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
留在時光里的溫暖
●米粒
一
巍山古城的冬天是溫暖的,陽光潔凈通透,湛藍的天空偶爾飄過幾朵白云。每天正午,我都會在吃過午飯后,從姨媽家出門,沿著小巷,右拐,進入另一條小巷。小巷鮮有路人,因為狹窄,沒有車輛過往。路邊一戶人家的土墻上長了幾株仙人掌,墻頭倒塌了,剩下干巴巴的土塊,但它依然頑強地活著,雖然掌與掌之間纏繞了許多蜘蛛網(wǎng),但它是活著的,和冬天的太陽一樣,在這片沒有污染的天空下,明媚著,可愛著,散發(fā)著生命的希望。
過了土墻,左拐,穿過又一條小巷,小巷通往巍山古城的南詔古街。這條小巷更為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兩邊是高高的青磚墻,左邊一戶人家的瓜藤伸出墻外,垂下許多開著淡黃色的絲瓜花的藤。我每次經(jīng)過都會想,墻外如此,墻里該有多美:瓜藤、菜園、花壇、水井……其實在巍山古城,很多人家都會有這些,或之一。姨媽家雖然院子不大,但也有水井,花壇上種了小菜,墻壁上爬著金銀花,陽臺上擺滿了盆栽……也許正因為巍山人的這種特有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古城人們的悠然自得,氣定神閑。
來到南詔古街,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在冬天暖暖的陽光下,街道兩旁的人們悠閑地曬著太陽,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嗑著瓜子,喝著茶,說著家常里短……讓人感覺,這里做生意的老板似乎志不在生意,更愿意享受古城這份安逸和悠閑。
沿著古街走一圈,繞著繞著就走回姨媽家了。渾身熱乎乎的,午飯也消化了不少。回到家,姨媽已經(jīng)給我溫好了中藥,吃過中藥,我便可以暖暖地睡上一覺。午覺醒來,桌上有姨媽為我洗好的水果,微微偏西的陽光透過金銀花藤,灑下一道金色的光,照著桌上的水果,恰好為這冬日的午后,涂上無限溫暖的底色。
因為身體的原因,我出院后一直在巍山古城的姨媽家養(yǎng)病。剛剛動過手術的身體,不容許我太過疲勞。姨媽待我如親閨女,飲食起居一應安排得妥妥的。我是饑來吃飯困來眠。一日三餐飯,不僅享用著可口的飯菜,更享受著被愛的溫暖和幸福。
每天清晨,我喜歡來到姨媽家的三樓頂,看初升的太陽透過薄霧,照耀著古城的每個角落。站在樓頂,空曠的視野和清新的空氣,讓我心曠神怡。緩緩地進行幾遍呼吸吐納,再練習幾節(jié)太極,感覺虛弱的身體又注入了新的力量。
姨媽家離位于古城中心的拱辰樓很近,直線距離不足百米,站在樓頂,更能感受古城樓的靜默以及那份承載了歷史的厚重。再往南,高高聳立的是鐘鼓樓,雖然較拱辰樓窄了許多,但它的氣勢和建筑的美感,并無絲毫遜色。沿步行街一路向北,很多上班的人們會選擇步行,穿過南詔古街。沿街兩旁的早點鋪熱氣騰騰,空氣中彌漫著誘人的肉餌絲特有的香味。上班一族,或是晨練歸來的人們在這里,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肉餌絲或是香辣可口的一根面,美好的一天,從味蕾的享受開始。
至晚,我和姨媽走路歸來,簡單洗漱,便安然睡下。古街車輛禁行,姨媽家位于深巷內(nèi),所以這里的夜,極為安靜。四周萬籟俱寂之時,靜臥于茫茫黑夜之中,曾經(jīng)糾纏在夢里的驚悚,漸漸不再出現(xiàn),偶有月光透過窗戶,也不再疑是醫(yī)院里蒼白的墻。直至第二天太陽升起,落在金銀花藤上的小麻雀嘰嘰喳喳,方才醒來。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安然。有姨媽的悉心照料,我的身體漸漸康復,蒼白的臉上,也有了些紅潤。
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那些留在時光里的溫暖,就像冬天的太陽一樣,摩挲著我受傷的每一寸肌膚,照到哪里,哪里就奇跡般地愈合和好轉。
二
其實,在我的記憶里,在巍山古城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溫暖的。這種記憶,可以追溯到兒時。每個假期,哥哥和我都會來巍山古城,因為這里不僅有疼愛我們的姨媽和孃孃,還有孃孃家的小表妹。她和我年齡相仿,不僅志趣相投,更是兩小無猜。每次相聚,為了讓彼此在一塊的時間更久一點,我和表妹是一定要睡一起的。關燈那一刻,便是悄悄話的開始,一直要說到其中一個困得張不開嘴,答不上話,另一個喃喃自語,沒了條理。表妹小時候睡覺有個習慣,一定要拉著我的耳朵,所以,我常以大姐姐的姿態(tài)摟著她,早晨醒來,手臂就全麻了!
