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人三重自我建構(gòu)加工中的相對優(yōu)先性:來自ERP的證據(jù)*

2017-02-01 00:47陳慶偉唐曉晨羅俊龍談晨皓
心理學報 2017年8期
關(guān)鍵詞:靶子波幅層面

王 沛 陳慶偉 唐曉晨 羅俊龍 談晨皓 高 凡

(1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上海 200234) (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廣州 510631)

1 問題提出

自我一直是心理學領(lǐng)域內(nèi)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自我并非是一個單一的、整體的認知結(jié)構(gòu)(Leary &Tangney,2012),至少包含3種基本的表征形式暨三重自我建構(gòu):個體自我(individual self)、關(guān)系自我(relational self)、集體自我(collective self)。即在自我認知過程中,人們試圖通過3種角度詮釋自我:(1)從個體自身獨特性的角度詮釋自我暨個體自我;(2)從“個體?他人”的二元關(guān)系角度表達自我暨關(guān)系自我;(3)從群體成員的角度表征自我暨集體自我(Sedikides,Gaertner,Luke,O'Mara &Gebauer,2013)。

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的基本思想為眾多學者所接納,但在 3種自我加工的相對優(yōu)勢性問題上,卻存在著廣泛爭議(Cross,Hardin,&Gercek-Swing,2011;Sedikides &Brewer,2001)。對此,學者們先后提出4種假設(shè):個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關(guān)系自我至上假設(shè)、集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以及情境性假設(shè)。

個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認為,個體自我是根本動力因素(Gaertner,Sedikides,Vevea,&Iuzzini,2002;Sedikides &Brewer,200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實證證據(jù)支持個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如,Gaertner等人(2002)對這一領(lǐng)域內(nèi)十幾年來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其結(jié)果支持了個體自我的核心地位。最近他們通過4個行為實驗進一步系統(tǒng)地探討了該問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個體自我加工的優(yōu)勢效應(yīng)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他們由此提出自我的三層等級結(jié)構(gòu)模型,主張自我是一個三層的等級結(jié)構(gòu),個體自我居于最優(yōu)勢地位,接著是關(guān)系自我,最下面的是集體自我(Gaertner et al.,2012)。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一些研究也支持該假設(shè)。例如,Zhao等人(2009)對比了中國人的自我參照效應(yīng)和群體參照效應(yīng),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名字和母校的名字比其他學校的名字誘發(fā)的 P3波幅更大、潛伏期更長,個體自我參照效應(yīng)大于集體自我參照效應(yīng)。Chen等(2011)發(fā)現(xiàn),相對于集體自我來說,個體自我誘發(fā)了潛伏期更長、波幅更大的 P2,更小的N2,更大的P3和440~540ms之間的正成分。Fan等(2013)發(fā)現(xiàn),相對于關(guān)系自我,個體自我誘發(fā)了更大的N2、P2和P3波幅,體現(xiàn)出個體自我加工的優(yōu)勢效應(yīng)。這些研究在認知神經(jīng)層面證明了個體自我的加工優(yōu)勢,支持了個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

關(guān)系自我至上假設(shè)認為,關(guān)系自我是自我結(jié)構(gòu)中的根本動力因素(Sedikides,Campbell,Reeder,&Elliot,2002)。人們渴望形成穩(wěn)定的人際依戀,強化和保護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抗拒現(xiàn)有關(guān)系的終結(jié)和社會排斥所產(chǎn)生的身心痛苦(Eisenberger,Lieberman,&Williams,2003)。在借助認知神經(jīng)科學手段開展中國人的自我結(jié)構(gòu)的研究中,楊孝(2012)發(fā)現(xiàn),關(guān)系自我加工比個體自我加工水平更高,表現(xiàn)為LPC平均波幅的差異,并且關(guān)系自我存在右腦和皮層中線加工優(yōu)勢。Zhang等人(2006)選取中國被試進行參照效應(yīng)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參照和母親參照在內(nèi)側(cè)前額葉上并沒有顯著的激活差異,后續(xù)研究也驗證了該結(jié)論(Wang et al.,2012)。這表明中國人的關(guān)系自我與個體自我加工在加工優(yōu)勢上具有對等地位。

