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楊華
談邏輯思維在作文中的運用
——以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為例
安楊華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只有運用邏輯思維,才能把握具體對象的本質(zhì),進而認識客觀世界。作文的審題、立意與行文自然也是離不開邏輯思維的,我們必須先弄清命題人的意圖,選擇出最佳立意才可能成功地作文。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所提煉的觀點與材料若即若離、似是而非,甚至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誤。審題不準、立意不高,就匆匆下筆的結(jié)果必然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比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
請根據(jù)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
我們在長輩的環(huán)繞下成長,自以為了解他們,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一旦重新打開,就會讀到人生的事理,讀到傳統(tǒng)的積淀,讀到時代的印記,還可以讀出我們自己,讀出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讀出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
十八歲的我們已經(jīng)長大,今天的重讀,是成年個體之間平等的心靈對話、靈魂觸摸,是通往理性認知的幽徑。請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深入思考,圍繞“重讀長輩這部書”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我們應(yīng)該如何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審題立意及行文呢?
“重讀長輩這部書”中的“讀”不是憶,不是記,“讀”是透過表象把握事物的實質(zhì)意義?!白x”字規(guī)定了認識的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而理性的深刻性。而“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中的“厚”,則表現(xiàn)了“長輩”身上的豐富性、深刻性,非初讀可解。顯然命題人用“讀”字來考查考生的認識水平,要求文章要體現(xiàn)一位十八歲的成年人應(yīng)有的認識深度,而如果把文章寫成類似“記我的爸爸”“憶母親二三事”這樣感性色彩較濃厚而缺乏理性思考的文章,則是沒有對“讀”進行準確的定義。
而“重”不是重復(fù),不是第二次,而是“重新”之意,“重讀”則隱含著“以前讀過”,只是以前的“讀”可能或流于膚淺,或過于感性,或存在著誤讀等,而“重讀”則是心靈對話、靈魂觸摸,是理性認知,也可以說是一次認識上的超越?!爸亍弊制鋵嵰惨?guī)定了文章的大體結(jié)構(gòu)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讀”,一部分是“重讀”。而許多考生把文章寫成了“讀長輩”,則是忽略了對“重”的定義。
“長輩”是一個外延較大的集合,父輩包括父母、叔舅、姑姨等,祖輩又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同輩同代的那群人等。“長輩”不是“先輩”,應(yīng)該是自己能夠接觸到的輩分長的人,否則,就沒法“讀”了。
而“這部書”不是“這些書”,再結(jié)合 “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的提示,可知“這部書”指的是“長輩”中的“一位”而不是多位。有學生寫多位長輩,,那是圍繞“重讀長輩這些書”來行文了,是無視“這部書”的規(guī)定性的表現(xiàn)。
選言判斷是判斷的一種,是斷定在幾種可能情況下,至少有一種情況存在的判斷。也就是在面對某事時,構(gòu)建兩種或兩種以上備選項,然后對其進行比較權(quán)衡,最終選擇正確選項?!斑x”就是選擇,“言”就是見解、主張,還可以是途徑、方法、策略等等。一個作文題目常??梢远嘟嵌攘⒁猓@些不同角度的立意,即是我們作文前構(gòu)建的備選項,我們要對其進行比較權(quán)衡,最終選擇最佳立意,以明確自己要說什么,否則,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而選擇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1.要選擇那些針對外部客觀實際、有的放矢的選項,是為選擇的針對性原則;2.要選擇那些正面因素較大、負面因素小的最優(yōu)化選項,是為選擇的優(yōu)化性原則;3.要選擇那些符合自身條件的、切實可行的選項,是為選擇的操作性原則。
就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而言,在提示性材料中,就給考生列出了一些備選項:重讀長輩,可以讀出 “人生的事理”“傳統(tǒng)的積淀”“時代的印記”“讀出我們自己”“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或“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怎么選擇呢?如果寫“人生的事理”“傳統(tǒng)的積淀”,容易寫出理性認識,符合優(yōu)化性原則;但估計多數(shù)考生會寫這兩個方面,不容易寫出新意。如果寫“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不容易寫出深意,不容易寫出理性認識。如果寫“讀出我們自己”的成長與成熟,或者“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容易寫得生動且深刻。大多數(shù)考生會寫長輩身上的高尚品質(zhì)、美好情操、圣潔的情感等等極其正面的、需要永遠仰視的方面。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無完人,我們的長輩身上擁有那些美好的方面的同時,一定也會有凡俗的一面、脆弱的一面、無力無助的一面、局限的一面甚至是錯誤的一面,而隨著我們的成長與成熟,我們會越來越清晰地發(fā)現(xiàn)長輩身上的這些方面,反過來說,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長輩身上的這些方面,也正是我們成長與成熟的表現(xiàn)。當然,發(fā)現(xiàn)并表現(xiàn)長輩身上的這些方面,并不影響長輩形象的高大,也不影響我們對長輩的愛與尊敬,反而使長輩形象顯得真實、親切、有血有肉,反而增加了我們對長輩的愛與尊敬。
類比思維是根據(jù)已知對象與未知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從而推論未知對象與已知對象在其他一些屬性上亦相同或相似的思維方法。這可以用英國哲學家吉爾比的話來概括“從已知和明顯的東西揭示未知的依然神秘的東西,甚至從陌生的東西中發(fā)現(xiàn)熟悉的性質(zhì)。”類比思維方法是解決陌生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將陌生的、不熟悉的問題與已經(jīng)解決了的熟悉的問題或其他相似事物進行類比,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大家熟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思維方式就是類比思維。運用類比推理的思維構(gòu)思行文,常常會收到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藝術(shù)效果。
其實如果學生經(jīng)過邏輯思維訓練,就會敏銳地發(fā)現(xiàn)2017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在提示性材料中就已經(jīng)提示了運用類比思維構(gòu)思行文的:“我們在長輩的環(huán)繞下成長,自以為了解他們,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一旦重新打開,就會讀到人生的事理,讀到傳統(tǒng)的積淀,讀到時代的印記,還可以讀出我們自己,讀出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讀出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書”與“長輩”在內(nèi)容上有很多一致性:“人生的事理”“傳統(tǒng)的積淀”“時代的印記”……那么“重讀書”和“重讀長輩”在“讀”的方法上應(yīng)該是一致的。
總之,我們運用定義概念審題,運用選言判斷確立最佳立意,運用類比推理結(jié)構(gòu)文章。這樣,在文章的構(gòu)思行文的整個過程中,充分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形式來構(gòu)建文章,進而收到審題準、立意深、行文順的效果。
[作者通聯(lián):天津市實驗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