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雁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塑造新時代初中生良好人文品行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占整個初中階段的三分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興趣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面對枯燥難懂的文言文,學生不僅感受不到美感,也對文言文的學習提不起興趣,也只是在教師的威嚴下才去背誦,再加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文言文的翻譯和背誦,使文言文的教學顯得更加枯燥乏味,使富有情趣和靈性的文言佳作被肢解為零碎的文字,美感全無。這種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忽視了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的興趣培養(yǎng),導致學生學習文言文就是單純的背誦,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一直處在較低狀態(tài)。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精美和巧妙,從而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
看法。
一、激發(fā)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去探索和嘗試的最大動力。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樂此不疲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學習中,并將學習文言文當成一種享受。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經驗來講解字詞句子的翻譯,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完全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教學效果也一直不理想。在教師看來,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語法才能使學生在考試時得心應手,完全忽略了學生自身的感受,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甚至使學生產生厭惡的情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興趣,在講解理論知識以外,要更多地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中作者的情感,讓學生體驗到文言文的美,從而真正使學生去主動探究文言文的學習。
如,在教學《出師表》一文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對三國人物都有基本的了解,在上課前筆者先讓學生說說三國里的人物,并對人物形象做簡單的分析。然后筆者給學生介紹了出師表的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的前提下再來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對課文感到親切,也有利于學生感受課文里作者表達的真摯情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幫助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層的認識,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化難為簡,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文言文的創(chuàng)作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在學習文言文時只有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所描寫的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但是文言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大都較為遙遠,加上學生沒有足夠的歷史知識,在教學中教師也只是將背景和作者做簡單的介紹,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對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有較大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文言文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個人經歷,在學生掌握了這兩點以后再去對文言文進行整體的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結合時代背景對文章有更準確的把握。
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筆者考慮到學生通過文章的內容很難真實地感受到作者那種憂國憂民、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再加上杜甫生活的年代久遠,筆者在網上搜集了反映當時社會的視頻資料,并制作成視頻課件,力求真實地將當時安史之亂造成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再結合文章的內容來感受詩人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三、加強學生文言文相關知識的積累
在文言文學習中,有很多零碎的知識點需要學生熟練地掌
握,如“通假字”“一詞多義”等,這些知識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和強化。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學習,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對文言文知識進行整理,從而建立一個文言文的知識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及時地回顧和強化,復習以前學過的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使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隨著新課的學習而不斷地豐富起來。
如,在學完一節(jié)文言文時,筆者要求學生對課文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要求學生將本節(jié)課學到的生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句子的結構,總結到自己的筆記本上,并且要求學生說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會,哪些還沒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樣的方法去補救。這樣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進行總結,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又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凡事總結的習慣,為學生文言文的積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感受我國光輝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參考文獻:
葛俐.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九江師專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