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古代農村軟治理的現代借鑒

2017-01-25 10:48:36李小紅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倫理道德宗族倫理

李小紅,朱 姝

(山西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我國古代農村軟治理的現代借鑒

李小紅,朱 姝

(山西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我國古代農村在漫長的軟治理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對于當前農村治理方式從硬治理向軟治理轉型、發(fā)展并完善村民自治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在“皇權不下縣”的古代農村社會形成的以儒家倫理道德體系為核心、以宗法組織為基礎、以統治者及其倫理教化為保障的治理模式,與當前農村軟治理思想有著內在的契合性。為此,應借鑒古代農村軟治理的有益經驗,積極建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村民自組織共同參與,以政府強制力為保障的農村軟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自治,不斷提高農村治理效率。

古代農村;軟治理;硬治理;村民自治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軟實力”這一概念,并將其界定為:“一種通過讓他人做你想做的事情而獲得預期結果的能力。它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1〕目前,軟實力已經成為國際競爭和交往的重要內容,但將其應用到一國內部社會治理的研究還亟待加強。本文研究的軟治理正是建基于軟實力基礎之上的一種社會治理方式,通過多主體身體力行地推行一種整個社會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體系,進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自治能力,最終實現良好社會治理的目標。我國古代受“皇權不下縣”的影響,農村社會的治理方式更多的是非政權性質的軟治理,但其在長期的軟治理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古代農村軟治理在極大地強化社會治理效果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當時的階級統治,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學習和借鑒古代在農村軟治理方面的有益經驗,對于完善我國當前的農村治理方式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

一、古代農村軟治理經驗有利于推動當前農村的治理轉型

(一)農村治理從硬治理向軟治理轉型的必然性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社會治理方式逐步從之前高度集權的政社合一的治理方式向村民自治轉型。1987年11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并于1988年6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法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村民自治制度的確立。村民自治作為一種社會化的治理方式,強調的是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其區(qū)別于強調“他治”的政府治理。但是農村治理方式在從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向村民自治轉型的過程中,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政府與農村的“汲取型”關系,農村的經濟收入依然是基層政府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基層政府為了鞏固基層政權及方便管理群眾,紛紛突破村民自治的限度,將村民自治納入行政化治理的軌道,致使村民自治具備了政府硬治理的諸多特征。村民自治對自主自治的背離,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基層民主的進程,也由此引發(fā)了政府與村民的一系列沖突,村民自治亟需回歸其自主自治的本質。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社會也正式進入了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反哺農村的新階段。2006年,國家正式取消了農業(yè)稅,政府與農村社會的關系也從之前的“汲取型”轉為“服務型”,政府將村民自治納入行政化軌道的內在動力也隨之減弱,政府權力在農村社會也逐漸減弱,農村社會治理出現了“權力上收、服務下移”的新格局,傳統的趨于行政化的農村社會硬治理喪失了自己存在的基礎,村民自治逐漸回歸自主自治的本性,從而為農村軟治理的發(fā)展進一步拓展了空間。

(二)古代農村豐富的軟治理經驗有利于推動當前農村治理轉型

我國古代社會的治理方式強調的是以強制為基礎的硬治理和以倫理道德為基礎的軟治理的結合。在我國古代,國家政權并沒有深入到廣大的農村底層,農村的治理方式更多的是以宗族為基礎、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倫理教化為主要手段的軟治理,正所謂“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2〕。我國古代農村在漫長的軟治理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對于當前農村治理方式從硬治理向軟治理轉型、發(fā)展并完善村民自治都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古代農村軟治理的有益經驗

(一)農村軟治理的道德基礎——儒家倫理

我國古代農村軟治理順利實施的前提是有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倫理道德體系。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薄?〕我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并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建構了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傳統倫理道德體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創(chuàng)立,初創(chuàng)于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爭霸的春秋時期,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完善,終成我國封建時代主流的思想形態(tài)。