集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認為,集體自我是根本動力因素(Cross et al.,2011;Sedikides &Brewer,2001)。集體自我可以同時滿足內(nèi)群體同化和外群體區(qū)分的不同需求(Sedikides &Brewer,2001)。Johnson等人(2002)參考自我參照效應(yīng)范式,以大學和家庭作為參照群體,發(fā)現(xiàn)群體參照與自我參照加工的成績一樣好,表現(xiàn)出群體參照效應(yīng)。在此基礎(chǔ)上,Fan等(2011)使用國旗探討了中國人集體自我的參照加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本國國旗(集體自我參照刺激)比熟悉和不熟悉的國旗誘發(fā)的N1潛伏期更長,N2和P3的波幅更大。

然而,情境性假設(shè)卻認為,3種自我的相對重要性取決于情境因素。自我分類理論表明,自我定義會隨著情境而在個體自我和集體自我之間起伏變化,在群際環(huán)境下,集體自我起主要作用;而在群內(nèi)環(huán)境下,個體自我起主要作用(Onorato &Turner,2004)。更為重要的是,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情境變量,對自我的認知加工具有深遠影響。例如,相對于西方人,中國人具有獨特的母親參照效應(yīng)(Zhu,Zhang,Fan,&Han,2007)。此外,不同的文化啟動也會影響自我認知的加工。如,采用雙文化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若啟動個人主義文化,自我參照會顯著激活內(nèi)側(cè)前額葉和前扣帶回;若啟動集體主義文化,自我、母親和陌生人三種參照條件下的腦區(qū)激活差異就會減少(Chiao et al.,2009)??傊?以上研究表明,三重自我的相對加工優(yōu)勢可能會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而改變。

此外,大量研究已經(jīng)證實情境對于社會認知的巨大影響(Reis,2008;Smith &Semin,2007),自我認知是社會認知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情境對自我加工的影響不容小覷。上述3個假設(shè)(個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關(guān)系自我集體至上假設(shè)、自我至上假設(shè))之間實證證據(jù)的不一致性,可能也正是由于情境因素的不同影響使然。為此,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以關(guān)系為基點來重新解構(gòu)自我,該理論明確指出情境因素會影響哪種建構(gòu)傾向被激活,成為當前情境中主導的自我建構(gòu)傾向。實際上,不管是人際關(guān)系也好,群際關(guān)系也罷,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在本質(zhì)上是情境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不同的關(guān)系其實也代表著不同的情境。按照情境性假設(shè)的觀點,不同的關(guān)系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境,隨著情境的改變,不同的自我也會在加工優(yōu)勢地位上發(fā)生相應(yīng)的改變。

綜上所述,雖然 4種假設(shè)均有實證證據(jù)支持,但是各種證據(jù)之間又存在諸多矛盾之處,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同研究關(guān)注的對象并不一致。首先,以往研究通常會把自我當成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而不對具體的自我成分進行區(qū)分,更有甚者會粗略地把自我等同于個體自我來研究。其次,很多研究都只關(guān)注其中一種或兩種自我成分而忽略其他成分,很少有研究把 3種自我結(jié)合起來進行對比研究。第二,即使是支持同一個假設(shè)的實證研究,結(jié)論也經(jīng)常不一致。例如,支持個體自我至上假設(shè)的研究中,Zhao等人(2009)的研究只發(fā)現(xiàn)個體自我與集體自我加工在 P300上的差異,而另外一些研究則發(fā)現(xiàn)個體自我與集體自我的加工差異在 N2、P2等早期加工階段就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來(Chen et al.,2011;Chen,Zhang,Zhong,Hu,&Li,2013;Fan et al.,2013)。第三,三重自我建構(gòu)的研究方法還需進一步探索。目前,認知神經(jīng)科學領(lǐng)域?qū)υ搯栴}的探討主要采用自我參照范式或 oddball范式的變式。雖然這兩種范式在研究自我時各有優(yōu)勢,但是對三重自我建構(gòu)的探討來說可能并不適合。首先,二者都不關(guān)注關(guān)系的加工。這可能與三重自我建構(gòu)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次,二者都是通過研究他人來間接推斷3種自我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間接性推斷得出的結(jié)論也值得商榷。

