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謙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英國法中的司法理性及其對我國法律實踐的啟示
向 謙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中國新一輪的司法改革已漸漸行至深水區(qū),是繼續(xù)沿著過去以立法為中心的道路繼續(xù)前行,還是厚積薄發(fā),轉(zhuǎn)向更為成熟的司法中心階段,處于十字路口的改革者們都必須面對這個問題。英國法以其獨特的司法技術及司法觀念聞名于世,文章從英國法的特殊之處出發(fā),嘗試探索其對中國法律實踐可能的借鑒意義。
立法理性;司法理性;司法過程;法官技藝
德國學者韋伯按照其提出的“法律理想類型”概念,將人類歷史上不同的法律文明分為形式不理性、實質(zhì)不理性、形式理性、實質(zhì)理性四種不同的路徑。①
在英國著名大法官柯克眼中,“法律是完善的理性”,這并不是指法律沒有仍何缺陷,而是表明法律對任何現(xiàn)實的訴求都能做出回應。②事實上,這正是統(tǒng)治者制定一部法律的終極目的,因為“正義”難以建立在一部沒有任何現(xiàn)實價值的法律之上。這也并不是普通法獨有的價值追求,無論是在哪個法系,可以被反復使用、壽命長久的法律都是立法者不懈努力想要采摘的伊甸園之果。只不過,在如何達到這一終極目標的道路上,不同的法系采取了不同的路徑。英美法系的法律人士堅持以司法為中心,大陸法系的法律實踐則認為憑借人類的理性,可以通過制定完備的法律預見所有可能的偶然情況,從而對人類行為予以全面規(guī)范。因此,如何制定一部“完美法律”成了大陸法系國家法律實踐的指引。19世紀著名的長達17000多條的《普魯士邦法》就是這一指導思想的體現(xiàn)。
相比之下,普通法更加強調(diào)在審判的過程中完成法律理性的構建,它的核心特征是程序性與自助性。用富勒的話說,這種法律管理是一種將公民看作自覺行動者的法治形式。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每個公民都必須積極地行動,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為未來提供足以成為范本的行為模式。于是公民成了權利的創(chuàng)造者,理性存在于每一個公民的行動中。這種理性不是抽象的、屬于邏輯意義上的理性,而是指每個人都有運用權利的意識。對于法官來說,經(jīng)過了長期的訓練后,通過建立在先例基礎上的世代累積起來的經(jīng)驗和技術,他們得以同案同判,維護了法律的尊嚴,保證了法官的獨立性和能動性,更重要的是,為創(chuàng)設新的權利提供了可能。
自清末修律以來,中國的法律道路大體上是效仿了德國的法律,即使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國民黨所立之舊法而以蘇聯(lián)的法制為模版,本質(zhì)上說仍然是大陸法系的范疇。顯而易見,當下中國立法者們的思維也是以法律本身的制定為中心,而不是強調(diào)法官在法律活動中的作用。韋伯曾言,現(xiàn)代的法官是自動售貨機,投進去的是訴狀和訴訟費,吐出來的是判決和從法典上抄下來的理由。③盡管這一比喻早就被淹沒在各種各樣的批評聲中,但是不可否認,在很多大陸法系國家,法官的工作確實就是機械的“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來回穿梭”,但是可重復性就意味著理性嗎?
英國法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可以說在法律實踐方面采用的理性思維方式是“司法理性”,而中國的法律則和不少大陸法國家的法律一樣,是以“立法理性”為邏輯基礎的。事實上,包括中國在內(nèi)這些深受德國法影響的國家在不遺余力地學習德國法的同時,也或主動或被動的接受了有關的國家治理理念,即“法治國”思想。德國法學家紐曼指出,所謂“法治國”其實是運用法理管理國家的一種形而上學概括,它既指國家的日常管理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也表明國家的任何干預都可以還原為法律,并借助法律來完成。④這種思想在實際上認為公民自身缺乏自救的能力,而維護社會秩序地唯一合法力量就是國家,國家是全體國民的守護神。歷史上,進入19世紀30年代后,“法治國”逐漸偏離了法學家們原定的道路,特別是1848年三月革命的爆發(fā)使得學者們的目光被迫轉(zhuǎn)向“如何統(tǒng)治”的問題,向“形式法治國”的形態(tài)演變,最終的結果,就是人民的權利從法律中產(chǎn)生被確認為既定的事實,由國家產(chǎn)生的法律,反過來卻要約束國家,這就變成了國家的自我約束,變成統(tǒng)治者的道德問題,而不再是法律問題?!胺ㄖ螄泵麨榉ㄖ?,實際上由于自身的缺陷不可避免的淪為統(tǒng)治者一人的“人治”。而英國的“法治”理論是從司法判決中總結出來的,人民權利的保護是從判決中歸納出來的,法律是人民權利保護的結果,而非其保護的源泉。
李猛教授認為,德國“法治國”的困境已經(jīng)昭示了諸多所謂“后發(fā)外生型”的“后現(xiàn)代國家”的內(nèi)在痼疾,即也許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自上而下的建立某種看起來“現(xiàn)代”的制度,或是推行某種現(xiàn)代的觀念形態(tài),但卻難以深入地建立真正多元、能動的理性化機制。因此,正如歷史所展現(xiàn)的一樣,官僚科層體制幾乎往往在不到兩代人的時間里就從所謂的“自由”或“現(xiàn)代”的守護者與推動者,轉(zhuǎn)變?yōu)槔硇缘恼系K或贅疣。⑤
