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振國[太原學院,太原 030012]
淺析《弟子規(guī)》所涉道德行為規(guī)范
⊙ 趙振國[太原學院,太原 030012]
《弟子規(guī)》全書圍繞《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段文字展開,全面闡述了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為人,處事及在學業(yè)上應當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其中的一些傳統(tǒng)美德對于優(yōu)化社會風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孝悌 謹信 仁愛 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潛,山西絳州(今山西新絳)人,是康熙年間的一名普通秀才。至清中葉,山西平陽(今臨汾)儒生賈存仁將其改編,更名為《弟子規(guī)》。全書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五個部分,總計一千零八十個字,闡述了青少年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為人處事及在學業(yè)上應遵循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
關于《弟子規(guī)》的主旨,作者在“總敘”中明確指出:“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薄墩撜Z·學而》篇中有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眱上鄬Ρ瓤芍?,該書是以孔子的這一觀點為依據(jù),倡導孝順父母、敬重兄長、謹慎小心、誠實可信、對人仁愛,以及努力學習等美德。本文就這幾個方面做一些具體的論述。
《弟子規(guī)》中以“入則孝,出則悌”為提綱,首先提倡孝悌,要求青少年能夠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我們先探討《弟子規(guī)》關于“孝”的內(nèi)涵。在本書中,作者把“孝”僅作為孝敬父母來講,并圍繞孝敬父母而樹立了一系列的行為規(guī)范。古人認為“孝,利親也”“善父母為孝”,并把孝看作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如《孝經(jīng)·三才章》中“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同古代的這些思想一樣,在《弟子規(guī)》中作者“孝”作為孝敬父母來講,但他并沒有從宏篇大論上去研究盡孝的道理,而只是利用平常百姓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來培養(yǎng)青少年的孝道,從潛移默化中使青少年樹立“孝”的道德觀念。
1.強調(diào)“孝”應當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處做起
子女做事要聽從、順承父母,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薄笆码m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薄坝H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作者希望青少年恭恭敬敬地順從父母的意愿,做事不自作主張,要順從父母的喜惡。
父母有過孝敬有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备嬲]青少年當父母有過錯時,要想盡辦法去規(guī)勸。
父母有疾,日夜侍候,如:“親有疾,藥先嘗。盡夜侍,不離床?!?/p>
要關心父母日常生活的冷暖,如:“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p>
雙親亡故,要孝禮周全,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辨,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2.強調(diào)“悌”的道德內(nèi)涵和行為規(guī)范
所謂悌,即尊敬兄長,這在古代是與“孝”并列的兩大道德觀念之一,在《論語·學而》中有“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的說法?!兜茏右?guī)》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觀念,并從在家庭、社會兩方面對“悌”進行了論述。
在家庭里,要求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孝在中。”并指出兄弟和睦的關鍵是要把兄弟之誼放于利益之上,在相互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應當相互忍讓,如“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在社會中,要求以長者為先,并從幾個小的方面分別做出了要求:
對長者要恭恭敬敬,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薄伴L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p>
路遇長者要揖拜,如:“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p>
與長者言語要有禮節(jié),如:“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p>
以上這些都是《弟子規(guī)》對于“孝悌”所提出的行為規(guī)范,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道德原則,也總結(jié)了許多古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且較為全面地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孝悌”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有些行為規(guī)范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也仍有可繼承和借鑒的內(nèi)容,如事親如敬,尊敬兄長等;有些道德規(guī)范則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格格不入,如守孝三年等。因此,我們應當有分別地看待這種倫理觀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所謂“謹信”就是謹慎小心,誠實可信,要求青少年應當嚴以律己,勤儉節(jié)約,對人誠實無欺。古人認為“養(yǎng)其習于童蒙”,并且十分重視小兒德育,而“謹信”作為德育的一種,同樣不應受到忽視。《弟子規(guī)》中將“謹信”分成兩方面,分別進行了論述。
1.“謹”就是嚴于律己、做事謹慎小心
首先,青少年要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刻苦,具體要求是:要遲睡早起,珍惜時光,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要講究衛(wèi)生,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穿衣要整潔儉約,如“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與履,具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要儀態(tài)端正,如“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萁踞,勿搖髀”;甚至對飲食也有要求,如“對飲食,勿撿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其次,青少年做事要謹慎小心。當進他人屋子時應“將入門,問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緩揭簾,勿有聲。寬轉(zhuǎn)彎,勿觸棱。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入虛室,如有人”。當借用別人物件時應“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另外,做事要穩(wěn)重,如“事多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等。
關于“謹”的行為規(guī)范,本書做了以上的論述,其中要求青少年勤儉節(jié)約,做事謹慎穩(wěn)重的規(guī)定,仍值得今天的我們?nèi)ソ梃b。
2.信,就是誠實而有信用
