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福恭,郭露秋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杏林學院
潮熱的古今釋義及機理辨析
盧福恭,郭露秋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杏林學院
“潮熱”一詞首見于張仲景《傷寒論》,在此書中見于條文總計11處,現代中醫(yī)診斷學教材對潮熱的定義是:“指發(fā)熱如潮汐之有定時,即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甚”與《傷寒論》中潮熱古義似有不符之處,故本文試以《傷寒論》原文中對于“潮熱”的記述為突破口,探討“潮熱”一詞古今含義之變化。
潮熱;發(fā)熱;機理
潮熱是一種常見的發(fā)熱類型,亦是中醫(yī)診斷問寒熱的一個重點內容。中醫(yī)診斷學[1]對潮熱的定義是:“指發(fā)熱如潮汐之有定時,即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甚”,將“潮熱”理解為“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甚”,筆者認為,在《傷寒雜病論》中潮熱的原意與中醫(yī)診斷學[1]中定義似有不符之處,且教材對于潮熱機理的闡述過于簡單,故淺析于下:
潮熱一詞,首見于《傷寒論》,在此書中見于條文總計11處,觀其描述有潮熱者均有陽明實證,誠如104條所言[2],“潮熱者,實也”,后世醫(yī)家亦有此說,如尤在涇《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下》[3]說“陽明病有潮熱者為胃實,熱不潮者,為胃未實”。除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和第229條“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是少陽陽明并病所見潮熱;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有潮熱,時時噦……”是三陽合病所見的潮熱;第137條“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睘榇蠼Y胸證伴有陽明腑實證外均見于陽明腑實證,除這11條外《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并沒有潮熱的描述,由此可見在《傷寒論》中潮熱為陽明實證僅見之癥。
身熱為陽明病的基本癥狀,而于陽明實證之時又強調潮熱,可見潮熱是繼發(fā)于身熱之后的一種特殊熱象?!秱摗返?82條“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可見身熱是陽明熱證和陽明實證都可以見到的臨床表現,胃熱彌漫或燥熱內實,皆為里熱熾盛,里熱蒸騰于外則見身熱,胃熱彌漫時,表現為表里俱熱,身大熱;里實初成時,則表現為調胃承氣湯證之蒸蒸發(fā)熱,里實已成時,則表現為大小承氣湯證之日晡所發(fā)潮熱,既已身熱,又強調潮熱,可見病人潮熱時必定發(fā)熱,但發(fā)熱時,則不一定有潮熱的表現,故有第208條“其熱不潮”的說法。潮熱發(fā)熱之時常見于“日晡所”,即申酉戌時,此時為太陽西下,農人歸而餐食之時,天之陽氣主降主斂,正與陽明之氣主降、主闔的生理特點相同,天人相應,故此時陽明經正氣最旺。正如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陽明篇下》所說“申酉戌時,日晡時也。陽明潮熱,發(fā)于日晡,陽明病解,亦于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于是發(fā),其解者正氣于是復也”。陽明經本為多氣多血之經,其經氣旺時正邪交爭劇烈,則熱勢熾甚,也就是說潮熱熱象要明顯嚴重于平時。
又有《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笨梢姟鞍l(fā)熱,日晡所劇”時,仲景不以“潮熱”為名。再有《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黃家日晡所發(fā)熱,”可見單見“日晡所發(fā)熱”仲景亦不稱之為“潮熱”,由此可知,潮熱一詞其本意應當不包含有時間概念,也就是說不是“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甚”的意思。
以上可知按《傷寒論》中所述,“潮熱”是指邪氣阻滯在陽明腑時,常于申酉戌時出現的一種熱勢逐漸升高的特殊熱象,且非定時而發(fā)。此時“潮熱”的“潮”應為張仲景取潮起時來勢洶涌之象,言其熱如潮涌,而非發(fā)有定時。
中醫(yī)診斷學[1]對潮熱的定義是:“指發(fā)熱如潮汐之有定時,即按時發(fā)熱或按時熱甚”。此說源于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潮熱》對潮熱的解釋:“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fā),指時而發(fā)者,謂之潮熱?!贝藙t將傷寒中發(fā)熱熱勢洶涌之意理解為“定時發(fā)熱”,后世醫(yī)家將其推而廣之而出現陰虛潮熱、血瘀潮熱、濕熱潮熱等。
(1)陰虛潮熱
陰虛者,不能含斂陽氣,陽氣浮而外越,故見發(fā)熱,其發(fā)熱之勢常于午后或夜間較為明顯?!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枤庹?,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敝赋鋈酥枤鈺S著天之陽氣的變化而變化。午后腠理漸閉,陽氣外浮而郁閉在表而見潮熱,待陽氣升騰于外則潮熱可解。正如吳鞠通氏所說:“夜行陰分而熱,日行陽分而涼,邪氣深伏陰分可知,熱退無汗,邪不出表,而仍歸陰分,更可知矣。故曰:熱自陰分而來,非上中焦之陽熱也?!标幪摪l(fā)熱多表現為低熱,捫之肌膚初覺熱,久觸不熱。自覺熱自肌骨之間蒸蒸而出,五心煩熱,手心較熱于手背。
(2)血瘀潮熱
《素問·癰疽篇》曰:“營衛(wèi)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行故熱?!闭f明了血瘀發(fā)熱的機制:瘀血阻滯,氣血不通,瘀而化熱。又瘀血屬陰,午后一陰生,陽氣漸入于陰,則為瘀血所阻,陽阻越重則郁熱越甚。故其發(fā)熱之時常為下午或夜間,如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所說,“后半日發(fā)燒,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輕,前半日不燒,此是血府血瘀?!睙釀荻酁榈蜔?。
(3)濕熱潮熱
濕性粘滯,易阻氣機,氣郁而化熱,或感受濕溫致使?jié)駸峤蛔栌诶?。濕熱潮熱的熱象常見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到灼手),此因火性升散,卻為濕邪所遏,難以透達于外,濕遏熱伏所致。其潮熱常見于午后,午后為陽中之陰,體內邪氣得天氣之助而盛且人體陽氣得天氣之助亦較旺盛,正邪交爭劇烈,熱得陽助而外散故熱勢較盛,至夜陰盛而陽衰,濕得陰助而遏熱更甚,邪熱被郁遏在內,不能外達則熱勢可降。故凡是濕熱郁遏引起的潮熱多發(fā)生在午后。
(4)陽明潮熱
因其毎于日晡之時熱勢較甚,亦稱為“日晡潮熱”。日晡之時正是太陽西下之時,天氣主斂主降,正與陽明之氣主降、主闔的特點相同,天人相應,此時陽明正氣最旺,正邪交爭最為劇烈,則發(fā)熱最為明顯。
綜上所述,《傷寒論》中記載的“潮熱”當特指陽明腑實證中出現的申酉戌時熱勢增高、熱如潮涌的癥狀,而非后世醫(yī)家擴展的由陰虛、血瘀、濕熱、腑實而導致的定時發(fā)熱。故在研讀《傷寒論》時當須“以經解經,以論注論”,以仲景之言,釋仲景之意,做到有字之處會其意,無字之處通其神,方能會心仲景本意,效驗于臨床。
[1]陳家旭,鄒小娟.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63
[2]黃海波,姚春,莫德芳校注,清·尤在涇編注.傷寒貫珠集[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23
[3]郝萬山.郝萬山傷寒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