為了更好地克服以上問題,本研究借鑒啟動范式的思想,使用啟動范式的變式在認知神經(jīng)層面把個體自我、關(guān)系自我和集體自我結(jié)合起來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該領(lǐng)域的爭論提供方法學上的新見解和加工時程上新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證據(jù)。既然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以關(guān)系為基點,那么在具體的實驗任務(wù)中就需要具體體現(xiàn)出被試對于關(guān)系的認知加工。如果把啟動和靶子刺激都換成具體的人,要求被試判斷前后出現(xiàn)的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能夠從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的視角出發(fā),立足于關(guān)系,對 3種自我進行直接探討,并且可以避免以上兩種方法帶來的問題。

本研究在梳理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以往關(guān)系自我研究中,一般會側(cè)重于重要他人的研究。其中,家人由于血緣和親緣關(guān)系的羈絆,對于自我具有極其重要的生存價值和繁衍價值,“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生動闡釋了中國社會對這種價值的重視。而Cai,Sedikides和Jiang (2013)在新近的研究中也指出了家庭自我在關(guān)系自我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呼吁對于家庭自我應(yīng)該予以進一步探討,因此,本研究選取的關(guān)系自我是家人。此外,考慮到本國總體上屬于父系社會,與以往ERP研究選取的關(guān)系自我對象為父親(Chen et al.,2013;Fan et al.,2013)相同,本研究重點關(guān)注父親這一角色。集體自我則選取前人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國籍這一對象。

2 方法

2.1 被試

有償招募大學生19人,10男9女,年齡21~28歲,平均年齡為24歲,所有被試身體健康,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史,無腦部外傷史,均為右利手。實驗完成后給予一定報酬。

2.2 材料

實驗材料由啟動?靶子刺激對構(gòu)成。啟動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我”啟動,該類別下包含 3個子女的名字,分別是被試自己的名字、本國熟悉他人的名字和外國熟悉他人的名字,如“小布什”。第二類為“家”啟動,該類別下包含 3個父親的名字,分別是被試自己父親的名字、本國熟悉他人的父親的名字和外國熟悉他人的父親的名字,如“大布什”。第三類為“國”啟動,該類別下包含兩個國籍的名稱,分別為“中國人”和被試熟悉的其他國家的名稱,如“美國人”。靶子內(nèi)容和“我”啟動的內(nèi)容一樣。被試在正式實驗之前需要完成一份《自由書寫人名問卷》,該問卷包含了所有在正式實驗當中會用到的人名。

八類啟動對應(yīng)9種實驗條件,每種實驗條件下又分為一致和不一致兩種情況,總共 18種實驗條件。其中,“我”啟動和“家”啟動對應(yīng)的6種條件下,一致條件和不一致條件各為 50個試次,不一致條件下兩個子類各為 25個試次。由于本實驗只對一致條件下的行為和 ERP結(jié)果感興趣,為了分離出一致條件下“中國人—自己”和“中國人—本國熟悉他人”這兩種條件,所以“國”啟動對應(yīng)的兩種條件下,一致條件和不一致條件分別設(shè)為100個試次。

2.3 程序

被試來到實驗室之后,首先閱讀和簽署“被試知情同意書”,做好EEG采集之前的準備工作之后,每個被試單獨在一個燈光柔和且隔音的房間里,端坐在距離計算機屏幕大約70cm的一張舒適的椅子上完成實驗。

在正式實驗開始之前,要求被試完成一份《自由書寫人名問卷》,主試會根據(jù)被試提供的人名對實驗材料進行相應(yīng)的修改。

實驗程序采用E-prime 1.0編程。刺激呈現(xiàn)在屏幕中央,背景為灰色,字體均為30號,黑色Courier New體。所有試次呈現(xiàn)刺激的順序如下:首先呈現(xiàn)注視點“+” (隨機250~350ms),緊接著呈現(xiàn)啟動刺激(隨機1000~1200ms),之后是一個隨機250~350ms的空屏,然后出現(xiàn)靶子刺激,該靶子刺激設(shè)置為按鍵消失,最長呈現(xiàn)時間為 2000ms,待被試做出反應(yīng)后,出現(xiàn)1000ms的空屏,之后開始下一個試次。