儒家思想建立了一整套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倫理道德體系,正所謂:“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開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在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是關系,皆是倫理;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4〕72總體來講,儒家思想把傳統的人際關系主要概括為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四種,以“禮”和“仁”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禮”的核心內容是貴賤、上下和等級,“仁”的內容主要是克己、愛人和復禮。孟子作為儒家學說集大成者,將仁義禮智與人性善論聯系起來,并將其作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薄?〕儒家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系,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逐漸成為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準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古代農村社會治理。

(二)農村軟治理的組織基礎——家庭、家族、宗族組織

在古代社會,血緣關系是社會組織建構的基礎,正如恩格斯所言:“親屬關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蠻民族的社會制度中起著決定作用?!薄?〕漫長的古代社會,更是在血緣之上形成了極富特色的“家國同構”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家庭、宗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都是通過宗法血親關系聯系起來的,宗族是家的擴大,國則是宗族的擴大和延伸。正如國學大師梁漱溟所言:“中國的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所處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聞名的。中國老話有‘國之本在家’及‘積家而成國’之說;在法制上,明認家為組織單位。中國所以至今被人目之為宗法社會者,亦即在此?!薄?〕15

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確立了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我國的宗族經歷了秦漢的活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進一步鞏固了宗族勢力在整個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當中的重要地位。當時絕大部分政權都是在強宗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南方六朝長期為顧、陸、朱、張等大姓和北方隨晉室南遷的王、謝二姓所把持,北方各民族政權則由崔、盧、李、鄭諸大姓控制”〔7〕。隋唐時期宗族勢力雖已開始衰落,但影響力仍然很大。在宋代,宗族治理開始出現鄉(xiāng)約化的趨勢,鄉(xiāng)約的主要作用在于維系家族的凝聚、協調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訓誡子弟孝悌等。元代時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宗族勢力打擊較大。明代延續(xù)宋代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繼續(xù)強化了宗族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現為族規(guī)、祠規(guī)、宗儀和宗范的興起。明代的族規(guī)表現出較強的鄉(xiāng)約和教化的色彩,更有甚者,一些族規(guī)還賦予了族長處理族內爭端的司法權力,如明萬歷年間,婺源江氏宗族要求族人,“橫逆之來,當虛懷忍讓?;虍a業(yè)相爭,口角相仇,祠正副會同門首,公道處分,或畢情勸釋,不許驚煩官府,力逞刁奸”〔8〕。清代對宗族采取了支持和利用的政策,使得宗族勢力得到極大的發(fā)展。清代農村人口多半是聚族而居,清政府還于雍正四年推出族正制,加強對宗族和基層社會的控制。我國古代建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家族、宗族成為農村社會最基本的組織結構,也是當時統治者治理農村基層社會的組織基礎。

(三)農村軟治理的依靠力量——統治者及其倫理教化

我國古代農村軟治理的順利實施與當時統治者的支持密切相關,統治者從自身需要出發(fā),將以德治國作為基本的治國方略,其不僅身體力行地垂范,還設立了相應的職位來強化倫理教化。

漢朝為了進一步強化儒家學說的倫理教化功能,設立經學博士,在《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基礎上,增補《孝經》為儒家七經,儒家學說成為各類學校的通用教材,并將“孝”納入選官制度當中,提出了“舉孝廉”的選官制度。隋唐時期,儒家思想依然是官方倡導的正統思想,唐玄宗曾親自注釋《孝經》,并下詔頒行天下。宋明時期,儒學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宋明理學,進一步強化了儒學的倫理道德內涵,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孝”被高高祭起,成為鞏固封建專制的工具。明太祖朱元璋頒布“圣諭六言”教化天下,即“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鄉(xiāng)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無作非為”。清統治者非常注意用儒家文化加強思想控制,把儒家文化作為治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康熙九年頒布“上諭十六條”,后經雍正逐條解釋,編成《圣諭廣訓》,頒行天下,在強調以孝治天下的同時,特別強調通過家庭、宗族推行孝治,培養(yǎng)順民。

