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代力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道教舞蹈文化與閩南茶文化的關聯(lián)
蔣代力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
道教舞蹈文化與閩南茶文化都是在傳統(tǒng)文化肥沃的土壤上萌發(fā)而成的,其分別屬于不同的文化流派,所帶有的文化屬性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性。本文在論述了道教及其舞蹈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后,又闡述了閩南茶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并結(jié)合二者之間的異同點,對茶道舞蹈文化與閩南茶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簡要分析。
道教舞蹈文化;閩南茶文化;藝術內(nèi)涵;文化氣韻
道教舞蹈文化是紛繁復雜的道教文化的一支,其作為一種藝術文化,不僅散發(fā)出濃郁的藝術氣息,同時也包孕著神學理念、倫理思想以及哲學觀念等內(nèi)容。而閩南茶文化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潛藏的文化意蘊、凝結(jié)著的藝術思想都在無聲中闡述了我們傳統(tǒng)茶文化的人文魅力。閩南茶文化始于唐末,其是隨著茶文化而生的。但是,相較于茶文化而言,閩南茶文化所體現(xiàn)的是地方區(qū)域性的文化風情。所以,無論是道教舞蹈文化還是閩南茶文化都是其文化種類中的一脈,所蘊藏的文化藝術氣韻略有不同,卻又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其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悠悠的歲月長廊里,道教的文化內(nèi)涵因時光的沉淀而愈發(fā)深厚,被賦予的宗教色彩也越來越神秘。道教為了凸顯其教義,在日常活動中創(chuàng)建了道教舞蹈文化,恣意隨性的舞蹈步伐,使其從貴族信仰的天壇上走下來,走向了世俗大眾的世界中。然后,隨著道教舞蹈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道教舞蹈其成為了信徒與教主相聯(lián)系的紐帶。通過道教舞蹈,信徒們知悉了教主所傳達的思想對于教義也將會有進一步了解,而道教的舞蹈文化也在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中被闡釋得更加充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教及其舞蹈文化對于道教的傳播具有深遠意義,道教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以及其精妙的舞蹈文化通過道教舞蹈這一藝術化的形式得以弘揚,并在無形中奠定了其廣大的群眾基礎。
道教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思想流派的一支,其是以宗教的形式而存在,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生發(fā)而成的,其以道作為信仰的最高境界。道教崇尚的是長生不老,羽化登仙,表達的是對人生自由的無限向往之情。具體而言,道教是以古代鬼神觀念為基石,結(jié)合黃、老道家的文化思想,從神仙方術中衍生而來的一種本土化宗教。道教將太上老君尊奉為教主,通過學習老子之道來實現(xiàn)羽化升天。通常來說,道教文化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的,其將道德作為教義的核心內(nèi)容,天地萬物均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社會的運行以及個人的修行都應該順應道法。道教最早是為老子所創(chuàng)建的,其在宇宙本體——道的基礎上提出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并在后世中為教徒發(fā)揚光大,并逐漸從一種政治信仰演變?yōu)樽诮虉F體。隨后,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道家融合了儒家、墨家以及陰陽學的相關知識,對其教規(guī)進行了完善化補充。魏晉時期,葛洪根據(jù)道教的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構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長生成仙體系,進一步豐富了道教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并為道教的盛世局面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隋唐時期,道教步入了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其理論體系愈發(fā)成熟,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也日漸深刻。而后,明朝時期,道教從神壇上走下來與世俗文化相融合,成了大眾日常文化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舞蹈是從道教的神仙文化體系中延伸出來的,其在祭祀舞蹈、原始巫舞以及世俗舞蹈的基礎上,汲取了道教文化的思想教義,創(chuàng)建出了道教舞蹈。道教舞蹈是從藝術的角度表達對道門高士的景仰之情,例如,“醉八仙”、“醉仙玩月舞”以及“世外酒仙臥山林”以不同于世俗舞蹈的形式將道教文化的核心要義闡釋了出來,同時,也將修道之人的灑脫與自由的情懷展示得淋漓盡致。道教舞蹈文化明顯區(qū)別于一般的民間舞蹈,其從宗教的文化屬性出發(fā),彰顯的濃厚宗教文化理念。再如,流行于安徽巢湖的“酒仙舞”,其舞者的造型直接取自于道門人士的平日形象,身著破衫腰間掛一酒葫蘆,手持芭蕉扇,然后在器樂的伴奏下,時而“跳蹲步”,時而“仰跳步”,時而“搞就酒”,并沒有固定的舞步,大多是舞者即興而跳,以自己的方式演繹飲酒神仙的癲狂形象。道教舞蹈文化是在其舞蹈活動的基礎上分離出來的一種文化藝術形態(tài),其通過舞者的身姿變化以及舞步動作來展示道門人士的生活狀態(tài),并進而將道教文化的深邃內(nèi)涵與其舞蹈文化相融通,并以動態(tài)化的方式將其呈現(xiàn)在大眾眼前,進而使人明白道教文化教義的精深??偠灾趥鹘y(tǒng)文化與民間舞蹈的雙重作用下,道教舞蹈文化便應運而生,其以舞蹈藝術的形式搭建了道門人士與世俗大眾溝通的橋梁,對道教在我們中國的傳播具有重大意義。