被試需要又快又準地對啟動和靶子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判斷,具體來說,當啟動為“我”啟動時,被試需要判斷啟動和靶子是否是同一個人;當啟動為“家”啟動時,則需判斷啟動和靶子是否是同一家人;當啟動為“國”啟動時,則需判斷啟動和靶子是否是同一國人。是按“一致”鍵,不是按“不一致”鍵。在正式實驗前,主試詳細跟被試解釋實驗任務(wù),確保被試完全理解實驗任務(wù)之后,再進行 24試次練習以供被試熟悉實驗程序。

在正式實驗中,被試共完成1000個試次,各種實驗條件下的試次混合在一起,隨機呈現(xiàn),每個區(qū)組 200個試次,區(qū)組之間設(shè)置休息,被試休息完了之后開始下一個區(qū)組。

2.4 數(shù)據(jù)的記錄與分析

實驗通過 E-prime 1.0呈現(xiàn)刺激,記錄和收集行為數(shù)據(jù)。使用NeuroScan Synamps2 腦電記錄與分析系統(tǒng)采集和分析腦電數(shù)據(jù)。 采用 64導Ag/AgCl電極帽記錄頭皮62個電極位置的EEG以及水平眼電(HEOG)和垂直眼電(VEOG),電極排列按照國際10-20標準。水平眼電記錄電極放置于兩眼外眥外側(cè)1.5cm處,垂直眼電記錄電極放置于左眼眶上下1cm處。以左側(cè)乳突為參考電極,對側(cè)乳突為記錄電極,前額接地。AC采樣,采樣頻率為500 Hz,濾波帶通為 0.05~100 Hz。頭皮電阻小于5 k?。對記錄到的原始腦電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雙側(cè)乳突參考,剔除眼電偽跡。分析Epoch為1200ms (含靶刺激前200ms作為基線)。去除超過±100 μV的偽跡,疊加平均得到每個被試在每種實驗條件下正確反應(yīng)的 EEG (疊加次數(shù)均在 38次以上)。對得到的ERPs數(shù)據(jù)進行30 Hz (24dB/oct)的無相移數(shù)字濾波器濾波。

根據(jù)以往研究,本研究目的以及ERP總平均波形圖,對于ERP數(shù)據(jù)只分析3個參照對象“我”、“家”、“國”一致條件下 N1 (50~130ms)、P2 (130~220ms)、N2 (220~320ms)和 P3 (320~600ms)的平均波幅,選擇 15個電極位置,分別進行三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3(參照層面:“我”,“家”,“國” )×5(電極位置:額區(qū)即F3/Fz/F4,額中區(qū)即FC3/Fz4/FC4,中央?yún)^(qū)即 C3/Cz/C4,中央?頂區(qū)即 CP3/CPz/CP4,頂區(qū)即P3/Pz/P4)×3(單側(cè)化:左腦即 F3/FC3/C3/CP3/P3,中腦即Fz/FCz/Cz/CPz/Pz,右腦即F4/FC4/C4/CP4/P4)。方差分析的p值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

3 結(jié)果

2名被試的腦電數(shù)據(jù)偽跡過大,1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采集不完整,該 3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被剔除,最終用于行為和ERPs統(tǒng)計分析的被試為16人,9男7女,年齡21~28歲,平均年齡為23.9歲。

3.1 行為結(jié)果

對正確率進行3(靶子:自己、本國熟悉他人、外國熟悉他人)×3(啟動類別:“我”、“家”、“國”)×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后發(fā)現(xiàn),并無任何顯著效應(yīng)。

剔除錯誤反應(yīng)試次以及大于3個標準差的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之后,根據(jù)本研究的目的,只對一致條件下的反應(yīng)時進行分析。

對一致條件下的反應(yīng)時進行3(靶子:自己、本國熟悉他人、外國熟悉他人)×3(啟動類別:“我”、“家”、“國”)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靶子(