我國古代的統治者還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倫理教化。漢朝時,農村基層治理結構中設“三老”一職,主管教化。漢高帝二年(前204年)下詔,“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xiāng)一人。擇鄉(xiāng)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9〕。唐代在基層設立耆老一職,掌教化之責。明朝還在基層推行里老制,里老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強化倫理教化。清代推行族正制強化倫理教化。統治者身體力行地垂范并設置相應的職位來強化倫理教化,是古代我國農村軟治理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

三、古代農村軟治理的現代借鑒

(一)構建符合當前農村軟治理需要的倫理道德體系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社會經歷了人民公社解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以及城鎮(zhèn)化等一系列巨大變革,致使調整農村社會關系的各種倫理道德也面臨著急速轉型。當前,農村軟治理所需要的倫理道德體系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利益和血緣親情關系的調整建構為核心,從農村社會公共倫理和家庭倫理兩個維度來構建。

農村社會公共倫理的構建要以利益調整為核心,以平等、競爭、合作、誠信為主題。平等,主要強調農村社會各個治理主體的地位平等,享有的權利義務平等;當前我國農村社會已經深深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自由競爭意識是農村社會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競爭要以合作為前提,農民作為個體參與市場競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只有通過合作,結成各種社會組織才能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誠信是現代社會基本運行規(guī)則,要求為人處事真誠可信。家庭倫理也是農村倫理的另一個重要范疇。隨著農村青壯年人口的不斷外出務工,農村家庭人口結構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夫妻分離等問題越來越嚴重。人人平等、尊老愛幼、孝順父母、關愛子女、夫妻和睦、勤儉節(jié)約應成為農村家庭倫理的重要內容。

(二)構建符合農村實際的軟治理組織體系

當前的農村軟治理組織體系應以村民自治制度為基礎,以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為核心,廣泛地吸納農村體制內精英(村民自治組織)和體制外精英(村民自組織、家族或宗族領袖的代表)共同參與。

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農村各項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也是農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自覺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的群眾路線,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包括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央蘇區(qū)推行的,根據代表與群眾居住遠近,按照恰當比例把民眾分配給各個鄉(xiāng)的代表,進而建立的代表聯系制度〔10〕,都是黨在農村推行軟治理的寶貴財富。當前要繼承和發(fā)揚黨在農村的優(yōu)良工作傳統,用模范帶頭、示范引導、宣傳教育等工作方式,積極主動地開展農村軟治理。

村民自治組織是當前我國村民自治制度的組織基礎。村民自治與行政治理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村民自治的非強制性,其治理方式也更多地表現為勸說、教育、示范和引導。在當前我國農村治理中,隨著政府“權力上收,服務下移”新格局的形成,加之長時間村民自治實踐對農民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村民的民主自治能力不斷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要積極適應這一趨勢,逐步祛除行政化治理的因素,回歸自治的本質,積極教育、引導和組織民眾參與農村公共事務的治理和公共秩序的維護。

村民自組織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而產生的農民利益聯合體,如各種形式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農村企業(yè)等。第二類是基于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家族、宗族等傳統力量。第三類是新型經濟組織。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大多是依托共同利益聯系起來的,在參與農村治理的過程中,應該構建利益導向的治理體系,將其納入農村軟治理體系當中。在現行的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傳統家族、宗族力量依靠自己在人數上的優(yōu)勢,利用少數服從多數的規(guī)則,在農村治理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這類組織的內部治理更多的是通過基于血緣親情之上的倫理道德來進行,他們參與農村軟治理的關鍵在于要在其內部建構一種超越其狹隘群體利益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讓內部倫理道德規(guī)范與整個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體系相融合,讓社會主流的價值體系內化為宗族內部的倫理道德,從而使得他們成為農村治理中的正能量。

(三)強化政府在農村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是現代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其對農村軟治理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軟治理的效果。在當前農村軟治理中,政府要以身作則,做農村軟治理的建設者和踐行者。

