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瓊
山區(qū)小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雷明瓊
課堂教學,目前依然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教師離開“課堂”這一“演練廳”,教學活動將成為紙上談兵。貧困邊遠山區(qū)學校的孩子們,課堂教學成了他們獲取文化知識的唯一途徑。下面筆者通過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實例,略談農村學校靈動、高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三區(qū)小學 數學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應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而誘導學生的有意注意??梢酝ㄟ^故事、童話、猜謎等手段把枯燥、深沉的數學知識富于妙趣橫生的童趣中,使孩子津津樂道地聽老師“分解下文”,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集中精力尋求答案。如:教學“比較分數大小”一節(jié)時,教師出示幾個人分吃西瓜的情境圖后,用“豬八戒和小猴吃西瓜”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豬”由于自己肚子大、比較貪吃,想比小猴們多吃些。自己要吃這個西瓜的“五分之一”,只給其他每只小猴吃這個瓜的“三分之一”。聰明的小猴們會不會同意呢?這樣給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思考空間,激發(fā)其警覺功能,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進入猜測、想象、討論、互動操作的狀態(tài)。直到得出結論,其過程孩子帶著“豬八戒與孫悟空”妙趣橫生的情感體驗,自然投入到老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其知覺、警覺又不得不集中到“誰吃五分之一,誰吃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多還是三分之一多?這個問題上來。緊緊扣住“哪個數大?哪個數???”這一認知焦點,置學生思維于風口浪尖。為了“自己不成豬八戒”,學生會盡其所能進行猜操作、比較、思考、交流。。。。。,課堂環(huán)境輕松、愉悅、學生思維活躍。整堂課自然和諧、充滿活力與生氣。在師生互動中,新的認知結構自然生成。
認知沖突是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與所學新知識之間無法包容所產生的矛盾。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挑逗學生探討和解決問題熱情的內在動因。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知識點、找準契機設置思維陷阱,制造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實現知識再建構。讓學生很快形成新的認知,使課堂教學更加開放、更加靈動高效。課堂上,制造認知沖突,一般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學生認知盲區(qū)和認知邊緣區(qū)域植入正確的導向布控。即在學生某個認知容易產生混淆和出現偏差的地方事先打下“埋伏”、設置“圈套“。等學生按原有認知經驗接近這個“陷阱”時,會發(fā)現按自己的思路行不通,而且原有的認知基礎又無法解釋和支撐眼前現象,其警覺功能會立即啟動,新舊認知結構之間的矛盾沖突油然而生。
有疑則問,有了疑問,學生自然會想方設法去尋找答案或想知道他人的答案。一般來講,設疑要緊緊圍繞所學內容進行,講究問題的知識性、科學性和挑逗性。既要有一定的預示,又不可把問題說透、挑明。要給學生造成懸念。讓學生處于一種“欲知不能、欲罷不甘”的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學生去推理、想像、質疑。如:教學“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課前把學生分成5人一小組,每個小組都準備23個實物。當引導學生列出除法算式:“23÷5”后,立即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將“23個”實物平均分給組內的每一個同學,看看每人能分得幾個?(要求:必須要分平均)。通過小組合作操作,學生很快發(fā)現矛盾:23個實物分給組內5個同學怎么都分不平均。還沒等老師提問,就有學生先問道:“我們組每人分得4個后,還剩下3個,分給誰都不合適,是不是老師給我們的實物總個數不對呢?還有人問:一定要把23個分完嗎?可以留下幾個嗎?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剩下3個分給誰都不合適說明不能再分了,怎么辦呢?這里的“3”叫什么?怎么寫呢?有了這個疑問,很快有學生說:“剩下這3個可以讓它剩著、另外給取個名”。也有學生說:“可以把其他小組剩下的合在一起繼續(xù)分”;還有人問:剩下這3個可以取個什么名兒嗎?該怎么寫它呢?各種精彩新奇的答案從孩子們口中冒出來。這樣,學生“動”了、思維“靈”了、氣氛“活”了、課堂“亮”了。課堂教學效率高了。
另外,從心里學角度講,兒童的學習效率主要由三方面決定:,一是孩子知覺的集中、二是警覺反饋、三是情感(即游戲)沖動。所以,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預設教學方案時一定要有彈性:盡量為課堂現場創(chuàng)設靈活有效的生成路徑,讓每個孩子的知覺、警覺、情感功能都受到沖擊。確保學生在思考、探究、猜測、互動、交流、中享受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才能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孩子更好潛心學習。
[1]王權.農村小學高效課堂教學研究[N]. 黔西南日報,2017-03-22(008).
[2]葉敏.小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111+118.
(作者單位:重慶市城口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