F

(2,14)=21.47,

p

<0.001,partial η2=0.754)和啟動類別(

F

(2,14)=4.12,

p

<0.001,partial η2=0.936)的主效應(yīng)均顯著,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F

(4,12)=3.17,

p

=0.054,partial η2=0.514。對啟動類別的事后多重比較表明,當靶子是自己時,“我”層面的平均反應(yīng)時(560.97ms)顯著小于“家”層面的平均反應(yīng)時(662.45ms),

p

<0.001,且顯著小于“國”層面的平均反應(yīng)時(704.24ms),

p

<0.001?!凹摇睂用娴钠骄磻?yīng)時也顯著小于“國”層面的平均反應(yīng),

p

=0.007。當靶子是本國熟悉他人時,“我” (611.48ms)、“家” (683.49ms)和“國” (783.14ms)層面的平均反應(yīng)時之間均差異顯著,

p

<0.001。當靶子是外國熟悉他人時,“我” (717.84ms)、“家” (678.77ms)和“國” (758.93ms)層面的平均反應(yīng)時之間均差異顯著,

p

<0.001。

3.2 腦電結(jié)果

由于本研究的實驗目的是對自我進行探討,因此腦電結(jié)果只呈現(xiàn)靶子為自己時,“我”,“家”和“國”一致條件下的對比情況。

N1: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電極位置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4,12)=29.24,

p

<0.001,partialη2=0.66,單側(cè)化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14)=5.63,

p

=0.02,partial η2=0.45。對電極位置的事后多重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額區(qū)誘發(fā)了最負的 N1 (?3.77 μV)。對單側(cè)化的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中線誘發(fā)了最負的 N1(?2.38μV)。

P2:

參照層面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14)=6.57,

p

=0.01,partial η2=0.48,其他各因素的主效應(yīng)及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F

s <2)。對參照層面的事后多重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國”層面的 P2平均波幅(2.82 μV)顯著大于“家”層面的P2 平均波幅(1.71 μV),

p

=0.006,也顯著大于“我” 層面的 P2平均波幅(0.84 μV),

p

<0.001,“家” 層面的 P2 平均波幅顯著大于“我”層面的P2平均波幅,

p

=0.032。

N2:

參照層面和單側(cè)化的交互作用顯著,

F

(4,12)=6.02,

p

=0.005,partial η2=0.286,其他各因素的主效應(yīng)及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F

s <3)。簡單效應(yīng)分析表明,“我”層面下中腦的N2平均波幅(3.56 μV)顯著小于右腦(2.97 μV),

p

=0.028。

P3:

參照層面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2,14)=7.77,

p

=0.005,partial η2=0.526,電極位置的主效應(yīng)顯著,

F

(4,12)=10.74,

p

=0.001,partial η2=0.417,其他各因素的主效應(yīng)及各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F

s <3.5)。對參照層面進行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我”層面的 P3 平均波幅(6.6 μV)顯著大于“家”層面的 P3平均波幅(5.17 μV),

p

=0.001,也顯著大于“國”層面的 P3 平均波幅(3.96 μV),

p

<0.001,“家”層面的P3平均波幅顯著大于“國”層面的P3平均波幅,

p

=0.004。

圖1 一致條件下參照對象為自己時的“我”,“家”,“國”ERP總平均圖

圖2 一致條件下參照對象為自己時的“我”,“家”,“國”ERP地形圖

4 討論

本實驗通過類似于啟動的范式,利用時間分辨率達毫秒級的 ERP技術(shù),對 3個參照對象關(guān)于“我”、“家”、“國”概念的加工過程進行了深入探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行為指標上,正確率和反應(yīng)時符合我們的假設(shè),這和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Gaertner et al.,2012),對不同的參照對象來說,均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個體自我相對于關(guān)系自我和集體自我的加工優(yōu)勢,還有關(guān)系自我相對于集體自我的加工優(yōu)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本研究所使用的實驗任務(wù)的有效性。