政府作為農村軟治理的建設者,應著重從農村軟治理倫理道德體系和農村軟治理組織體系建構兩方面發(fā)揮作用。就軟治理倫理道德體系建設方面,政府要積極推動農村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社會主流倫理價值觀的融合,建設符合農村當前實際及未來發(fā)展需要的軟治理倫理道德體系。在此基礎上,應不斷強化宣傳教育,讓這一倫理道德體系真正深入農民的生活,內化為農村社會自我治理的規(guī)范。在宣傳教育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并不斷完善現有廣播電視、文化場館、圖書室等文化基礎設施,另一方面還要發(fā)展和利用貼近農民生活的多種文化形式,如民間戲曲、民謠、俚曲、故事傳說等非正式傳播渠道。在農村軟治理組織體系建設方面,政府要積極支持構建一個開放的農村軟治理組織體系,廣泛吸納各種農村治理力量,支持他們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共同參與農村治理,并對其共同治理的過程和效果進行監(jiān)督。

政府在積極承擔農村軟治理建設者角色的同時,還要做農村軟治理的積極踐行者。在農村軟治理中,政府應該積極轉變治理理念和方式,成為農村軟治理的積極踐行者。一方面,各級政府要身體力行地踐行這種倫理價值體系,并把這一倫理道德體系融入到政府必須遵守的行政倫理的范疇之內,強制政府遵守,并成為踐行這種倫理價值體系的楷模,進而用自己示范性的力量引導整個農村社會共同堅守這種倫理價值體系,最終推進農村軟治理。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該發(fā)揮農村軟治理的最后保障人的角色作用。農村軟治理強調的是多主體平等基礎上的非強制性治理,治理方式也更多地運用教育、勸說、示范和引導等方式,缺乏必要的強制性保障。為了保證農村軟治理的順利實施,適當的政府強制力保障是必要的,可以通過文明評選、獎優(yōu)罰劣等方式來推動農村軟治理的有效實施。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基層民主實踐的不斷推進以及我國社會自治力量的逐漸發(fā)育成熟,推動農村軟治理就成為當下農村社會治理方式轉變的必然。從構建農村軟治理所需的倫理道德體系、組織體系以及政府作用三個方面積極學習借鑒古代農村軟治理的有益經驗,對于完善村民自治以及提高農村治理的效率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1〕蔣英州,葉娟麗.對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的解讀〔J〕.政治學研究,2009(5):114-124.

〔2〕秦 暉.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與其變革〔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

〔4〕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萬麗華.孟子〔M〕.藍 旭,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24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7〕羅炳良.宗法制度與漢唐社會〔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1993(4):73-82.

〔8〕馮爾康.中國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5.

〔9〕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33-34.

〔10〕李小紅.中國農村治理方式的演變與創(chuàng)新〔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05.

責任編輯 李 雯

D638

A

1009-1203(2017)03-0087-04

2017-04-01

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

李小紅(1979-),男,山西垣曲人,山西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法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管理和農村治理。

朱 姝(1983-),女,山西忻州人,山西農業(yè)大學2016級公共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基層社會治理。

猜你喜歡
倫理道德宗族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企業(yè)倫理道德視角下的安全生產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系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文化縱橫(2017年1期)2017-02-15 19:37:50
一個漢族宗族的認同符號——重慶永川松溉羅氏宗族個案研究
突發(fā)新聞采訪中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和倫理道德平衡
新聞傳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6
對新聞攝影倫理道德的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24
從宗族建筑楹聯看吉安地區(qū)宗族觀念
倫理道德在清代借貸契約中的約束力
法律史評論(2015年0期)2015-07-31 18:56:51
蒙山县| 广东省| 平昌县| 安陆市| 定兴县| 色达县| 新民市| 马龙县| 琼中| 郑州市| 江口县| 左权县| 余干县| 高唐县| 岳阳市| 龙口市| 台州市| 徐水县| 安康市| 昌乐县| 霸州市| 秦皇岛市| 通渭县| 漳平市| 鄯善县| 福清市| 金阳县| 贵德县| 邵阳县| 陇川县| 克什克腾旗| 额尔古纳市| 湖南省| 唐海县| 夏津县| 三台县| 宽城| 甘德县| 修文县| 岳西县|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