做人誠實,做事守信,這是古代德教發(fā)蒙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與人為善的要道??鬃釉裕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并認為一個人言而無信,就好像車無轱轆,必定寸步難行。本書也十分重視發(fā)蒙中的守信教育,把“信”看作人生一以貫之的美德,要青少年誠善于心,言行一致,并且分別從言、行兩方面對“信”的行為規(guī)范作了具體的闡述。
言,即說話要誠實講信用,如:“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薄氨苏f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p>
行,即行為要誠實可信,關于這一點,有分別從自省、交友、克己三個層面進行了論述:
第一,自省。即一個人無論看到好事或壞事,都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省察。古人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敝v的就是這個意思?!兜茏右?guī)》中則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如:“見人善,即思齊??v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薄拔┑聦W,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p>
第二,交友?!兜茏右?guī)》十分注重交友,主張交友擇朋要以誠相待,交友應多交“直諒多聞”的朋友,見朋友優(yōu)缺點一定當面指出,不能放棄原則而一味去迎合朋友的錯誤,如:“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p>
第三,克己。也就是以儒家正統(tǒng)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要求有錯能改,如:“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無可否認,“謹而信”中為青少年的為人處世提供了行為規(guī)范,淺顯易懂而令人掩卷深思,對于我們立足社會又有一種明顯的指導意義。
關于“仁愛”,古代的儒家先哲圣人們認為:“仁者,人也?!薄叭省笔侨酥詾槿说谋拘?,這樣人的行為與人生的態(tài)度都必須遵循“仁道”的精神,而“仁道”的基本內(nèi)容就是對人生和生命的熱愛。朱子認為:“仁是根,惻隱是萌芽。親親,仁民,愛物,便是推廣到枝葉處?!薄坝H親”就是親愛自己的家人,同時還要推廣到“仁民”,將人生相親相愛的孝悌之情推及到他人、社會,最終實現(xiàn)人生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弟子規(guī)》的仁愛,就是重視人生,熱愛社會與他人。“仁者”即圣人。而“仁”具體來講,既是自強不息,也是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顧,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由己及人,從自我做起?!叭省奔劝楦猩系膼叟c物質(zhì)上的扶助,同時更注重他人道德上的提高。仁者對他人的愛助,其目的在于使其成為有人德有成就的人。《弟子規(guī)》正是從這種哲學觀點出發(fā),以對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做出的行為規(guī)范來顯現(xiàn)這種微言大義,從而逐漸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養(yǎng)。為了強調(diào)“仁愛”這一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書中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其展開了論述,概而言之有“四要”“八勿”。
“四要”即以仁愛之心待人的四個原則:
待人要大方的原則,如:“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p>
待人要揚善的原則,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p>
待人要報恩忘怨的原則,如:“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人要以理服人的原則,如:“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p>
“八勿”即與人為善的八種不應做的事情:
勿自私,如:“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p>
勿擾人,如:“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蔽鸾胰硕?,如:“人有短,勿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勿揚人惡,如:“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绷硗膺€有如:“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标P于“仁愛”的行為規(guī)范,除了以上“四要”“八勿”,《弟子規(guī)》還指出親近又仁德的人有哪些好處,反之有哪些壞處。例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p>
我國自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對兒童的讀書教育,這既有利于兒童增長知識,同時也是青少年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途徑。《弟子規(guī)》對讀書學習做了詳細而全面的闡述。
第一,讀書學習要與提高德行相結(jié)合,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p>
第二,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如:“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p>
第三,讀書學習要循序漸進,如:“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p>
第四,讀書學習要采用正確的方法。要心到、眼到、口到,如:“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币幸啥鴨?,多思多想,如:“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p>
第五,學習環(huán)境要保持干凈整潔,如:“房屋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睂都訍圩o,如:“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所。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非圣書,屏忽視。蔽聰明,壞心志?!?/p>
總而言之,《弟子規(guī)》以“孝悌、謹信、仁愛”等為主旨,針對日常生活中各種瑣細事情,采用三言韻語,為青少年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盡管有些具體內(nèi)容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存在很大差異,但其中倡揚的敬老尊長、仁愛、誠信等傳統(tǒng)美德,在今天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中仍應當堅持和發(fā)揚。
①高亨:《墨經(jīng)校詮》,中華書局1962年,第38頁。
②徐朝華:《爾雅今注》,“釋訓第三”,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50頁。
③《論語·孟子》“為政第二”,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④《論語·孟子》“里仁第四”,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頁。
⑤《論語·孟子》“盡心下”,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頁。
⑥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頁。
[1]文紹安.朱子家訓[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2]毛禮銳,瞿菊農(nóng),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馬欣來.中國古代的圣書《論語》[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1.
[4]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5]汪茂和,蔡翔.白話蒙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
作者:趙振國,文學碩士,太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