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1]、歲功[2]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3]論道,六卿[4]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5]、夔[6]至房、魏,可數(shù)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wù)于勤爾,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shè)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7]鑾聲。金門[8]未辟,玉漏猶滴,徹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9]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zāi)眚[10]薦[11]至,愿避位以禳[12]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13]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14]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曙L(fēng)于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fù),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15]告災(zāi),上有憂也,構(gòu)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16],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17]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下死獄、投遠(yuǎn)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18]于宰相,可不慎歟?復(fù)有無毀無譽,旅[19]進旅退,竊位而茍祿,備員[20]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21]小吏王某為文,請志院壁,用規(guī)于執(zhí)政者。
【注釋】
[1]品物:眾物,萬物。亨:通達(dá)順利。
[2]歲功:一年農(nóng)事的收獲。
[3]三公:周代三公有兩說,一說是司馬、司徒、司空,一說是太師、太傅、太保。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為共同負(fù)責(zé)軍政的最高長官。唐宋仍沿此稱,惟已無實際職務(wù)。
[4]六卿:《周禮》把執(zhí)政大臣分為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亦稱六卿。后世往往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為六卿。
[5]咎(gāo):通“皋”,即皋陶(yáo),相傳曾被舜選為掌管刑法的官。
[6]夔:堯舜時的樂官。
[7]噦噦(huì):象聲詞,徐緩而有節(jié)奏的響聲。
[8]金門:又稱金馬門,漢代官署門旁有銅馬,故名。
[9]弭:停止,消除。
[10]眚(shěng):原義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為災(zāi)異。
[11]薦:副詞,表示頻度,相當(dāng)于“一再”、“屢次”。
[12]禳:除邪消災(zāi)的祭祀。
[13]厘:改變,改正。
[14]四聰:《尚書·堯典》:“明四目,達(dá)四聰?!笨追f達(dá)疏:“達(dá)四方之聰,使為己遠(yuǎn)聽四方也?!?/p>
[15]三時:春、夏、秋三個農(nóng)忙季節(jié)。
[16]慆慆:紛亂不息的樣子。
[17]隳(huī):崩毀,毀壞。
[18]懸:系連,關(guān)聯(lián)。
[19]旅:俱,共同。
[20]備員:湊數(shù),充數(shù)。
[21]棘寺: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獄的最高機關(guān))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