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思
(南昌堂沁中西醫(yī)結合動物醫(yī)院江西南昌330009)
隨診治療犬瘟熱一例
趙學思
(南昌堂沁中西醫(yī)結合動物醫(yī)院江西南昌330009)
2017年1月15日接診拉布拉多幼犬一例,2個月,公,3.46 kg,體溫39.5℃,已購買20 d左右,購回2~3 d后出現(xiàn)咳嗽,流鼻涕,到某醫(yī)院檢查犬瘟熱陰性,按感冒治療一周有好轉,但仍然咳嗽略喘。今天精神食欲較差,咳喘加重,大便稀醬色黑,帶血,喜暖,食欲不振,喜飲,膿涕,眼分泌物較多,鼻干,舌質(zhì)淡白,苔薄白,脈浮細,沉取少力,發(fā)熱。糞便鏡檢,絳蟲陽性,蛔蟲陽性,犬瘟熱陽性,犬腺病毒2型陽性,細小病毒陰性,冠狀病毒陰性。白細胞26.4×109/L,淋巴細胞14.8×109/L,紅細胞4.25× 1012/L萬,血紅蛋白106 g/L。
犬瘟熱病毒,絳蟲病,蛔蟲病。營衛(wèi)失合,肺氣壅塞,津氣虧虛。
中和病毒,抗菌,消炎,補液,殺蟲。調(diào)和營衛(wèi),開郁生津。
1)犬瘟熱單克隆抗體,5 mL/次,1次/d,連用7 d,皮下注射。
2)常規(guī)補液,100 mL/次,1次/d,連用3 d,靜脈緩慢滴入。
3)生理鹽水稀釋頭孢噻呋鈉,200 mg/次,1次/d,連用7 d,靜脈滴入。
4)營養(yǎng)膏,25 g/d,3~4次/d,連用35 d,口服。
5)利血寶,5 mL/次,3次/d,連用35 d,口服。
6)至寵清,2片/次,每7 d一次,連用2~3次,口服。
7)中藥:生麻黃3 g,桂枝、生姜(煮)、白芍、大棗、杏仁6 g,山藥、葛根10 g。生姜水沖諸藥,并煮沸。上述諸藥以免煎劑為主。候溫,分5~6次服完,1付/d。
1月16日復診:發(fā)熱已退,咳喘漸輕,鼻頭濕潤,舌質(zhì)淡粉,苔白略滑,脈軟略數(shù),沉取少力,食欲正常,精神良好,驅蟲藥后排蟲較多,大便稀。立法不變,西藥不變。中藥:生麻黃5 g,桂枝、生姜(煮)、白芍、杏仁6 g,大棗、山藥10 g,厚樸3 g,葛根15 g,黃芩1 g。用法同前。
1月17日復診:咳喘,有膿痰排出,鼻干,食欲旺盛,精神好,排蟲較多。舌質(zhì)淡粉略紅,苔薄白,脈數(shù)少力。立法不變。處方:減少常規(guī)補液量。雙黃連注射用粉及炎琥寧分開緩慢滴入。中藥:蜜麻黃5 g,杏仁、大棗、山藥、葛根、連翹10 g,桂枝、、白芍、浙貝6 g,厚樸3 g,魚腥草15 g。用法同前。
1月18日復診:精神食欲較好,大便正常,鼻干,黃涕,咳喘嗽有痰,咳喘漸輕,舌質(zhì)淡粉,苔白薄,脈數(shù)少力。立法不變,西藥不變。中藥:蜜麻黃、桂枝、白芍、蘇子、橘紅6 g,杏仁、山藥、大棗、葛根、浙貝、連翹、瓜蔞皮10 g,厚樸3 g,魚腥草15 g。用法同前。
1月19日復診:舌質(zhì)淡粉,苔薄白,脈數(shù),沉取無力,精神食欲正常,腹部略脹,咳喘咯白痰。立法不變,西藥不變。中藥:桂枝、白芍、生姜(煮)、厚樸、枳殼、沙參、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橘紅、桔梗6 g,山藥、大棗、連翹、杏仁、瓜蔞皮、浙貝10 g,魚腥草15 g。用法同前。
臨近春節(jié),回家過年,1月20日-2月3日期間給予銀翹解毒片,1片/次,3次/d口服。間斷性給予單克隆抗體。其余藥物停用。
2月3日復診:精神食欲佳,未見咳嗽,二便正常,舌象淡紅,脈略數(shù)少力。白細胞44.5× 109/L,淋巴細胞30.6×109/L,紅細胞4.25×1012/L,血紅蛋白122 g/L。中藥:銀翹解毒片繼續(xù)服用3 d即可停藥。觀察情況,14 d后復查血常規(guī)。
本案用中藥考慮以下七點:①體弱,貧血,瘦,與蟲有直接關系,因此先驅蟲,有蟲傷脾胃因此步步固護脾胃最為緊要。初期不能使用大苦,大寒之藥敗壞脾胃之氣。因此以姜、棗、山藥每日必用,此法學于張仲景及張錫純。通過固護脾胃來扶正。②肺氣壅塞,必咳喘。開肺氣前提是有可調(diào)動之氣,中焦不足,則無正氣以開上焦之郁。固護中氣兼以開上焦。由于中氣不足則不能過用辛開。仍以甘補為主。若單用甘補則壅塞更甚,郁熱助邪。③凡用甘補必會助熱,有多少熱就清多少熱,根據(jù)脈來反應。通過增加開郁藥物佐少許清熱藥,疏通郁熱,而不能直接過用苦寒清熱。④郁熱已成外發(fā),則助其向外發(fā)之勢,不能苦寒折熱,則辛溫,辛涼并用兼以清解,透熱于外,保持氣機通透。此學于葉天士,蒲輔州,趙紹琴三家。⑤宣透之藥多傷陰因此不僅補液護津,仍用沙參,瓜蔞皮一類潤燥,以防麻桂姜蘇之燥,使發(fā)散有源,發(fā)散有源之理學于李東垣。⑥該病例正虛為主不能急于祛邪。⑦不要把犬瘟熱完全當作溫病看待。
在用藥上其實沒什么特別,無非用麻杏厚樸三子宣降氣機。用桂枝湯加葛根調(diào)和營衛(wèi)固護中氣。用浙貝、魚腥草、連翹、瓜蔞皮、橘紅、沙參等清熱開郁除痰,防溫燥藥傷陰。用西藥補液防燥,做發(fā)散之源。用抗生素和單抗,雙黃連等清熱祛邪?!?/p>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3.040