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峰
(克拉瑪依日報社,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試論用科研的思路與方法做深度報道
□劉亞峰
(克拉瑪依日報社,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隨著媒體的發(fā)展和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大量增加,許多原來從事理工行業(yè)的科技人員投身到新聞媒體行業(yè)當中。這些“非科班出身”的新聞記者和編輯,雖然在新聞理論和新聞采編實操技術上存在一定的欠缺,但他們具有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生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生所難以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對某些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對某些行業(yè)的實踐經驗和深度思考,對經濟生產建設領域規(guī)律的掌握。在這其中最可貴的,是一些曾經從事過科研工作的記者編輯,掌握著系統(tǒng)、科學的科研方法。這些科研方法對進行新聞深度報道有著很強的借鑒意義。本文擬就如何借鑒科研方法進行新聞深度報道進行探討。
科研工作的終極目的,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科研工作需要通過研究生產實踐過程中出現同一類現象的本質,找到需要改變的生產實踐方法的根本原因,力圖將同一類現象從根本上全部解決。
無論是什么專業(yè)、什么項目,在科研的全過程中,始終采用的科研方法有兩個——“分類”和“實驗”。也就是說,將待解決的問題按照不同特點進行分類;對分類問題進行理論研究之后,進行微型、小型、中型解決方法的測試,逐步積累形成系統(tǒng)方法,也就是技術或者工藝。
新聞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社會成員間的信息傳遞;其二是通過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成就和問題的觀察與思考,找到本質原因,提出可資推廣的經驗和需要修正的問題。應該說,第二層目的,才是新聞記者、尤其是深度報道記者應該追求的工作目標。
這就要求從事深度報道的新聞記者在大量、反復進行的動態(tài)新聞的采寫過程中,發(fā)現阻礙社會發(fā)展的瓶頸和障礙,尋找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方法。如果將這些瓶頸、障礙歸納并提煉出來,就能夠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思考;如果再進一步發(fā)現并采寫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那就能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參考。
科學研究大都經歷兩個階段,即“室內研究”階段、“現場研究”階段,需要一定的步驟:
第一,在一種生產行為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持續(xù)出現了怎樣的具有共同特點的問題或者需要改善的現狀。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要改善這個現狀,需要達到什么目的。而下定要解決問題或者改善現狀的決心,就叫做“科研立項”。
第二,分析達到此目的有幾種可能的辦法。這叫做“前期調研”。
第三,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研究者現有的能力和條件或者通過實驗,優(yōu)選出一種既能達到目的又可能進行下去的辦法。這叫做“前期研究”。
第四,選定一種辦法之后,分析出實現這種辦法最關鍵或者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并通過實驗采取各種手段嘗試解決它。這叫做“科研攻關”。
第五,解決了最難解決或者最關鍵的問題之后,往往意味著整個研究很可能即將取得成果。這個成果就是“規(guī)律”。
以上五個步驟屬于“室內研究”的階段。
第六,這個“準規(guī)律”究竟是否適應于所要達到的目的呢?這需要在實踐當中反復地檢驗。這叫做“現場試驗”。
第七,在進行現場試驗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完善所獲得的規(guī)律,直至達到能夠指導大部分為達到這個項目研究目的的實踐行為。這叫做“調整完善”。
第八,將上述通過立項研究而尋找出的完全可信的規(guī)律大規(guī)模地運用到實踐當中。這叫做“技術推廣”。
以上三個步驟屬于“現場研究”的階段。至此,一項科學研究全部完成。
對于新聞深度報道,在某一領域長期的動態(tài)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同一種表現形式的問題、瓶頸或成績總會重復出現——比如,交通領域的車禍、城市車輛數量增加、紅綠燈位置和指示時間;比如,教育領域的擇校、學校取得教學成績或榮譽、高中畢業(yè)生的走向;比如,房產領域的房屋價格、政府所出臺的政策、買房人的基本情況;比如,治安領域違法犯罪人員的年齡、學歷、違法犯罪種類、違法犯罪地點和時間等。每個領域的每一種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有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一定有直接或者根本的原因。這些原因,就是記者需要尋找的規(guī)律。
尋找這些規(guī)律的的方法,完全可以借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分類”與“實驗”。
深度報道的采寫與科學研究有兩個不同之處——
第一,科學研究注重最終產生一個可以改變現狀的成果;新聞采寫注重將采訪到的事實進行歸納梳理進而由讀者得出結論的過程。
第二,在深度報道的采寫過程中,“實驗”就是大量實例的搜集,而不是自主的創(chuàng)造。
大部分新聞記者都有自己的“責任田”,也就是“跑哪條線”,如,交通、教育、房產、治安、氣象、物流等等。
這些“線”就是一個相對固定的領域。這些領域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且永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發(fā)展瓶頸。同時,這些領域的從業(yè)人員就一定有解決這些問題、突破這些瓶頸、尋求發(fā)展方法的需求。
相對固定跑某一條“線”的記者,所采寫的大部分動態(tài)新聞也都來自這一條線,應當說,這名記者在以觀察者的身份長期、全面地參與了這一領域的生產實踐。這是新聞記者的第一個優(yōu)勢——具備生產實踐的數量。
同一個領域的生產行為當中,在出現問題、瓶頸或者成績的時候,動態(tài)新聞也就出現了。那么,這些問題、瓶頸或者成績都是因為什么而產生的呢?
