現(xiàn)實所在,成為見證紅軍彪炳史冊功勛的一個鄉(xiāng)村見證!
雪中送毯
奉家,盡是山,因此又名奉家山。
巖板村分水界廟地,是奉家山最高的地方。這里,一條瀑布從山上穿巖而下,所經(jīng)之處成為一條分明的分水嶺,轟隆隆的流水聲劃破山的寧靜,奔流到山下,流入渠江,再曲折匯入湘江,經(jīng)長江注入東海。
因為這條無名的瀑布把山分成了兩邊,人們把這里叫作分水界。
但此時,這條瀑布的水不大,飛水而下的聲音也比夏日里小很多。畢竟是寒冬季節(jié),大山里的冬天來得更早,天氣也更冷。舉目望去,到處是白茫茫一片,連樹上也掛滿了厚厚的一坨一坨的雪,很多樹枝和竹子都被壓斷了,斷裂處露出嶄新的、雪白雪白的“肉體”來。
平時里,這里人跡罕至。只住著一戶楊姓人家,楊家是從隆回縣逃荒討米過來的,可能估計自己在山下奉姓人口集中居住區(qū)難以找到容身之地,就在分水界的一塊大石頭邊上找到一處三不管的空地,用黃土、石頭和樹干壘成了三間房子,得以安家度日。于是楊家就成為在這里定居的一個雜姓人家,同樣被奉家人接納。楊家人就這樣在這里定居下來,生生不息,繁衍后代。
到了1927年2月,本故事的主人公楊詩培出生時,楊家已有老少8口人,分別是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在山上沒有水田可種,只能多種容易生長的作物,于是,賤生賤長的玉米成為一家人重點種植并賴以維持生存的主要食物。但生活用品出奇的少,一家8口,卻只有3張薄薄的被子。在冬天只能靠人擠人取暖,但睡在邊上的人還是難免有肢體要露到被子外面受凍。
1935年的冬天,楊詩培8歲。這天上午,他被一陣連續(xù)不斷的腳步聲驚醒了,爺爺奶奶倉促地將他弄醒,拉著躲到山上去。他睜開眼一看,只見一隊當兵的隊伍正在向山上走去。隊伍經(jīng)過的大路離家只有二十來米遠,只見他們身著深灰色服裝,扛著步槍,戴著八角帽,帽子上別著一顆紅色的五角星,衣領左右各有一枚紅色的領章,每個人的身上還披著一條暗紅色的毯子。
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在奉家山人聽來的傳言里,只要是兵,就會打、砸、搶。只要看到兵來了,就盡量躲得遠遠的,叫作“躲兵災”。他們知道,在偏遠的山村,兵來了也待不久,過不了幾天,他們就會開走。
山的那邊,就是上團村、下團村、墨溪村等人口稠密的地方。
看來,這些兵可能要在那里駐扎。
好在這山上的樹木多,密密麻麻的樹林,很容易躲起來。何況兵們不熟悉地形,隨便一躲,兵們就找不到了。
爺爺、奶奶和母親帶著兩個姐姐不知什么時候跑到山上去了。
父親楊芳高沒有走,楊芳高是個匠桶,做桶的功夫了得,因在家里排行老三,俗有“三桶匠”之稱。他生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的性格就像他箍木桶用的粗大的鐵箍一樣堅硬,他想:我都這把年紀了,難道還怕他們抓我當兵不成?報名當兵說不定他們都不會要了。家里又沒什么值錢的東西,怕個啥呢?他們要是打我,我是箍桶匠,還有鋒快的斧頭呢!
8歲的楊詩培見父親沒走,自己也沒有往山上走。
這到底是群怎么樣的兵???看上去面黃肌瘦,卻又很有精神,很有紀律,很有秩序,一邊走一邊喊著口號。路邊的苞谷地里,掛滿了苞谷,卻沒有一個人去摘。這些兵怎么與眾不同呢?這年代,哪有當兵的見了東西不搶的?
楊芳高、楊詩培父子十分納悶。
直到晌午過了好一會兒,看到兵也走得差不多了,楊詩培不停地對父親說:“我餓了,要吃東西?!睏罘几哌@才到屋后的山上去抱一捆柴回來,想燒個火,烤玉米棒子給兒子吃。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出門往后面山上才走了不到30米,剛剛接近干柴堆的時候,看到又有一隊兵走過來了,以勇敢自居的楊芳高感到一種本能的緊張。于是,他放下柴捆,本能地向山上的密林中跑去。
“老鄉(xiāng)——不要怕,我們是紅軍!”
正在他拔腿往山上跑時,后面一個騎馬的軍官在馬上喊住了他,他不覺回頭一看,只見那軍官披著一件黃色的軍大衣,頭戴平頂黃軍帽,手里拿著一個彎彎的煙斗,上嘴唇的胡子濃密而黑。
胡子軍官勒住馬,滿面含笑地說:
“我們是工農(nóng)紅軍,是專門幫老百姓的,我們只打土豪、斗地主!”
打土豪,斗地主?土豪、地主誰敢動?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軍隊?這怎么可能?
