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銀
此時,正是丙申年的中秋節(jié)。在這個月圓人團圓的時候,我再次閱讀彭曉玲的長篇報告文學《空巢——鄉(xiāng)村留守老人生活現(xiàn)狀啟示錄》,其復雜的感受格外強烈。面對很多鄉(xiāng)村留守老人孤苦艱難的現(xiàn)實生活處境,深深的同情和無奈、強烈的惦記和擔憂、沉重的憂思和期待,這些感受交融到一起,似乎天上那光亮美麗的圓月也變得哀傷起來。
有來自官方渠道的消息稱,中國人口已經進入了一個老年化階段,老年人的比例還將伴隨著時間會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加之中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更多年輕人離開農村家鄉(xiāng)奔赴城市打工,留守鄉(xiāng)村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所以,如何面對這樣的白發(fā)大潮的到來,已經是全社會和國家各級政府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了。正是在這樣的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出于兒時對廖婆婆的記憶感知和觸動,出于一個女性的細膩的情感發(fā)現(xiàn),和作家本身的社會責任感,彭曉玲不顧艱辛勞累,獨自出發(fā)到江西、河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廣東和自己家鄉(xiāng)——湖南的桑植、益陽等八省市的十三個縣市進行實地真人調查采訪,用貼近現(xiàn)場的實際觀察、訪問和感受,深入具體地將真實人物再現(xiàn),分析多地鄉(xiāng)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狀況,為人們真實確切地認識、把握“空巢老人”極其不同的艱難和孤苦,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彭曉玲提供給我們的這些文字,自然也是現(xiàn)今鄉(xiāng)村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但它卻是一個普遍性存在。這樣的話題自然是有沉重感的,但沉浸在其中卻時常能感受到作家對鄉(xiāng)土的掛念和溫情流露,當然還有不少的無奈甚至義憤。可是,不管從那一種角度上來看,彭曉玲的《空巢》都是一部包含著作者強烈社會職責自覺和人性良知愛意的作品,對于影響、引導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的家庭行為具有積極的喚醒和促進作用。
報告文學的最大特點和力量,就在于其立足真實的事實、人物,來表達作家的社會發(fā)現(xiàn)與理解。因此,如今報告文學比那些虛頭巴腦、隨意虛構編造的故事更富有參考啟示意義和價值,所以也自然能夠吸引讀者的關注?!犊粘病返膶懽?,充分地尊重和落實了報告文學的這種特點。作者對自己描述的任何一位老人都有真實的接觸和現(xiàn)場訪談,這種因為被訪者個人的不善應對可能會存在不完整、不靈動的局限,但在真實性一方面卻是比較充分的。
像湖南瀏陽的張水美老人,年輕時家庭生活雖然游離不定,但不管多么令人不快,精神情感卻是正常平靜的。因為有婚姻在,老伴與她一起維持著這個家,可是,因為老伴一場重病,又因為治病花費了巨額費用還并未能救下老伴的性命,在兒子也無力承擔之后,張水美老人的孤苦、艱難的日子就開始了。她的那個已經不像個家的家和簡陋衰敗的人生,讓她竟然說出“我寧愿早死”這樣的狠話。另外像已經步入老年的趙海龍,為外出打工掙錢的兒女看孩子,最艱辛的時期必須同時照看八個孩子,付出了心血、勞動和金錢,到后來卻不能得到子女們的理解,甚至還要受埋怨和冷眼。
河北的白二熬,為了給兒子蓋房,拆了自己簡陋的舊房,新房卻因為資金短缺一直蓋不起來,自己已經年老體弱了,卻還要借住在別人的舊房里;湖北的文小蘭,因為家破了,幾經奮發(fā),最后還是歸于衰敗,連自己的精神都出了問題,才剛剛五十二歲,就被送進簡陋的街道敬老院來了;重慶的黎昌成,被患尿毒癥的老婆拖垮了全家;甘肅的連自己生活都很難為繼,卻被迫為女兒還貸款的石志孝;湖南桑植的陳克云,生活過得不成樣子,天冷時,“就去媽媽那里烤火”,而她的媽媽已經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了……在采訪現(xiàn)場,彭曉玲感受著老人們的淚水、嘆息、沉默和無望,自己也時常被對方感染而傷感。
這是一些鄉(xiāng)村留守老人艱難凄苦的現(xiàn)實生活命運的真實描述,在樸素的表現(xiàn)中有一種鮮活的力量,還帶有相當實際的普遍性,它是作者寫給這個社會的報告。但愿像這樣來自鄉(xiāng)村基層的報告,能夠引起這些留守老人的子女、世人以及各級政府的切實關注。
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叫“父母在,不遠游”。這是提倡和強調子女多陪伴照看父母和行孝??墒乾F(xiàn)實生活里,人們的這種孝行自覺在日益減退,很多子女為了自己的生活與前程,放棄應有的責任和道義,致使父母在年老時陷入貧困和孤獨。這種“空巢”現(xiàn)象,并不只出現(xiàn)在農村,在城市也有其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精神情感的傷害可以類比。如,“啃老族”這樣的現(xiàn)象已經很普遍,提倡“?;丶铱纯础边@樣的主張似乎也只是一種溫馨而無奈的提示,從這些現(xiàn)象中足可見老人們處境的尷尬。對于很多人而言,“你在外面闖世事,掙錢養(yǎng)活自己的妻兒,過現(xiàn)代化的生活”,但你可對父母盡到了為人兒女的責任?各級政府從政策到措施是否思慮到位都是需要拷問的。因此,彭曉玲的《空巢》中,調查報告言說的實在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非常嚴峻的社會話題,是對傳統(tǒng)道德和社會現(xiàn)實責任的呼喚和期待,是對人和生命的一種珍愛和善良積極的扶助。這樣的作品,如璞玉一般平和溫潤,也因此不會像稀有的鉆石那般令人欽羨而高高在上,反倒因其現(xiàn)實和民間性具有很強的話題誘惑力量。
雖然作家在每一次訪問記錄時,總會自然地同自己兒時對廖婆婆的記憶相互牽聯(lián),使作品具有某些營造結構的意識,在敘述的過程中也會注意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和環(huán)境的描繪,但是在作品中對故事人物的一次次記述過程中,在整體的布局上,變化和選擇側重的功夫似乎還未充分展露,以致作品中不同對象的敘述過程有類型重疊的感覺。彭曉玲的報告文學寫作,已經走在了一個對文體有深知、對特性目標有追求的道路上,我相信她會在這樣的路上不斷走出自己的精彩。
責任編輯:劉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