這一點,記者非常清楚。這就是新聞記者的第二個優(yōu)勢——具備生產實踐的質量。
這兩個優(yōu)勢,不但跑其他“線”的記者不具備,包括這一領域的絕大部分基層生產人員也不具備,因為一個領域的大部分生產人員只在某一時期和某一相對固定的環(huán)節(jié)工作,很難用全局的、歷史的觀點來思考所遇到的問題。
那么,從整個社會的層面來看,幾乎每一名新聞記者都具備著成為解決某一個或某幾個社會生產領域出現的問題、瓶頸和提供發(fā)展參考方法的專家的條件。
如果這名記者能夠采寫出為某一領域的問題、瓶頸做歸納、規(guī)律提煉和方法提供的新聞作品,我們可以把這種新聞作品稱為深度報道,把采寫這種深度報道的記者稱為“專家型記者”。
本文嘗試舉例說明如何運用科研方法進行深度報道的采寫——某一城市近年來車禍發(fā)生率呈升高趨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辦法可以降低車禍的發(fā)生率?
報道立項:某城市車禍狀況調查
前期調查:搜集一個單位時間內大量典型車禍案例,將這些車禍進行各種角度的分類。
●是什么性質的車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公務車、公交車、私家非營運車、私人營運車。
●是什么速度的車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符合交通法規(guī)的限速、不符合交通法規(guī)的限速。
●是什么駕齡和性別的司機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1年之內、1-3年、3-5年、5-10年、10年以上;是專職司機還是業(yè)余司機;是男性還是女性。
●是在什么位置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交叉路口、雙行道、車流量大的地段、直行路段、單行道、車流量小的地段、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是在什么時間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上下班高峰期、白天、夜間。
●是在什么氣象條件下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雨天時、雪天后、酷熱、大霧、正常天氣。
●是在什么狀況下出了車禍,所占比例如何:轉彎、會車、超車、跟隨。
這其中,幾乎每一個分類都能單獨寫成一篇調查性報道。
就此,“某城市車禍狀況調查”報道可以有兩種選擇——結束采寫或者進一步調查研究。
如果選擇進一步調查研究,就會形成更深入的新聞報道。
進一步調查的結果當中,有一個似乎與常理相悖的現象:單位時間內,路況良好的夏秋季節(jié)比路面濕滑的冬春季節(jié)車禍發(fā)生率要高。那就可以將采訪進入到深度調查中。
深度調查:出現上述違背常理的現象,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對于不同的路面,司機慎于難而忽于易。
●在路況不好的時候,大家盡量減少了動車的機會。
●在易發(fā)生車禍的時間和地點,有關部門加大了交通安全的宣傳力度。
●氣溫的高低對人的情緒有著實際的影響。
通過逐項的深入調研,記者掌握到了如下事實——
●司機的確有慎于難而忽于易的心理特點。
●四季的車流量沒有太大的變化。
●交通安全的宣傳力度與車禍發(fā)生的地點和時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
●最終,記者發(fā)現了一個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的重要因素——產生這種有悖常理的現象的最重要原因是氣溫對情緒的影響:高溫會導致焦躁情緒的產生。
這個新聞報道的采訪到此也可以有兩種選擇:結束或者繼續(xù)調查。
繼續(xù)調查的范圍將會擴大,主題也將發(fā)生變化,也就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技術推廣”環(huán)節(jié)——“烈日的威脅”。
這個新聞調查將仍然運用上述方法。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