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莘 組
時刻牢記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記山東省質監(jiān)局駐莘縣俎店鎮(zhèn)占海村第一書記王小志
□ 莘 組
2015年,時任省質監(jiān)局辦公室調研員的王小志來到莘縣俎店鎮(zhèn)占海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的時間,王小志瘦了十幾斤,不但讓占海村脫了貧,還成了市級“文明村”。
“摘了1400斤黃瓜,一斤一塊八毛很快就賣出去了。”村民任少賓咧著嘴笑,家里的大棚當年建成,當年投產,這個樸實的莊稼漢終于嘗到了土地回饋的甘甜。新建的蔬菜批發(fā)市場人聲鼎沸,幾個大爺大媽在市場上一邊聊天,一邊裝菜,就把孫輩的零食錢賺到手了,“以前孩子想要個零嘴,我得尋思半天,現(xiàn)在好了,想買啥不用找他爸媽,這錢俺給孩子花”。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高興地說著,而這其樂融融的畫面得益于村里第一書記王小志的決策。
占海村有村民270余戶1000人左右,40%都是貧困人口,基礎設施極差,是個典型的“空殼村”。王小志到任后,撲下身子入戶走訪,進行了兩個月的深入調研。調研中,他發(fā)現(xiàn)村內一直有蔬菜種植的傳統(tǒng),而且祖祖輩輩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對能在土地上“淘金”有感情、有能力、有信心。于是,王小志提出了建蔬菜大棚的思路。
可是,建大棚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許多實際問題首先要解決,這其中灌溉問題是最突出的。占海村位于兩鎮(zhèn)交界,由于其地勢高,無法引進黃河水,灌溉主要靠幾眼機井,且機井規(guī)模小,灌溉范圍有限,再加上電壓不穩(wěn)定,“村里的1500多畝地要想澆一遍得一個多月”。沒有水,有大棚技術也不敢種。為此,2月中旬進村的王小志,5月便給村里打了井,隨后又借“井井通”工程的東風,新增了農用變壓器15臺,讓所有灌溉機井通上動力電,徹底解決了電壓低、灌溉難的問題,從而打響了駐村的“第一炮”,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第一書記是來干實事的。
隨后兩年的時間,王小志帶領村民新建了冬暖棚13000平方米,大弓棚120畝,打了43眼灌溉機井。從省級無公害蔬菜農業(yè)標準化試點,到開展種植能力科技培訓,兩年的幫扶工作讓一個“空殼村”一躍成為擁有3萬元村集體收入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0多元增加到1萬多元,百姓心里有說不出的踏實和滿足。
如何建設強有力的黨員干部隊伍、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是王小志駐村之初就著手考慮的問題。為此,他首先從轉變“兩委”干部思想、增強發(fā)展理念入手,組織村“兩委”外出考察學習,赴濟南市章丘區(qū)和槐蔭區(qū)、寧陽縣、東阿縣及縣內有關鎮(zhèn)街,考察學習黨建、產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經驗做法?!巴鯐涍@兩年沒少帶俺們出去走走、看看,開闊了眼界,感受到和人家差距真大,必須加快發(fā)展,把村子建設好?!闭己4妩h支部書記任欽明激動地說。
占海村32名黨員,50歲以上的有23名,占72%,面對黨員隊伍年齡偏大的情況,王小志有意在有知識的優(yōu)秀青年中培養(yǎng)黨員,特別是返鄉(xiāng)務工人員、致富帶頭人等,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新發(fā)展入黨積極分子3人,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增強了未來發(fā)展的后勁。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幾乎是每個省級貧困村的通病,村內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嚴重影響出行。王小志籌集資金,新修建了村內道路和砂石生產路,自此村內的交通便利起來,大棚的種植、蔬菜運輸都更快捷了。面對一到晚上就漆黑的村莊,王小志協(xié)調安裝了高性能的LED路燈,如今,村民晚上坐在燈下聊天,開心地說:“燈亮了,小偷晚上都不敢來村里了!”
“其實基礎設施的修建并不難,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才是最難的?!蓖跣≈居X著經濟上脫貧只是表象,關鍵是要從思想上挖掉“窮根”。在建立村子文化廣場的進程中,因為一個遷墳事宜,他察覺到農村一些舊習俗已經成為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的絆腳石,于是王小志頂著巨大壓力,挨家挨戶作動員,倡導移風易俗,并建設公益性骨灰堂,為推行喪葬改革、節(jié)約耕地、保護環(huán)境樹立了標桿?!芭軘嗔送取⒛テ屏俗臁?,半年時間瘦了七八斤,他讓村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轉變。
今年2月,結束駐村幫包工作的王小志履新省質監(jiān)局稽查局局長。看到如今的占海村已全部脫貧,曾經的貧困村已經變成了“聊城市文明村”,王小志打心底里自豪,再苦再累都覺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