在腦電指標上,結(jié)果表明,當參照對象是自己時,無論是P2還是P3都表現(xiàn)出參照層次的加工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這 3個成分的參照層次的加工差異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模式,對于P2平均波幅來說,集體自我顯著大于關(guān)系自我且顯著大于個體自我,對于 P3平均波幅來說,個體自我顯著大于關(guān)系自我且顯著大于集體自我,這說明,當參照對象是自己時,個體自我并非在加工過程當中一直處于優(yōu)勢地位,特別是早期加工中,可能“家”或者“國”這種對個體自我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系自我和集體自我加工更占主導,一直到后期加工階段個體自我的重要性才突顯出來,占據(jù)更多認知資源。

以往研究表明,自我相關(guān)信息在早期就會表現(xiàn)出加工優(yōu)勢(Müller &Kutas,1996;Tacikowski &Nowicka,2010),這與本實驗的結(jié)果并不完全一致。前人研究在研究自我時,往往關(guān)注的是個體自我層面,采用的研究策略通常是把自我跟其他人進行比較,如名人、陌生人或者一般熟悉他人。本研究立足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把自我進一步細分,探究自我的3個成分:個體自我,關(guān)系自我和集體自我各自的加工特點,并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它們?nèi)咧g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因而得出更加精細的結(jié)論。

P2成分可能反映了對刺激特征的快速偵查,易敏感的刺激會得到更多關(guān)注(Thorpe,Fize,&Marlot,1996),另外,生物重要性更強的刺激也更容易得到注意(Carretié,Mercado,Tapia,&Hinojosa,2001),但是這種注意缺乏高級的認知加工和認知控制資源的分配(Dehaene &Changeux,2011)。對于P2來說,和本研究采用相似實驗材料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己名字比“中國人”誘發(fā)了更大的 P2波幅和更長的P2潛伏期(Chen et al.,2011),集體自我和個體自我均誘發(fā)了更大的 P2且差異不顯著(Chen et al.,2013),這也與本研究的實驗結(jié)果不一致,這可能是因為實驗范式的不同所致,Chen等人的實驗采用的是三類 oddball范式,該范式雖然是一個經(jīng)典范式,但是用來研究自我,特別是關(guān)系自我和集體自我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不要求反應(yīng)的試次過多會極易導致被試的參與度下降,另外,該范式只是簡單呈現(xiàn)詞匯標簽,只是呈現(xiàn)“中國人”三個字的話,可能并不會使被試意識到這三個字和自己的關(guān)系,不對這種國籍身份進行凸顯的話,很難說明“中國人”這三個字就是代表了集體自我。而本實驗的范式很好地避免了上述缺點,被試由于是對啟動和靶子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判斷,當啟動為“中國人”時,靶子為被試自己名字時,被試很容易就會把國籍身份和自己聯(lián)系起來,從而啟動被試的集體自我。

N2通常被認為與注意的轉(zhuǎn)換機制相聯(lián)系(Folstein &van Petten,2008),對于N2來說,本實驗并未發(fā)現(xiàn)當參照對象為自己時,“我”,“家”和“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表明當被試在加工“我”,“家”和“國”時,并未出現(xiàn)注意的轉(zhuǎn)移,這三重自我具有相同的生物重要性和心理突出性。正是因為被試把這三重自我同等視之,均包含在自我結(jié)構(gòu)中,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而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集體自我比個體自我誘發(fā)了更大的 N2,個體自我和集體自我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N2和P3的加工階段(Chen et al.,2013),這也可能與實驗任務(wù)的不同有關(guān)。

P3通常被認為是人腦在晚期加工階段對中樞控制加工的朝向反應(yīng)(Campanella et al.,2002;Compton,2003),對于P3來說,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了當參照對象為自己時,個體自我在晚期加工中的優(yōu)勢地位,這也和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Gray,Ambady,Lowenthal,&Deldin,2004;Miyakoshi,Nomura,&Ohira,2007),這也與Chen等人(2013)的結(jié)果一致,他們發(fā)現(xiàn)在 P3上個體自我相對于集體自我的優(yōu)勢效應(yīng),進一步證實了 P3在自我研究中的有效性。