楊芳高將信將疑。
就在他將信將疑的那會,胡子軍官已從馬上下來,隨手一招,隊列里出來3個士兵跟在他身邊,面帶笑容向他走來。3個士兵的身上,每人都背著一個暗紅色的背包,而這位軍官的腰上,別著一把有黃色牛皮套著的短槍。
“回來,回來,老鄉(xiāng)!我們到你家里看看!”
“我是到山上打柴,要燒玉米棒子給我崽吃?!睏罘几咄蝗挥梅窖曰卮?,似乎是為自己逃跑的動作打圓場。
胡子軍官和3個士兵嘿嘿笑著,軍官指指蓋著茅草頂?shù)姆孔訂枺骸斑@就是你家嗎?”
“是的,你們等一下,我要兒子給你們開門。”隨即他大聲對屋里喊:“詩培,開門!”楊詩培大膽地把門打開了。
“小朋友,你真不錯!今年幾歲了?上學了嗎?”為首的胡子軍官親切地問。
“8歲,沒有讀書!”
“為什么沒有讀書呀?”
“家里沒錢,請不起老師!”
楊詩培背著一捆柴從后門進來了。
“老鄉(xiāng),你辛苦了!”穿大衣留胡子的軍官說。
楊芳高嘿嘿地笑著:“你們坐,我燒玉米棒子給你們吃吧!”
楊芳高在灶中燃起柴火,火焰立即把略顯陰暗的屋子照得亮堂起來。
楊詩培在廳堂的門邊不解地看著父親和這幾個當兵的,他想不清父親怎么一下子跟這些當兵的熟了,就像親戚一樣。他不知道這是為什么。見父親不怕,他也就不怕,只是跑到一邊去玩了。
“小朋友,過來過來,一起烤火!”
楊詩培一動不動,搖了搖頭,對他父親說:“爹爹,我餓!”
楊芳高給4個紅軍官兵一個發(fā)了一個玉米棒子,說:“自己烤著吃吧,咱窮人別的沒有,玉米棒子還是夠吃。你們看,這梁上掛的,籮筐里裝的,地上堆的,全是玉米棒子。玉米葉和玉米秸稈,我們就用來烤火?!彼约阂沧チ艘粋€玉米烤給兒子吃。
4個官兵都推辭不接。
“老鄉(xiāng),我們是毛主席、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楊芳高聽得似懂非懂。他不敢相信,世界上還有這樣的軍隊。
胡子軍官問:“老鄉(xiāng),你家?guī)卓谌??他們都到哪去了?為什么只有你們倆在家?你們這里保長甲長欺負百姓么?到外地逃荒討米的多么?有地耕么?有農(nóng)具么?農(nóng)民兄弟討得起堂客么?雪天有被子蓋么?”
一連串的問寒問暖,把楊芳高問得心里暖乎乎的。楊芳高一知半解、遮遮掩掩地回答著。紅軍軍官說:“到你家里參觀一下,行嗎?”楊芳高憨厚地一笑,說:“行。只是不成樣子,讓你們看出丑來呢!”
一口熱情的方言土語把胡子軍官和3個戰(zhàn)士都逗笑了。
胡子軍官說:“我們都是鬧革命的窮人,沒有什么丑不丑的。我們就是要幫助有丑的人呢?!睏罘几呗牭盟贫嵌?。
在一間被稱作臥室的房子里,紅軍軍官看到,房間里的床是用幾根杉木釘在墻上,樹皮都沒有剝,只在木頭上鋪了一層稻草,稻草上再鋪一張薄薄的舊棉絮。一家8口人,只有3張薄薄的棉絮。
“老鄉(xiāng)啊,天這么冷,你們怎么過冬呀?”
“擠啊,我們就是晚睡一點,擠緊一點,就這樣過呢!”
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洠?935年的冬天,奉家山的天氣很冷,最低溫度達到過零下九度。楊家人是怎么在抵御寒冷?。?/p>
胡子軍官和3個紅軍戰(zhàn)士都沉默著。軍官向戰(zhàn)士們使了一個眼色。
3個紅軍戰(zhàn)士心領神會,一起解開系在身上的紅背包,一個戰(zhàn)士熱情地說:“老鄉(xiāng),你家被子太少了,我們的毛毯,就送給您過冬吧!”
“這……這……這怎么使得?”楊芳高張大了嘴巴,小楊詩培高興得跳了起來,跑過來接過毛毯,立刻往身上一圍,露出一臉的快樂。
“沒關系,老鄉(xiāng),要記住,毛主席、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就是幫助窮苦百姓服務的!”胡子軍官說,戰(zhàn)士們微笑點頭。
楊芳高的眼睛不知什么時候濕潤了,用模糊的眼光看著眼前的紅軍官兵。對方向他微笑告別。
若干年后,楊詩培在宣傳畫上看過賀龍的像,驚喜地說:“這個胡子軍官,原來送了毯子給我父親,現(xiàn)在當什么大官了呀?好人??!”
(婁底市政府原副秘書長奉友良、婁底市直工委書記、婁底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劉福高為筆者采訪提供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謝。)
責任編輯/彭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