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xiàn)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行》《玻璃球游戲》等。他的作品中有一部印度故事小說《悉達多》由費歇爾出版社出版,這是黑塞在年輕時代開始的對印度的關(guān)心的集大成之作。
黑塞被雨果·巴爾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這說明他在藝術(shù)上深受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筆優(yōu)美細膩;由于受精神分析影響,他的作品著重在精神領(lǐng)域里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nèi)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心理的深度。
《悉達多》摘選:
☆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愿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gòu)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于它而心存欣喜。
☆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輪和星辰很美,小溪、海灘、森林和巖石、山羊和金龜子、花兒與蝴蝶都很美。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nèi)绱擞X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深信那一句話:人對自己才是最殘忍的。但是,人只應該順從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不屈從如何外力的驅(qū)使,并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毫無意義。
☆當一個人有所追尋時,他只會看到他所追尋之物。他之所以無所發(fā)現(xiàn)、無所獲得是因為他只專注于他所追尋之物,因為他執(zhí)迷于自己的目標。追尋意味著有了目標,而尋見則意味著自由、包容,擯棄一切目標。
☆研究這個世界,解釋它或者鄙棄它,對于大思想家或許很重要;但我以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愛這個世界,而不是去鄙棄它。我們不應該彼此仇視,而應以愛、贊美與尊重來善待世界,善待我們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悉達多只有一個唯一的目標——使"自我"化為空無,拋卻一切渴望、欲念、夢想、快樂與悲傷——讓自我死滅;在空寂的心靈中尋得安寧。當自我被征服而寂滅,當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歸于靜默,那終極之物必然會覺醒。
☆人們之所以會感覺到各種事物有正反兩面,那是因為我們總是有一種幻覺——時間是真實的東西,如果時間不是真實的,那么,橫亙在現(xiàn)實世界和永恒之間的界線、痛苦和幸福之間的界線、善與惡之間的界線,便也同樣是幻覺。
☆一個人如果沒有給予對方歡樂,他自己也享受不到真正的歡樂。
☆所謂的思想家也許只不過是一群會思想的孩子而已。
☆我無權(quán)去評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為自己作出判斷。 意義與實在并非隱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現(xiàn)象。
(編輯: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