本研究使用 ERP技術(shù),在認知神經(jīng)層面上首次把個體自我、關(guān)系自我和集體自我三者結(jié)合起來進行對比,探討三者的加工時程特點,并首次使用啟動范式的變式對三者的加工優(yōu)先性進行比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該領(lǐng)域的研究方法,為以后該領(lǐng)域研究的方法論層面提供了新的視角。未來研究還需要更多地使用該范式來進行研究,以進一步為該范式在探討三重自我建構(gòu)加工的有效性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的研究,為三重自我建構(gòu)理論中的爭論提供新的解答。本研究的結(jié)果基本支持情境性假設(shè)的觀點,但是對該假設(shè)也進行了一定的修正。結(jié)合本研究的結(jié)果,我們認為,中國人的三重自我建構(gòu)究竟哪種自我占據(jù)加工優(yōu)勢主要取決于具體的加工階段,對自己的個體自我加工并不一定始終保持優(yōu)勢地位,在加工的早期,自己的關(guān)系自我占主導,然后是集體自我占主導,直到加工后期,個體自我才逐漸占領(lǐng)加工優(yōu)勢。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有待反思和改進之處。首先,本研究只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開展跨文化比較研究,可能會得出更加有趣和有意義的實驗結(jié)果,本研究的結(jié)論也能得到進一步拓展。其次,關(guān)系自我中涉及的關(guān)系種類繁多,本研究中只選取了可能對被試來說最具意義的家庭自我來進行研究,未來研究可以對關(guān)系自我進行進一步細化,分類型進行深入探索。最后,未來研究還需要探索相關(guān)的額外變量,以期得出更加有說服力的研究結(jié)果。

Cai,H.J.,Sedikides,C.,&Jiang,L.X.(2013).Familial self as a potent source of affirmation:Evidence from Chi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4

(5),529?537.Campanella,S.,Gaspard,C.,Debatisse,D.,Bruyer,R.,Crommelinck,M.,&Guerit,J.M.(2002).Discrimination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in a visual oddball task:An ERP study.

Biological Psychology,59

(3),171?186.Carretié,L.,Mercado,F.,Tapia,M.,&Hinojosa,J.A.(2001).Emotion,attention,and the 'negativity bias',studied through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41

(1),75?85.Chen,J.,Yuan,J.J.,Feng,T.Y.,Chen,A.T.,Gu,B.B.,&Li,H.(2011).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degree effect in selfrelevance:Neural correlates.

Biological Psychology,87

(2),290?295.Chen,J.,Zhang,Y.X.,Zhong,J.,Hu,L.,&Li,H.(2013).The primacy of the individual versus the collective self:Evidence from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535

,30?34.Chiao,J.Y.,Harada,T.,Komeda,H.,Li,Z.,Mano,Y.,Saito,D.,Iidaka,T.(2009).Neural basis of 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views of self.

Human Brain Mapping,30

(9),2813?2820.Compton,R.J.(2003).The interface between emotion and attention:A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

(2),115?129.Cross,S.E.,Hardin,E.E.,&Gercek-Swing,B.(2011).The

what

,

how

,

why

,and

where

of self-constru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5

(2),142?179.Dehaene,S.,&Changeux,J.P.(2011).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conscious processing.

Neuron,70

(2),200?227.Eisenberger,N.I.,Lieberman,M.D.,&Williams,K.D.(2003).Does rejection hurt? An fMRI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Science,302

(5643),290?292.Fan,W.,Chen,J.,Wang,X.Y.,Cai,R.H.,Tan,Q.B.,Chen,Y.,Zhong,Y.P.(2013).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ion of the degree of self-reference effect.

PLoS One,8

(12),e80289.Fan,W.,Zhang,Y.X.,Wang,X.,Wang,X.Y.,Zhang,X.Y.,&Zhong,Y.P.(2011).The temporal features of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evoked by national flag.

Neuroscience Letters,505

(3),233?237.Folstein,J.R.,&van Petten,C.(2008).Influence of cognitive control and mismatch on the N2 component of the ERP:A review.