孃孃脾氣特好,在古城生活多年,早已融入古城,和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一樣,每個字的發(fā)音都是那么溫柔婉約。孃孃從不在大清早叫醒我們,而是在上班前輕手輕腳地進來,為我和表妹蓋好被子,在床頭放好早點錢。所以,我們通??梢运阶匀恍?,太陽從窗戶灑進來,屋里一片金黃。
去公園最大的樂趣,莫過于梭大白象。以前的蒙陽公園有兩只按真實比例一比一澆筑而成的大白象,兩頭大象相向而建,除了憨態(tài)可掬,還是孩子們的梭梭板。哥哥和表妹樂此不疲,而我因為膽小只能觀望。有一次表妹提議,她可以摟著我一起滑,結果因為我太過緊張,強大的沖力使我們倆沖出了大象鼻子,一屁股坐在地上,雖然也沒多疼,可是引來圍觀的小伙伴哈哈大笑,加之我在下滑的過程中一直在大叫,讓表妹覺得好沒面子,便打消了培訓我梭大白象的念頭。不過,吃東西的時候,并不會因為我沒揮灑汗水而少分了零食,所以,幫哥哥表妹抱衣服,守鞋子這些事,我也是很開心的。
蒙陽公園有一座高大的樓,正門前方書寫著“人民禮堂”幾個大字。那時用來放電影。表妹曾經(jīng)帶我們?nèi)ミ^,我們都喜歡坐樓廳,高高在上,感覺特別好。那樣的電影院,后來再沒遇過。
三
在巍山古城待得最長的一個假期,是上初中二年級的寒假,孃孃知道我喜歡畫畫,正巧有一個假期班,便為我報了名。授課的是縣文化館的老師。一共有三位,年紀最大的徐老師教國畫,中年的楊老師教色彩,包括油畫、版畫和蠟??;最年輕的是張老師,教素描,水彩和水粉畫。三位老師據(jù)說都是丹青高手,是巍山最具實力的文藝工作者。事實證明,傳言一點也不假。在培訓班,我知道了用柳條燒成的木炭,質地柔軟,用于國畫起稿最好;用干面包片當橡皮,修改的素描會很干凈……而在此之前,我雖然非常喜歡畫畫,但從未接觸過國畫、油畫,沒接受過專門的教學,自己只能簡單的臨摹一些古代仕女圖或憑想象胡亂涂鴉。
培訓是在縣工會的活動室,每天四節(jié)課。我喜歡上張老師的課,畢竟素描、水彩和水粉畫較之于其他幾類畫種,要容易得多。張老師年輕,喜歡開玩笑,同學們都喜歡他。我特別喜歡聽張老師講話,濃重的本地口音。每個字的發(fā)音都那么柔和,末尾的卷舌音很好的把一些生硬的字母發(fā)音變得悅耳。比如“碗”,標準發(fā)音應該是把嘴巴完全張開:“wan”。但巍山人巧妙的將最后的發(fā)音舌尖上翹,就變成了“/we/”。我的這種對本地口音的狂熱喜愛,竟然影響到了后來的擇偶,排斥非本地口音的追求者。說來好笑,但這是真的。也許在我的潛意識里認為,說話那么溫柔的人,性格應該也差不到哪。
在培訓班里,我是基礎最差的一個,卻是最想學的一個。老師每次在臺上講完理論,都會下來輔導我們的實作。張老師每次都會來我身邊站一會,看我畫法或是調(diào)色不對的,會親自示范。有時還帶我們到公園和古城去寫生,畫園中的古建筑,水池和花鳥。記得當時我畫了一副公園里的大白象,并把自己安放在大象鼻子上,一幅得意洋洋的樣子。權當在自己的畫里過了一把梭梭板的癮。巍山古城內(nèi)古建筑眾多,且造型美觀。培訓班寫生時畫的一幅鐘鼓樓水粉寫生,后來上中專學校參加畫展,竟還獲得了二等獎。
短短二十天的學習,幾乎涵蓋了繪畫的各個領域。一年后,我參加中考前的藝考,取得了滿分的好成績,如果不是陰差陽錯被省屬中專錄取,我將如愿以償?shù)木妥x師范,并回到巍山古城,當一名美術老師?;叵肫饋恚瑤孜焕蠋熢诶L畫藝術方面的造詣,在八十年代的小縣城是不多見的。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許是巍山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這里的臥虎藏龍。
四
