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解決課堂教學的問題?因為“慢,看不見”。為什么愿意整材料、上設備、開課程?因為“快,看得見”。設備上完,材料寫完后,課堂的問題,教師發(fā)展的問題,學生發(fā)展的問題,德育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于是,又創(chuàng)造出新一波的設備、課題、材料。每個人都在罵教育的功利與混亂,卻很少有人認同 “最有效的改變,是從課堂開始”。
“課堂是學生的社會,課堂是教師的生活”,理解了這兩句話才能做方向正確的教育。
功利,是今天教育弊病的根源?!坝杏?,有好處”而不管“是否正確、應該”,這就是功利。功利在教育的體現主要是:“看得見,見得快,不停追熱點、亮點,別人說好”。
教育,要以科學的精神,科研的態(tài)度去研究、攻關。只為了讓師生發(fā)展更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它沒有終點。
2.教師,絕不是學科專家。教師首先必須是“學生”專家,是最懂學生的人。其次教師是“學習”專家,懂學習的一切特質與流程。再次才是學科專家。學科之于學生學習而言,它只是載體。最后,教師會成為“課程”專家。這一切都基于前三點的滿足之上。這也是教師成為教育專家的成長路徑與實踐邏輯。這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四項內容。
3.教育的“禪心”在于去除功利順其自然。將成人的所求從教育中除去,一心只尋求對孩子最好的方式。可惜這樣的成年人并不多。成人總想從孩子身上獲得一些什么,這樣做是錯誤的,哪怕是自我感動的犧牲,哪怕是希望孩子的感恩。不從孩子身上求一絲一毫只一心為他們的成長,這就是教育的“禪心”。
4.一所學校的管理離不開這三樣東西:冰淇淋是甜蜜的,讓人喜歡的東西;黑暗里的光是人的信心和方向;釘子一樣的跟進是制度的執(zhí)行。三者缺一不可。一位好的校長首先是管理者,至少要讓學校做到井然有序。民辦有民辦的指標,公辦有公辦的底線。
5.教育生態(tài)的改變,首要在教師。教師培訓的要義在于讓教師了解自己工作的巨大意義,掌握解決工作問題的技能,形成對教育工作的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熱愛,教師的工作毫無意義。
6.今天教育的問題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教育的問題不是教育對象(學生)的問題,而是教育實施者(成人)的問題。包括家長、教師在內的人將所有力量都放到學生身上,好像這些學生從生下來就是全能的,只是越來越懶,并且對自己不負責任。
教育的邏輯錯了!
7.只有建立在“敬畏生命”基礎上的演練才會抗得住實戰(zhàn)的檢驗,必須“小題大做,假戲真做”。為什么各學校都有安全教育,學生的自救意識和能力依然不強?原因是我們對待“演練”的態(tài)度!認為演練是走過場,搞形式。將演練作為需要應付的檢查,而不是全校師生的安全學習。真實災情發(fā)生時,一切都來不及思考,一切都是下意識,只有做到訓練有素,才會實現學校安全!生命安全是最高原則,任何與此相關的活動都必須嚴肅對待!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尊重!
8.行教育者要具備:家國情懷、科學精神、人文風范。做有中國社會特色的中國教育,一是要有足夠的定性面對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二是要有足夠的理性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三是要有足夠的血性面對改頭換面的入侵。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yǎng)未來的醫(yī)生、官員、教師、校長、建筑商、工人。今天的教育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未來。不是為了官員的喜好,不是為了行政的命令。今天的教育改革,是教育人的自助,自救!
9.純學術化課程不應成為教師培訓的全部,社會化課程和創(chuàng)新性課程也應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化課程占的比重應該更大。中國教師不是缺乏學術,而是沒有生活,脫離社會。
10. 教育不能脫離現代與現實。學校要教會孩子“入世”,而非“避世”“出世”。將國學作為課程,識古論今,可活;將國學作為“特色”,食古不化,必死!國學課程的開展,在于對其教育功能的定位。
11. 組織效能即一個組織達成預定目標的能力。課改是對學校組織效能的全面考驗,包括組織中的個體能力、組織機制、組織文化以及領導力。我們的經驗里,課改工作進展不順利多半源于組織效能的問題,很少一部分源于教學技術。
12.高效課堂改革不僅是課堂教學技術的變革,實則是教師的行動學習。進行高效課堂建設的學校,其管理、文化、教研系統(tǒng)將接受全面考驗,隨著改革的深入,學校組織將會從集權、被動的特質走向開放、主動。
13.教學中的人文精神被很多專家認為是教學的靈魂甚至是教學主題。那么問題就來了,沒有人文精神的教學,如何能教出所謂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師懂得真正的人文之后,其教學變得人文之后,才能領悟得到學習材料中的人文主題。
14. 現存的教育問題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是不允許差異的存在。教育成為同化的教育,思維、價值觀、行為方式都要一致??上У氖?,人本身就是差異與多元的組合體,針對人的教育理當面對差異的存在。更遺憾的是,很多搞教育的人本身就拒絕差異與多元,用同化的思維搞教育,很難追尋到教育的本質。
15.教師的成長要經歷三年、五年、十年三個階段。工作到第三年是第一個坎兒,要耐得住揭去這個行業(yè)神秘面紗之后的寂寞。第五年要找到一位好的職業(yè)領路人,做專業(yè)提升。而十年之后就完全依靠自己的悟性進行專業(yè)發(fā)展。大部分人是三年之時耐不住寂寞,五年之時心高氣傲,十年之時放棄發(fā)展,回歸所謂的生活。不僅教師,幾乎所有的職業(yè)都是如此。
(陳立,《基礎教育課程》雜志社副主編,育種方略教育集團總校長,高效課堂研究專家。倡導“新生態(tài)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