Psychophysiology,45

(1),152?170.Gaertner,L.,Sedikides,C.,Luke,M.,O'Mara,E.M.,Iuzzini,J.,Jackson,L.E.,&Wu,Q.P.(2012).A motivational hierarchy within:Primacy of the 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or collective self?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8

(5),997?1013.Gaertner,L.,Sedikides,C.,Vevea,J.L.,&Iuzzini,J.(2002).The" I," the" we," and the" when":A meta-analysis of motivational primacy in self-defi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3

(3),574?591.Gray,H.M.,Ambady,N.,Lowenthal,W.T.,&Deldin,P.(2004).P300 as an index of attention to self-relevant stimul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0

(2),216?224.Johnson,C.,Gadon,O.,Carlson,D.,Southwick,S.,Faith,M.,&Chalfin,J.(2002).Self-reference and group membership:Evidence for a group-reference effec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2

(2),261?274.Leary,M.R.,&Tangney,J.P.(Eds.).(2012).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

(2nd ed.).New York,NY:Guilford Press.Miyakoshi,M.,Nomura,M.,&Ohira,H.(2007).An ERP study on self-relevant object recognition.

Brain and Cognition,63

(2),182?189.Müller,H.M.,&Kutas,M.(1996).What's in a name?Electro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poken nouns,proper names and one's own name.

NeuroReport,8

(1),221?225.Onorato,R.S.,&Turner,J.C.(2004).Fluidity in the self-concept:The shift from personal to social ident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4

(3),257?278.Reis,H.T.(2008).Reinvigorating the concept of situ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2

(4),311?329.Sedikides,C.,Campbell,W.K.,Reeder,G.D.,&Elliot,A.J.(2002).The self in relationships:Whether,how,and when close others put the self “in its place”.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12

(1),237?265.Sedikides,C.,Gaertner,L.,Luke,M.A.,O’Mara,E.M.,&Gebauer,J.E.(2013).A three-tier hierarchy of self-potency: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8

(1),235?295.Sedikides,C.,&Brewer,M.B.(2001).

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Smith,E.R.,&Semin,G.R.(2007).Situated social cogni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6

(3),132?135.Tacikowski,P.,&Nowicka,A.(2010).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o self-name and self-face:An ERP study.

Biological Psychology,84

(2),318?324.Thorpe,S.,Fize,D.,&Marlot,C.(1996).Speed of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visual system.

Nature,381

(6582),520?522.Wang,G.,Mao,L.H.,Ma,Y.,Yang,X.D.,Cao,J.Q.,Liu,X.,&Han,S.H.(2012).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close others in collectivistic brains.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7

(2),222?229.Yang,X.(2012).

The relational self-reference effect and its brain mechanism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楊孝.(2012).

關(guān)系自我參照效應(yīng)及其腦機制的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

湖南師范大學,長沙.]Zhang,L.,Zhou,T.G.,Zhang,J.,Liu,Z.X.,Fan,J.,&Zhu,Y.(2006).In search of the Chinese self:An

f

MRI study.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49

(1),89?96.Zhao,K.,Yuan,J.J.,Zhong,Y.P.,Peng,Y.S.,Chen,J.,Zhou,L.P.,&Ding,D.Q.(2009).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the collective self-relevant effect.

Neuroscience

Letters,464

(1),57?61.Zhu,Y.,Zhang,L.,Fan,J.,&Han,S.H.(2007).Neural basis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self-representation.

NeuroImage,34

(3),1310?1316.

猜你喜歡
靶子波幅層面
靶子
糖葫蘆小怪獸
基于選項層面的認知診斷非參數(shù)方法*
找準“靶向治療”的靶子
開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紋鋼板剪力墻抗側(cè)性能
軀體感覺誘發(fā)電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腦病的診斷價值
獨特的靶子
損傷功能梯度材料的波傳播特性研究
A股ETF引伸波幅顯著上升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選擇!
湘潭市| 武山县| 清水河县| 五大连池市| 额尔古纳市| 巴林右旗| 祥云县| 南丰县| 弥渡县| 突泉县| 余江县| 澄城县| 铁力市| 梨树县| 津市市| 家居| 叶城县| 五常市| 宁晋县| 沁源县| 尖扎县| 北碚区| 华坪县| 荃湾区| 临沭县| 赣榆县| 武平县| 大宁县| 娄烦县| 双牌县| 内乡县| 长海县| 通海县| 永康市| 航空| 漳浦县| 改则县| 图们市| 全椒县| 沾化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