初戀,相信在每個人的記憶里,除了傷痛,一定是有溫暖的。就像歌詞里唱的:因為愛情不會輕易悲傷,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那時古城里談戀愛的男女,不外乎軋馬路,逛公園,但這兩個地點是不能牽手的,大庭廣眾,很容易被行注目禮。所以也會選擇沿著位于古城最南邊的菜秧河邊走走,那時的菜秧河常年流水潺潺,清澈見底,不失為一道風景。如果順道過一下鐵鏈橋,男孩便可以名正言順地以保護膽小的女友為由,牽起女友的手。
古城內(nèi)有兩座古老的橋,最南邊的就是鐵鏈橋,當?shù)亟小版溩訕颉?,城西邊有一座西門吊橋,現(xiàn)今都還在。記得有一次男朋友帶我出去,回來路上下起了雨,我們在西門吊橋避了一會,雨還是下,便跑著回他們家。一進門,男朋友的媽媽趕緊拿毛巾幫我擦淋濕了的頭發(fā),一邊嗔怪兒子不該帶我冒雨回來,不會多躲一會,感冒了怎么辦?……門外風雨交加,可我的心,是暖的。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币驗橄矏郏驗橐鼍?,我把自己扎根在了這里,結婚,生子……雖然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經(jīng)歷悲歡離合,漸漸成長,偶爾也會聽到當?shù)厝擞梦蚁矏鄣谋镜乜谝舯挚?,也遇到一些傷害到自己的人和事,但留在記憶深處的時光,只有溫暖!歲月啊,從來都是喜憂摻半,流年終歸平淡。就像那火把節(jié)的煙火,匆匆而行,又慢慢而落。那些留在時光里的溫暖啊,讓我真心感謝你,哪怕贈我的,曾是一場空歡喜!
編輯手記:
在一次訪談中,左中美曾把“我的村莊”定義為“我走過的所有村莊和大地”。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視野,她的散文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一種開闊舒朗的氣度,從一書一茶的清簡時光到一山一水的閑走情緒;從一花一葉的生命心情到一村一城的悠遠光陰?!对跊a江的兩岸(外一篇)》中,她把古境云龍比作“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她在其間行走的過程只是閱讀的開端,她的行走書寫并不是簡單的旅游觀光的浮光掠影,既寫自然風光,也寫人間煙火,穿插風土人情、歷史文化,而且處處展現(xiàn)著溫柔有力的生命意識。精致細膩的語言,敏感多情的感受,哲思理性的思考,讓沿途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征都進入了作者的審美觀照,使作品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理特征,產(chǎn)生強烈的現(xiàn)場感,訴說著云龍古境的“浩浩光陰,冉冉過往”?!端募緹熁稹返淖髡吡治臍J也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村莊,生養(yǎng)他的村莊,因而他的落筆帶上了更多的煙火氣息,爐火、灶火、燈火、漁火這些最平常、最平凡的農(nóng)村生活細節(jié),成就了作者生活歲月的溫暖感悟,展現(xiàn)個體生命體驗的同時也記錄了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生存往事和那些消逝或即將消逝的某種狀態(tài)?!读粼跁r光里的溫暖》的作者米粒來自巍山,似乎是這座古城造就了巍山女作家共通的獨有氣質,安然、美好、多情和可愛,因而每天柴米油鹽的生活也被她們過得詩意盎然。文章只是記錄幾段在巍山古城的生活常事,卻處處充滿了樸素動人的真情,語言自然平易、溫婉細膩,寓深情于娓娓敘談間,以恬淡從容的心態(tài)愛著那一座城,過著芳香四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