而中國目前也和19世紀的德國一樣,陷入了盲目立法但是沒有實際解決社會問題的怪圈。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國現(xiàn)行法律共有2284部,行政法規(guī)8366部,而司法解釋也多達6415部⑥,如此繁多的規(guī)范文件與其說是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不如說是造成法治水平遲遲得不到提高的根源。隱藏于法制建設繁榮表面之下的,是公民面對浩瀚的法律文件無所適從的真相。更關鍵的是,“國家給予權利”所帶來的必然后果是限制了公民潛在權利的獲得,即使通過完備的立法盡可能的賦予公民權利,公民的權利意識也難以得到真正提高,最終不是導致法律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而成為所謂的“笨法”,就是讓公民的權利遭到不恰當?shù)膰伊α康那址?。“依法治國”是基本的治理方略,但是“依法”的主體絕不僅僅是少數(shù)人。公民如何才能做到有法必依?必然是有主動去運用法律的意愿和可能。同樣,對于法律工作人員來說,只有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才能說是發(fā)揮了一部法律應有的價值?!白詣邮圬洐C”不可取,“法律萬能”的思路也不可取。法律也是由人制定出來的,只有主動運用智慧去理解適用法律才能進入法律的殿堂。中國的司法改革已經(jīng)行至十字路口,想要真正達到改革理想的效果,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目的,僅憑現(xiàn)在完全依靠法律文件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已經(jīng)過時了,“法律帝國主義”的思路早在上世紀就被證明行不通。法律真正的生命力,需要被人恰當?shù)倪\用才能體現(xiàn)出來。
正如蔣秋明先生指出,瞬息萬變且多樣復雜的社會生活不可能與抽象概括的法律規(guī)范一一對應,二者的矛盾也不可能憑借立法的方式得到解決。⑦不僅人民的行為在繁雜的規(guī)范中被規(guī)定的過寬或過窄,而且我們的法官也許因此而遲遲難以形成自覺的裁判者的思維。
我國二十年來的法治建設,總的來說推行的是以立法為中心的法制發(fā)展戰(zhàn)略,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隨著我國新一輪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可以預見到我國的審判環(huán)境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司法的獨立、制約、職業(yè)化、責任化等要素將逐漸具備,司法過程在整個法律活動中必將處于中心地位。事實上,20世紀以來隨著兩大法系的相互學習和交融,法官創(chuàng)造性的適用法律乃至法官造法在大陸法系的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般現(xiàn)實,“今天誰也不否認,無論對法國或者德國來說,法律的廣大領域?qū)嶋H上都是法院判決的結果。”⑧而自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第一批指導案例以來,截至目前共已發(fā)布了15批77個案例,在我國的司法審判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案件審判的公平、公正,提高法官工作的效率。
但是,不可否認在我國如今的司法過程中由于經(jīng)驗的欠缺存在諸多深刻問題。從微觀上來說,我國法官缺乏做出有效推理論證的能力和勇氣,從宏觀上而言,我國尚缺少支撐司法理性積累和成長的制度化條件。2014年的“惠州許霆案”因?qū)徟虚L的萬字判決書而轟動全國,評論褒貶不一,這其中有部分人的批評意見是這不符合裁判文書精煉簡潔的要求。這難道不是一個怪現(xiàn)象嗎?為什么目前我國仍有不少人認為裁判文書必須短???難道缺乏邏輯的說理才是裁判者良心的體現(xiàn)?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律師認為,這份判決文書之所以值得稱贊,就是因為其說理比較充分,不僅引用了法條,而且對法理和情理做了一番闡釋,表明法官不僅僅是一個判斷的機器,還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法律修養(yǎng)和人文關懷,所以引起很多人共鳴。
由此可見,只是提高法官的審判技能與人文精神對確立司法理性在法律實踐中的作用沒有根本幫助,這還需要國家層面上的力量賦予司法以應有的地位。我國的特殊之處就在于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僅僅過了30余年的時間,用這短短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曾經(jīng)耗費上百年走過的路,許多本是歷時性的問題在我國兼具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特點,當然,整個社會從偏向立法理性到以司法理性為中心需要一個轉(zhuǎn)變的過程,慶幸的是現(xiàn)在我們?nèi)哉莆兆兏锏闹鲃訖?,而不是到了局面失控的情況。這不正是司法理性的內(nèi)涵所在嗎?正如一句英國諺語所云,上帝只救助那些自救的人。
[ 注 釋 ]
①程漢大,李棟.韋伯“法律理想類型”在英國法中的困境及辯正[J].甘肅社會科學,2009(3).
②李猛.除魔的世界與禁欲者的守護神[A].李猛主編.韋伯:法律與價值[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③馬克思·韋伯.論經(jīng)濟與社會中的法律[M].張乃根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62.
④李猛.除魔的世界與禁欲者的守護神[A].李猛主編.韋伯:法律與價值[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⑤同上.
⑥北大法寶.http://www.pkulaw.cn/,2017-2-14.
⑦蔣秋明.司法理性論略[J].學海,2002(5).
⑧韓登池.司法理性與理性司法——以法律推理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1(2).
D
A
2095-4379-(2017)09-0134-02
向謙(1997-),男,苗族,湖南沅陵人,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學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