閩南茶文化是指以鐵觀音為核心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性的茶文化,作為我們傳統(tǒng)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歷史文化底蘊異常豐厚。據(jù)了解,閩南是我國重要的產(chǎn)茶中心,其產(chǎn)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自唐朝時期就開始產(chǎn)茶,并且在泉州等地一直流傳著眾多的茶葉典故以及茶事故事。例如,唐宋時期的名相姜公輔、文學家歐陽修、以及大詞人黃庭堅等都曾到南安豐州的蓮花峰游玩,并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印記。摩崖石刻上的“蓮花茶襟”、“巖縫茶香”與“蓮花茶懷古”等茶事石刻數(shù)不勝數(shù),閩南茶文化也因之而愈發(fā)繁盛。隨后,安溪清水的巖圣泉,因為其清冽的水質(zhì)與甘甜的口感,而成為了文人墨客煮茶取水的好地方,遷客騷人在煮茶飲茶之際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茶詩茶學茶歌曲。例如,唐代曹鄴的《故人寄茶》中的“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所描述的就是在閩南安溪巖圣泉的飲茶之景,通過飲茶來寄托其對于友人的懷念與感激之情。同時,古跡文化中的石刻標志也成為了研究閩南茶文化的珍貴文獻。在歷史文化名人的熏陶下,閩南茶文化得到了極好的傳承,幾乎家家戶戶都形成了愛茶飲茶的文化習俗。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文化因其寓含的文化藝術內(nèi)蘊成為了世界文化藝術之林的一朵瑰麗仙葩。閩南茶文化作為我們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其講究的是五境之美,力求茶葉、茶水、茶具以及火候環(huán)境這五要素的協(xié)調(diào)適應。閩南人愛茶,其將飲茶稱為泡茶,將泡茶融入到了其生活的點滴中。福建安溪縣一直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的諺語,由此,閩南茶文化的繁榮之態(tài)可見一斑。另外,閩南茶文化對于泡茶的要求極高,其恪守茶藝的烹調(diào)手法,以新水煮優(yōu)茶,踐行功夫茶的沖泡原則,在清幽之地中以怡然之勢品茗用茶。此外,閩南茶文化的茶事活動內(nèi)容也較為繁多,民間茶事慶典活動、茶藝表演比賽以及閩南采茶戲都是閩南茶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并且在當?shù)氐奈幕瘋鞑ブ姓蔑@出了鮮明的特色化,受到了外地游客的喜愛與追捧。
我國茶文化形式多樣,包含著茶詩、茶畫、茶故事以及茶藝與茶道等文化內(nèi)容。其中,閩南茶道依然保留著我們傳統(tǒng)的茶道精神。眾所周知,中國茶道以茶藝為核心,其涉及茶水的選取、茶葉的挑揀、環(huán)境的雅致以及茶具的配置與火候的調(diào)控等多方內(nèi)容。因而,閩南人喜歡鬧中取靜,通常會在繁華的街角中于廳堂一角,擺放茶幾、石凳,以供游客路人駐足歇息;也會在庭院里,濃郁的樹蔭下,取些許軟水,用孟公壺和若深杯沖泡烏龍,而后在搖曳的火光中,看片片海帆,遙想當年的歷歷往事。所以,閩南茶道的文化韻味以及藝術內(nèi)涵與我們傳統(tǒng)茶道的悠遠之志相當契合。閩南茶道作為閩南茶文化的高層境界,其所囊括的和諧之意也是較為明顯的,清幽的環(huán)境氤氳著縷縷茶香,清潤之氣在心間縈繞,儼然之間渲染出了一幅其樂融融的畫面,和諧安詳之情也在無聲無息中升騰。
道教舞蹈文化與閩南茶文化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不同的是道教舞蹈文化強調(diào)的是宗教藝術性,而閩南茶文化則更注重其文化屬性。雖然,二者同出一源,但是其偏重的方向不同。我國的茶文化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精華于一體,其融合儒家的和諧要義,也吸取了道家的自由理念,還容納了佛家的慈悲情懷。而道家的舞蹈文化突出的是道家的恣意之態(tài),其不著邊際的步伐以及散漫的舞姿,表達的是對自由的無限渴望之情。因而,道教舞蹈文化與閩南茶文化的精神存在相通之處。一方面,道教舞蹈文化與閩南茶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理念以及藝術思想都是在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漸染中形成的,并且在其滋養(yǎng)下二者的文化結(jié)構體系日趨完善,并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對大眾正確價值觀的塑造發(fā)揮了建設性作用。另一方面,無論是將道教舞蹈文化還是閩南茶文化放置于中國文化的長廊中,其都是耀眼的明珠,所折射出的人文之光會異常璀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道教舞蹈文化以及獨具特色的閩南茶文化,認識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以此為窗口加深對于我們中國人與中國情的認知,從而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1]張素琴.舞蹈資源的認知與開掘——談道家與道教舞蹈文化在“桃李杯”劇目創(chuàng)作中的位置[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80-85.
[2]胡長春.道教與中國茶文化[J].農(nóng)業(yè)考古,2006(5):210-213.
[3]孫素涵.論八卦鼓舞的舞蹈文化藝術特征及其與道教文化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0.
[4]賴丹.從茶文化看贛南采茶舞蹈的形成 [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6):98-101.
[5]余暢.舞蹈新作《斗茶》中華茶文化元素運用探討[J].南方論刊,2016(4):76-79.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教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倫理思想研究”項目批準號16XZJ020。
蔣代力(1981-),男,湖南邵陽武岡人,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學與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